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湛江大环境分析

湛江大环境分析

一、国家层面城市发展背景下湛江的发展演变中国城市的发展一直伴随着国家战略和计划的重大影响,以改革开放为转折点,中国城市发展经历了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城市发展也经历了非均衡、低水平均衡、非均衡和区域均衡发展的变化过程,城市化建设由农村转移到城市,城市化重点战略由重点发展小城镇转向了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

1. 1949—1960年有计划推进经济建设,为工业化打下良好基础1952年土地改革基本完成,1953年,国家“一五”计划开始,提出了逐步实现工业化,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总任务,重点强调了发展重工业,推进工业化,改变小农经济的国民经济性质,建立相对独立的工业和国民经济体系。

一五期间苏联援建的156项目是工业化建设的中心,大规模有计划的工业化开始。

一五初期湛江被列为国家重要建设的城市之一,主要建设项目有湛江港和黎湛铁路等。

湛江市制订了《1955-1975年湛江市初步规划》,定位湛江为“粤西与广西南部交通枢纽、粤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1956年湛江港开港。

2. 1960—1977年城市发展大起大落时期1960年后国际形势严峻,中苏关系僵化,中国城市开始了新的探索,先后经历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城市发展停滞不前。

1964年开始,国家开展了“三线建设”工作,对西南和西北内陆地区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线建设违背了发展规律,很少形成城镇规模,造成了一定的资源浪费,但对于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973年湛江港被列为全国重点项目进行扩建,同年南海西部石油公司开始建设,1976年兴建湛茂输油管道。

湛江市制订了《1975-1985年湛江市总体规划》,定位湛江为“具有一定工业基础,有亚热带风光的清洁社会主义港口城市”。

3. 1978—1991年改革开放开始,从农村改革走向城市改革,城市发展重点由中西部转向东部地区1978年国家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总路线,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启动了农村改革的进程。

1978年以后国家逐步实行了东南沿海率先开放的战略。

1980年批准了“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城市发展总方针,实行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战略。

七五时期提出“对城市发展的结构和布局进行合理规划。

”“坚决防止大城市过度膨胀,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城镇。

中小城市的发展也不应当过于分散,应当以大城市为中心和交通要道为依托,形成规模不等、分布合理、各有特色的城市网络。

”首批开放的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成立了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湛江编制了《1986-2000年城市总体规划》,定位城市性质为“以发展工业为中心,贸易为导向,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城市功能的多元化,把湛江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布局合理,环境净美,具有热带风光的现代化海港城市。

”但实际上1985-1992年期间湛江实施的是发展水产、水果和畜牧业的两水一牧战略,实际上是传统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农业主导型,忽略了港口、铁路、机场以及对外开放沿海城市等城市发展的优势条件。

4. 1992—1999年外向型经济发展,沿海省市发展迅速,城市发展出现新高潮90年代全国城市化战略仍以控制大城市和发展小城镇为主,乡镇企业迅猛发展。

1990年《城乡规划法》明确提出“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小城市”。

九五计划倡导“逐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城镇规模适度,布局和结构合理的城镇体系”,发展小城镇被认为是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个大战略。

1999年提出了西部大开发战略。

1992年广东省政府批准了建立东海岛经济技术开发实验区。

1994年湛江编制了《1994-2010年城市总体规划》,城市性质定位为“我国南方的重要海港和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以发展钢铁和汽车工业为重点,轻工业第三产业发达的现代化海滨城市”。

南巡以后湛江实施了“大港口、大工业、大市场、大发展”的有湛江特色的海港型工业化战略,但使海港经济战略实施上遇到了困难。

5. 21世纪以来大城市经济圈群涌现,城市发展注重区域规划与区域一体化十五计划突出小城镇发展作为重点,“防止盲目扩大城市规模”,但在实践中强化了大城市的中心位置。

2003年,国家正式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巩固和提升全国最重要的商品粮食生产基地、重要林业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机械工业和医药工业基地地位。

2003年湛江市确立了“工业立市,以港兴市”发展战略。

2006年国家批准在广东湛江设立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

2008年新的《城乡规划法》不再强调控制大城市的规模,要求“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十一五规划提出“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逐步形成高效协调可持续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中部崛起战略也被列入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了要增强中部地区粮食生产能力、支持该地区煤炭基地建设、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建设精品原材料基地、构建综合交通体系等内容。

2008年湛江市又提出了建设城乡协调生态文明的科学发展试点市的决定,形成“工业立市,以港兴市,生态建市”的发展战略。

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中确定了环渤海地区、长三角地区和珠三角地区作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为重点进行工业化城镇开发的城市化地区,包括了湛江在内的北部湾地区,提到沿海推进战略,以钦州、防城港、北海(铁山港)、湛江为重点,建设主要利用海外资源的沿海重化工业产业带,建设石化、船舶和钢铁基地。

二、区域层面湛江市的发展定位与要求6. 国家层面湛江市的发展定位与要求从区位和交通角度,国家层面的湛江作为重要的开放口岸,同时也是重要的海关,拥有我国的主要枢纽港湛江港,湛江港是中国大陆通往东南亚、非洲、欧洲和大洋洲航程最短的港口,是中国大西南和华南地区货物的出海主通道,对促进中国与东盟贸易合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同时,湛江也是我国东部与西南地区联系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是促进东部带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城市节点。

从产业经济角度,湛江拥有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发展沿海重化工业,即将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7. 广东省层面对湛江市的发展定位与要求三、与相关城市的对比分析8. 与14个沿海城市的对比分析以中国城市年鉴统计的地区生产总值为主要指标,分析1984年后各城市经济发展情况。

从总量来看,目前沿海经济城市发展可以分为三个梯度。

第一梯度是上海、天津和广州,上海居遥遥领先地位,第二梯度是大连、青岛、宁波、烟台、南通、福州、温州,第三梯度包括湛江、连云港、秦皇岛和北海。

各市基本上处于稳步增长的状态,经济总量排名稍有浮动,较大的变化在于1985年后广州迅速超越天津成为第二大经济总量城市,温州和福州开始发展起来,从第一梯度迈入第二梯度。

从发展速度来看,湛江在1985-1990年相对增速较快,1990-2005年在14市中处于绝对落后状态,期间湛江1995年发生一起特大走私案,05年后趋于相对平衡。

1985-1992年湛江市实行的两水一牧战略对促进经济的发展起了一定立竿见影的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并没有充分利用优势的资源推进实行工业化,发展开放型经济。

南巡以后强调了依托港口和工业化,但由于受到经济发展大气候以及生产关系滞后性的影响,之后经济发展较长一段时间处于缓慢状态。

新的战略出台后湛江经济发展走向正轨。

尽管如此,地区生产总值并不作为地区城市发展的唯一重要指标,江苏省统计局通过对14市2009年反映经济发展的地区生产总值X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X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3、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4、工业总产值X5、城镇固定资产投资X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X7、进出口总额X8、实际外商直接投资X9、农林牧渔业总产值X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X11这11项指标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综合发展得分后并将14市分为三类。

最终结果显示综合得分大连、上海、广州、天津最高,位于第一类,反映了雄厚的经济综合实力。

烟台、青岛、宁波、南通、福州、湛江是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发展的第二梯度,未来具有更大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

连云港、温州、秦皇岛和北海属于第三类,经济实力和经济基础相对薄弱。

相比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分析结果,更强调了大连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湛江未来发展的良好基础与发展潜力。

但就目前来看,与烟台、青岛、宁波、南通、福州、温州相比,湛江除了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大于宁波和温州外,各项指标均处于最低值。

9. 与周边城市的对比分析借鉴中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结合2009年各城市年鉴数据,确立人口和劳动力、经济发展、社会发展、基础设施、环境五方面共26项指标对湛江相关城市进行主成份分析,得出城市综合实力水平。

广东省综合实力排名前六的有广州、深圳、东莞、佛山、珠海、中山,其中广州、深圳综合实力遥遥领先,作为全省和华南地区中心城市。

其后六市惠州、江门、韶关、湛江、汕头、肇庆中一半位于珠三角地区,另一半为广东省城镇体系规划确立的区域中心城市。

珠三角地区作为改革开放先行地区,率先发展了起来,成为中国最重要的经济区之一。

湛江与汕头、韶关分别作为粤西、粤东和北部山区中心城市,综合实力相当。

湛江与汕头、韶关人口和经济总量占优,基础设施发展水平较高。

相比于韶关,第三产业发展水平不足,相比于汕头,城市环境条件较低,整体来看,社会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

从粤西地区来看,城市综合实力湛江居首,一直以来也作为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

相比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建市的阳江和云浮市而言,湛江一直处于绝对领先地位。

茂名和湛江同作为粤西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以现状综合实力来看,湛江仍然领先茂名。

但在经济总量上,1990年湛江市高于茂名市,自1995年后,茂名一直处于领先状态。

从发展速度来看,2005年作为分水岭,05年前茂名市增速较快,05年后基本保持一直状态,湛江08-09年间增长大幅超过茂名。

2011年全国主体功能区划确定的北部湾地区要求增强南宁和海口的集聚力,发展壮大北海、钦州、防城港、湛江等城市,形成以南宁为核心,以城际快速交通为纽带的滨海特色城市群。

从城市发展水平来看,湛江略落后于海口,但相比北海、钦州和防城港具有绝对优势。

另也领先于邻省城市玉林。

从周边城市对比的角度,湛江具有城市要素在此集聚增长的潜力。

60年代起湛江有着“北有青岛、南有湛江”的美誉,至今青岛已具备跻身全国前10的城市综合竞争力,湛江却仍在广东省第10位徘徊。

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湛江发展的落后,同时也体现了湛江发展的潜力。

深水大港、交通便捷、资源丰富、环境优美都是湛江现在具有的优势,国家与省层面的区域和中心定位发展机遇以及多年来湛江所形成的良好社会、环境、基础设施支撑条件,为湛江市未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基础。

四、在区域合作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10. 粤西地区的中心城市增长极粤西地处大珠三角经济圈、环北部湾经济圈的结合部,对接海南岛、北部湾地区和东盟国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