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互动课堂学习心得体会
张新焕
我校的“135互动课堂”是充分了解和调查了当前的教育现状下提出的一种教学模式,它的核心是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共同感受幸福,让老师在课堂上变得轻松,让学生在课堂上乐意主动学习,让学习的过程不再是师与生的纵向关系,变成生生关系、生师关系,让课堂不再是40分钟的时间,让课堂向生活延伸,把课堂彻底变成学生的学知识的场所,而不再是老师教知识的场所。
“135幸福课堂”,既一案(导学案),三环(自学、互动、反馈),五步(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精讲点拔、训练评测)。
五步又可以看做三个过程:自学(自主探究)——互动(合作交流、展示质疑、精讲点拔)——反馈(训练评测)。
教师用一分钟左右的时间,出示课题、学习目标,简要说出注意点,语言要尽量帖近生活;给学生十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学习新内容,要求把看书学生和完成学案分开,在此过程中,老师应对学生个别指导(自动探究);用五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内的相互沟通,对不懂的,不会的通过小组其他同学的解决(合作交流);小组内也解决不了的,把问题提交给老师,老师把问题交给全班,看能不能帮助解释、解决,学生能解决的问题,就让学生讲(展示质疑);其他学生也不能很好的解决的问题,最后由老师讲。
老师讲解所用的时间不应该超过十分钟,老师在课前应有一些预设,对一些易错、易混、易漏点,即使学生没有提出,也要做为重点讲解和强调(教师精讲);完成学案上的练习题,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巩固和反馈,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在做完后让小组内先互相沟通,改正错误,相互点评,老师通过投影、多媒体展示答案,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题,再提出来,由其他学生帮助解决,学生解决不了的由老师讲解,用时十分钟左右(训练测评)。
课堂开始的“学习目标”要贯穿始终。
这一课堂过程明确的体现出了“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教学思想。
1、导学案在课堂的应用
导学案由一人主备,备课组讨论,印发给每个教师学生。
教师在使用导学案时要和“教学设计”结合起来,“教学设计”由教师本人填写,其实是教师的个案。
导学案+教学设计=教案。
导学案同时也是课堂笔记和作业本,自主学习贯穿课堂始终。
课堂上,只要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绝不先讲。
教师对每个学习环节的指导都做到四明确:明确时间、明确内容、明确方法、明确要求。
每部分知识先让学生自学,自己不会的通过小组讨论来解决,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放到全班讨论。
全班只要有一个学生能解决问题老师就绝不先讲,老师退到了最后一步。
讨论时学生分组对面而坐,老师穿插在学生中间,启发引导激励解惑2、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不仅是分组讨论,更多的是相互检测和帮助,对于个人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内首先相互帮助,能者为师,兵教兵,兵强兵。
通过合作,学生的知识能力到提高。
3、展示质疑
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提交全班讨论。
只有全班学生都不能解答问题才由教师
进行点拨和讲解。
学生展示的主要是问题不是表演,点拨疑难的首先是学生然后才是教师。
4、精讲点拔
教师要精讲和点拔学生解决不了的,存在疑惑的问题,还要在学生总结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师主要归纳一类问题的规律和解决这类问题的方法,并引导学生用知识树或知识网络图的形式把所学知识勾画出来,形成完整知识体系。
5、训练评测
不仅要堂堂清还要人人清。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达标测试题逐一检查,然后教师统计完成的数据和质量。
有个别学生做错或不会,先在小组解决,小组解决不了,提交全班解决。
只有全班解决不了的问题,才由老师讲解。
课堂教学要以体现自主、互动、高效,以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感受成长的幸福为原则。
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实行“自学——互动——反馈”三部曲的基本教学模式。
当然,这既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教学思想。
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是个动态的过程,需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完善、优化、提升。
使之真正形成本土化、原生态、科学性、易操作、高效能的“先学后教”的学科课堂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