甘草药理作用综述甘草(Radix Glycyrrhiza),是一味补益中药,根、根茎是其药用部位,根呈圆柱形,直径0.6~3.5cm,长25~100cm,属于蝶形花亚科,呈灰棕色或者红棕色。
本品味甘性平,既能益气补中,又能缓急止痛、缓和药性,还能润肺祛痰而止咳喘。
甘草分布甘草资源分布要是产自俄罗斯、土耳其、希腊、伊朗、中国、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叙利亚、意大利和西班牙的野生和半野生的甘草。
中国甘草资源丰富,分布广而且多,目前己知有8种,包括:1 乌拉尔甘草,分布很广,中国西北、东北、华北地区均有分布(新疆、甘肃、青海、陕西、宁夏、内蒙古、河北、山西、山东、辽宁、黑龙江)。
2 光果甘草,仅产于新疆。
3 胀果甘草,主要分布于新疆,向东可到达甘肃西北部及疏勒河沿岸。
4 刺果甘草(Glycrrhizapallidiflora Maxim.),主要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山东、江苏、河南、陕西。
5 粗毛甘草(Glycrrhiza aspera Pall.),仅分布在新疆的东部和北部。
6 黄甘草,主要分布于甘肃。
7云南甘草(Glycrrhiza yunnanensis Chengf. etL. K. Tai)[1]。
近年来,随着甘草的药用价值越来越被广泛应用,学者也对甘草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
甘草具有抗炎、抗病毒、抗癌、抗菌、抗肿、抗氧化、抗肝损伤、减毒作用等药理作用。
一抗炎含甘草酸的甘草提取物可以有效治疗过敏性皮炎如湿疹、瘙痒症和皮肤囊肿。
Abe 等用甘草酸治疗感染了伴刀豆球蛋白诱导的肝炎时小鼠三发现,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甘草酸可以促进抗原肝树枝状细胞产生白细胞介素,从而减轻炎症。
此外,甘草中分离到的甘草黄烷在体外对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基转移酶活性抑制的IC50 值为7.7 μmol/L,具有抗炎活性,有望作为天然抗炎药物[1 ]。
原皓等[15-16]报道了甘草酸二铵对大鼠结肠炎有显著的治疗作用,抑制促炎因子TNF-α、IL-6、IL-8 的产生和表达可能是其治疗机制之一[2 ]。
甘草具有糖皮质激素样抗炎作用。
对大鼠棉球肉芽肿、甲醛性浮肿, 皮下肉芽肿性炎症均有抑制作用。
其抗炎作用可能与抑制毛细血管通透性, 抗组织胺, 或与肾上腺有关, 也有人认为它影响了细胞内的生物氧化过程, 降低了细胞对刺激的反应性, 从而产生了抗炎作用[3 ]。
二抗病毒甘草酸在临床上已被用于治疗慢性肝炎。
甘草酸在体外可明显抑制HIV阳性病人血单核细胞中HIV复制,减少感染了致死剂量流感病毒的小鼠的发病率和死亡。
Cinatl 等比较了三唑核苷、菌酚酸、吡唑呋喃菌素和甘草酸对两种SARS 冠状病毒FFM-1 和FFM-2的抑制,发现甘草酸对病毒复制的抑制最强[1]。
梁再赋等报道了甘草酸单铵具有抗单纯I 型疱疹病毒的作用,当其ρ>25 mg/mL 时,对RK13 细胞有毒性作用;当ρ<12.5 mg/mL 时,则无影响;当ρ>4 mg/mL 时,不但有灭活细胞作用外,且有灭活细胞内的I 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 而低质量浓度的甘草酸单铵具有减轻细胞损伤的作用,且对I 型单纯疱疹病毒感染ED50 的ρ=1 mg/Ml[4]。
Epstein-Barr病毒与外周T细胞淋巴瘤、胃癌、Hodgkin’s 淋巴瘤等许多疾病的病因有关。
使用甘草酸进行体外抗Epstein-Barr病毒实验,发现甘草酸干扰病毒的早期复制,但不影响病毒的吸附,也不会使病毒质粒失活;体外实验还表明,甘草酸具有抗虫媒病毒的作用[5]。
甘草不仅对单纯性疱疹病素、水痘- 带状疱疹病毒有预防作用。
张剑锋等的研究显示甘草酸对疱疹病毒群的VZV 感染的人胎儿成纤维细胞病灶数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半数增殖抑制浓度0.55mg/mL。
体外试验表明,当甘草酸溶液浓度为2mg/mL 时,甘草酸可使99%以上的VZV 失活[6].抗单纯性疱疹病毒的作用有报道称甘草甜素可以直接抑制肝脏中单纯疱疹Ⅰ型病毒糖蛋白的合成,从而抑制病毒复制,起到抗疱疹病毒作用,另外在研究中还发现甘草次酸对该病毒有一点的特异性作用[7]。
甘草的主要成分甘草甜素通过对病毒粒子的直接作用和诱导干扰素的产生, 增强天然杀伤细胞活性等活化人体免疫功能的间接作用而发挥其抗病毒作用[3]。
邓向阳等研究表明。
甘草内含有的多糖抗病毒作用主要是增强免疫细胞的活性,使巨噬细胞吞噬致病微生物的能力提高所致。
[8]三抗癌甘草酸可以通过调节Th2 细胞达到抑制B16 黑素瘤向肺部转移的效果。
Shiota 等发现甘草酸可显著抑制二乙基亚硝胺(NDEA)介导的肝细胞癌。
异甘草素也被认为是甘草中的一个主要的抗肿瘤成分,它可以明显减少小鼠肾癌细胞向肺部的转移,而不影响小鼠的体重,也不会使白细胞减少。
Ma等观察到了异甘草素在体外对人胃癌细胞MGC-803 编程性死亡的诱导作用。
光甘草定对人乳腺癌细胞具有雌激素样作用和抗增殖活性。
Watanabe 等研究发现甘草香豆素可以诱导U937 单核白血病细胞编程性死亡,从而可以作为潜在的天然抗癌成份[12]。
邓向阳等研究表明甘草多糖可能起到了下调抑癌基因表达的作用,从而使多糖体通过激活补体系统而加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多糖体与S - 180 细胞有高度亲和力,在肿瘤细胞膜附近,甘草多糖局部激活了补体活性,被激活的补体通过影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或其它细胞及体液因子,从而协同杀伤肿瘤细胞。
因此甘草多糖对提高癌症患者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成为有效辅助治疗药物。
[8]四抑菌当甘草甜素的浓度为0.5%~1%时,可以完全抑制牙菌斑的形成[9]。
Friis-Moller 等研究发现,甘草查尔酮甲表现出对人致病分枝杆菌属和嗜肺军团菌菌属的抑制,说明其可能用于抗细菌药物以治疗严重的肺部感染。
甘草及其多种有效成分在体外有抗葡萄球菌、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枯草杆菌、变形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军团杆菌、卡他莫拉菌等多种呼吸道病原菌的作用。
甘草水煎剂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的ED50 为0.253 g/L,对其宿主细胞(HeLa 细胞)的半数中毒质量浓度为3.43 g/L,因此治疗指数为13.5,而病毒唑治疗指数仅为7.23。
甘草不仅通过抑制病毒融合穿入宿主细胞,也通过抑制病毒生物合成和成熟释放,阻止病毒增殖[10]。
从甘草中分离得到的活性成分GD4(不含甘草酸)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ED50 为28.7 mg/L,半数中毒浓度为230mg/L,治疗指数为8.0[11]。
五抗氧化甘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清除活性氧自由基的活性。
刘军等报道了甘草酸单铵可延缓RK13 细胞的老化,可能具有抗衰老作用[2]。
Haraguchi 等研究表明,甘草查尔酮乙和丁可以强烈抑制黄嘌呤/黄嘌呤氧化酶体,系中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的产生,并能清除DPPH 自由基,3 μg/mL 的甘草查尔酮乙和丁即可以完全抑制Fe(III)-ADP/NAPDH诱导的微粒体脂质过氧化。
傅乃武等Vaya 等研究表明,50 μmol/L异黄烷化合物欧甘草素甲、4′-O-甲基光甘草定、光甘草定和欧甘草素乙可以抑制β-胡萝卜素的消耗;30 μmol/L的欧甘草素甲、4′-O-甲基光甘草定、光甘草定和欧甘草素乙、异戊稀基查尔酮衍生物、异甘草素均对AAPH诱导的LDL 氧化表现出高的抑制活性。
Belinky 等[]的研究表明光甘草定对LDL氧化的抑制主要归功于2′位羟基,同时异黄烷的疏水结构部分对抗氧化也很重要。
他们认为光甘草定的体内和体外的抗LDL 氧化的活性可能与它和LDL粒子的吸附结合有关,从而起到防止LDL 氧化的目的[1]。
六抗肝损伤茹仁萍等研究了甘草酸脂质体抗肝损害作用。
大鼠腹腔注射半乳糖胺诱导产生肝损害,然后随机分成3 组,分别给予甘草酸、甘草酸脂质体和生理盐水。
给药24 h、48 h 后尾静脉取血,分离血清测定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值。
结果表明,甘草酸和甘草酸脂质体组的肝损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甘草酸脂质体组的肝损害又明显低于甘草酸组(P < 0 .0 1 )[12]。
王侠等研究表明,甘草酸二铵对镉所致的肝肾损伤具有保护作用[13]。
四氯化碳经过CYP4502E1催化后产生损伤肝脏的物质,抑制P450 就会减少肝组织损伤。
实验研究表明,经过四氯化碳造模的小鼠给予18β-甘草次酸后,血清中氨基转移酶和肝脂质过氧化物降低,提示甘草次酸可以抑制P450 的表达[5]。
七减毒作用甘草减毒的物质基础为甘草甜素及其水解后产生的甘草次酸和葡萄糖醛酸,另外甘草黄酮亦具有一定的减毒作用。
甘草甜素在体内能够延缓糖皮质激素的代谢,可作为糖皮质激素的替代药物,具有抗炎及免疫调节作用,从而可以直接对抗有毒药物在组织器官中的毒性反。
甘草次酸的化学结构与皮质酮相似,具有皮质激素样作用,可显著增强肝脏的解毒功能;同时具有吸附作用,在胃肠道吸附毒性物质,从而减少有毒物质的吸收。
甘草甜素、甘草次酸均具有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样作用,能减少尿量及钠排出,增加钾排出,血钠上升,血钾下降,从而使机体抗应激能力增强而解毒[14]。
甘草甜素, 甘草煎剂能显著降低士的宁的毒性及死亡率。
甘草能显著降低组织胺、水合氯醛、乌拉坦、可卡因、苯砷汞等的毒性, 对咖啡因、防已毒素、乙酰胆碱、毛果芸香碱、烟碱、丁溶性巴比妥有中度或极轻度的解毒作用[3]。
甘草及其提取物亦可影响有毒药物的体内过程,从而起到减毒作用。
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分为:吸收、分布、代谢、排泄4 个阶段,简称ADME 过程。
目前,普遍认为甘草对有毒药物在体内的吸收、代谢、排泄3 个过程皆有影响。
而对于其是否会影响有毒药物在体内分布过程的研究尚较少。
当甘草与附子同煎时,有毒生物碱可与甘草酸或其水解产物甘草次酸形成某种结合,可能因该结合产物分子量或极性变大,从而延缓或减少其经胃肠道的吸收[15 ]。
八结束语甘草酸的生物活性日益受到重视,适于工业化生产的提取、纯化方法是保证其药用价值开发的重要条件。
甘草酸的应用已经向抗炎、抗病毒、增强免疫等领域扩展,但大多数的药理作用机制尚有待阐明,这是进一步开发应用的基础。
甘草为临床常用中药,作用广泛,疗效显著,尤其在配伍过程中,对药物毒性和峻烈之性的制约作用,即“解百药毒”,历来为人们所重视。
参考文献[1]王巧娥,任虹,曹学丽.甘草研究开发与利用现状[J].中国农学通2011,27(04):290-295[2]雍建平,阿吉艾克拜尔·艾萨.甘草酸及其衍生物的活性研究进展[J].宁夏工程技术2010 年9 月第9 卷第3 期[3]吕春霞,冯玉红.甘草临床应用概况[J].内蒙古中医药2003年增刊 42—43[4]梁再赋, 李铁民, 洪文廉. 甘草酸单铵抗病毒作用研究[J].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2, 6(2):137-139.[5] 谢松梅,崔慧斐.甘草酸的研究进展[J] . 食品与药品Food and Drug 2006 年第8 卷第03A 期[6]张剑峰,张丹参.甘草酸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5,22(4):81-82.[7] 王元瞿彩云彭雪晶甘草及其衍生物药理作用的研究新进展[J].甘肃医药2011 年第30卷第7 期Gansu Medical Joumal,2011,Vol.30,No.7 399[8]2 孙向阳邓毅.甘草多糖的主要药理作用概述.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年第24期179[9]刘宾,江南.序贯法研究甘草酸二铵对小鼠镇咳作用[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9,29(10):820-822.[10]董艳梅,李洪源,姚振江,等.甘草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研究[J].中药材,2004,27(6):425-427.[11]王秀琴,李洪源,刘鑫妍.甘草抗病毒有效部分(GD4)体外抑制呼吸道合胞病毒作用的研究[J].中药材,2006,29(7):692-694.[12]茹仁萍,吴锡铭. 18-α甘草酸及其脂质配位体的生物利用度与抗肝损害作用的比较[ J ] .浙江医学,2 0 0 1 ,2 3(8 ):4 6 6 - 4 6 8 .[13]王侠, 张磬予, 蔡原. 甘草酸二铵对镉致小鼠肝肾毒性影响的实验研究[J].中国药学杂志, 2007, 42(12): 899-902.[14] 潘英伟,陈卫平,奚丽君.甘草减毒作用的应用与机理分析[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 年11 月第24 卷第6 期428[15]陈长勋,徐姗君. 甘草、干姜与附子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与作用环节研究进展[J ] . 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6 ,17(6) :472 - 4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