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理论证候规范化 香港

中医基础理论证候规范化 香港

• 确定统一的名称,证名规范是中医 辨证规范化和信息化的前提。
• 三、证的诊断标准

病证结合的方法,即为不同疾 病的证制定不同的诊断标准。 符合中医理论的病证诊断标准; 解决标准与个体诊疗的适配关系。
• 四、症状的量化
• 症状的量化主要涉及的问题: • * 症状量化的分级:
• 轻重程度。
•*
• • • •
四版教材《中医学基础》 • “‘证’是‘证候’,它是机体在疾病发 展过程的某一阶段出现的各种症状的概括。 由于它辩证地分析了病变的部位、原因和 性质,因而它比症状就更全面、更深刻、 更正确地反映着疾病的本质” 。 • “是综合分析了各种症状,对疾病处 于—定阶段的病因、病位、病变性质以及 邪正双方力量对比等各方面情况的病理概 括”。
第二节 证的知识内涵与研究动态
一、知识内涵
(一)、标志着人体对于致病因素的一些最基本的 反映状态或类型. (二)根据中医学理论体系,揭示病理变化的范围、 部位和机能异常. (三)反映中医病因学发病论的基本观点或某些特 有观念. (四)概括了某些外感性疾病发展过程中固有的阶 段性,并在一定程度上提示可能出现的定向演 进或动态变化.
症状量化的方法:
症状出现的频率;症状持续时间; 症状的性质程度;症状与外界刺激的关系; 发生部位的多少;体征的直径; 面积和体积的大小;结合西医症状标准。
• 五、证的计量诊断方法
• 半定量方法

将中医临床症状分级记分,采用相加计 数法、累积记数法、分类记数法等进行指 征积分的记数,然后根据指征的出现率和指 征积分数的高低,并适当考虑临床实际,进行 辨证、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价。

二、 研究动态 * 拓宽和加深传统“四诊”视野研 究
• 从科学观和方法论的角度看,只有 兼顾整体与局部统一、综合与分化 统一、宏观和微观统一,才是自然 科学发展的正确方向。同时,通过 病证结合、宏观与微观结合以寻 • 求中医证的共性与个性指征.
• * 深化证候与体质的关系研究
体质包括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心 身素质,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的基础上 (内因),在后天各种因素影响(外因)下形 成的相对稳定的生理状态。 • 在某种程度上,体质因素决定着疾 病的发生与证型,决定着证的转归和疾 病的预后,体质和证共同反映着人的生 理病理状态。体质分析和辨证论治关 系密切。
• 临床科研设计、衡量与评价(DME)
DME是将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 卫生经济学、社会学、运筹学等学科的原 理和方法与临床医学相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一门边缘学科。它以群体为研究对象,对群 体进行描述、分析、实践、理论,是用动态 的、定量的、群体的思维方法考虑问题。 • 中医证的规范化研究可遵循DME的原 则,采取病证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多中心、大 样本、前瞻性的临床研究,同时注意交叉学 科的渗透,进一步运用先进的数学方法和电 子计算机,对资料进行数理统计分析。
• 一、 研究思路与技术方法 • 研究思路: • 主要是在中医药标准化的基础上、应用 计算机技术构筑中医临床数据采集平台; 建立中医临床数据库系统(电子病历系 统);以中医证候为核心进行数据整理和 加工形成临床证候知识库; • 通过采用相应数学分析方法对其进行知 识加工和利用,并通过现代科学所提供的 丰富数据挖掘和知识发现手段,实现中医 证候知识体系的深化、最终实现中医证候 学研究目标。

证的特征
• (一)、证具有特异性,特异性即可辨性 • 不同的证具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和特有的病 理生理特点。

如肝郁脾虚证、肝血瘀阻证、肝阴不足 证,病位都在肝,但肝郁脾虚、血瘀、阴虚决 定了截然不同的证候特征。
• (二)、证具有多元性

证是疾病过程中某阶段出现的 一组在病机上有着共同基础的症状 和体征,这些症状和体征在本质上 有着内在的联系,是:反映疾病在某 阶段的病因、病位、机体状态的病 变机理,及其相应的临床表现在内 的一个综合的多元结构概念。
• 基本方法:
• 1、标准化技术方法
• 2、数据采集技术方法 • 3、数据库技术方法 • 4、数据分析与利用方法
• 二、 研究内容与基本步骤
• 1、证候信息规范研究

确立信息的定名、定义原则和方法,在 概念层次的统一; 确定信息的属性分类和编码,即根据不 同的需要,制定不同的属性(如医学属性 和语义属性)分类原则和编码方法,完成 对“证候信息”的分类与代码编制,实现 信息传输和共享层次的统一; “信息流程”的标准化主要是分别对各 个“证候信息流”的流程的规范,以此实 现信息动态过程控制层次的统一。
華夏書院
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認可「提供進修項目機構」CME-PP0022
中醫病「證」的規範化及 其趨向研究探討
毛樹松教授主講
毛樹松教授
• • • • • 湖北中醫學院中醫工程研究所所長 享受國務院津貼專家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項目評審專家 湖北省生物醫學工程學會副理事長 中華醫院管理學會 醫院信息管理專 業委員會委員 • 國家教委、國家科委授予「全國高等 院校先進科技工作者」
辨证规范化主要包括: • 证的定义,证的定名,证的 诊断标准、症状的量化、证的计 量诊断,证的动物模型
• 一、证的定义 • 宏观层面: • ‘证’是对证候所进行的本质的病 理抽象,‘证候’则是证在患者机 体的具体体现。 • 微观层面: • ‘证’的具体定义,包括概念和临 床意义的界定。
• 二、证的定名
• *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模式研究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即病证结合 • 以病统证的一种于医学理论体系的差异,以西 医病名诊断和中医辨证的病证结合理 论依据不充分,不利于中医学术发展, 强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进一步完 善和健全中医病名体系,坚持中医病 证诊断,即中医辩病与辩证相结合的 必要性。致使这一问题成为当前中医 辨证规范研究的一个热点。



* 探讨证候与基因的关系研究

基因组学认为不同的个体具有不同 的DNA序列, 这种DNA序列的多 态性决定了个体的差异,这正好与中 医证的理论不谋而合。这种多态性与 中医同病异证、异病同证的证是否存 在着某种内在的必然联系?
• • 从基因组学的角度出发,找出证的 相关基因,通过测序,然后与基因库 中的顺序作同源性匹配,找出基因 的定位,而且可以更深入地研究基 因所表达的蛋白质的功能,完善证 的研究。
本工作坊獲
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 工商科技局 資助
「在此活動內表達的任何意見、研究成果、結論或建議,並不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
府及專業服務發展資助計劃評審委員會的觀點。」
中医辩证规范化及其发展趋势
• 毛树松
• 湖北中医学院


第一讲 中医辩证规范化
• 第一节 证的概念 • 第二节 证的知识内涵与研究动态 • 第三节 中医辨证规范化
第二节 中医证候信息学

中医证候信息学是中医信息学 的一个重要分支。是中医临床病证 规范和疗效评价体系研究的一种新 的思路和方法。

是在中医学理论指导下,以中医 临床实践为基础,应用信息科学理论 和技术方法,研究如何构建中医证侯 信息学体系?科学的阐述证侯的信息 学特征及建立其内涵联系;探索信息 技术在中医证候学研究中的应用途径; 建立中医证候数据库和证候信息(数 据)处理的共有关键技术方法,为构 建中医辨证论治临床和科研一体化信 息平台提供依据和基础。

• 证的动物模型


中医的动物模型包括病模型、证模型和 病证结合模型。陈小野主编《实用中医证 候动物模型学》详细记载了每一种中医证 候模型的造模型方法。
日本学者在中医证候动物模型方面,则不是 采取过去用过量给药或毒物造成的病态模型。其 基本思路是培育出遗传上对药物有高应答性的动 物,对这种动物给予病因所得到的病态模型,即为 某种证候的模型动物。模型制造方法是通过遗传 性疾病和自然发病两种选择方式,其遗传背景均 与健康动物不同。


* 探索证的循证化研究
循证医学是指将病人自身的临床 征象和通过系统研究所得到的外部临 床证据有机地结合起来,将当前能够 获得的最好证据明智地、精确地用于 个体病人的照顾和临床决策。其精髓 在于寻找可信的临床证据并将其及时 运用于临床。 • 循证医学通过引入统计分析方法并 在其指导下周密地设计研究方案,中 医研究者可以用较少的代价获得更具 说服力的结论。循证医学的出现为中 医辨证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
• (三)、证具有可变性
• 可变性也称转移性。证既然是疾病 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时间)或某一 侧面(空间)的质与量的反映,故当病 情发展时,其内在的病变因素在质 与量方面均会发生微妙的变化,证 也会发生变化。
• (四)、证的反常性和隐匿性
• 疾病的外在表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如疾病的潜伏期、初期或恢复期, 或药物的作用),都会导致临床表现 与病理不尽一致,甚至出现某种假 象,使辨证结果难以反映疾病的本 质,或出现“无证可辨”的情况。
• 2、证候分布规律研究

“证候分布”是中医临床流行病学 概念,指在一个相对的时段内,临床 上中医病证诊断中的证候按照出现频 度编排的序列,即证候的临床分布情 况。 “分布规律”的研究则是通过对临 床实际存在的证候分布资料的分类处 理和成因分析,归纳总结其规律性分

第二讲 中医辨证规范化发展趋势 • 第一节 中医学与信息科学
• 一、中医的信息学属性与特征


中医临床的核心是“辨证论 治”,从信息学角度审视这一过程, 中医学是一门以信息提取、信息处 理和信息调控为主要手段的信息医 学:

“辨证”是依据人体受到病邪 侵害后表现出的“象信息”对人体 疾病状态的分类过程,即证类别的 辩识过程,“证”是一种对人体疾 病状态类别的标识信息。

“论治”则是调控人体状态的一个
过程,采用的主要手段是信息调控, “经络” 是其信息传输通道,其中 “针灸治疗”是公认的信息调控疗法, 而中药学的性味归经理论揭示了中药 的信息学特征,并决定了“中药治疗” 也是一种信息疗法。 • 相对于西医是物质医学,对抗医学, 中医则是信息医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