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朱熹的名人故事
朱熹的简介:
朱熹(1130—1202)字元晦,后改仲晦,号晦庵,别号紫阳,祖籍
徽州婺源(今江西),南宋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文学家。
他19 岁进士及第,多次担任地方官职,但每次的时间都不长。
他
为政期间,申明敕令,惩治奸吏,清正有为,但多次遭到排挤,仕途
坎坷,很不顺利。
朱熹不但是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还是教育
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世人尊称其为朱子,赞他是孔孟以来
弘扬儒学最杰出的大师。
在理学发展,朱熹是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
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
这个体系的核心范畴是“理”,
或称“道”、“太极”。
“理”先于万物,并决定万物的存有,它是
超越天地万物,是永恒的、不生不灭的客观自然的存有,无情意,无
造作。
在理与气、理与物的关系上,朱熹主张理气统一,他认为理通
过气产生了万事万物,是万物的根据和本质。
朱熹于宋高宗绍兴十八年(1148)中进士,历任泉州同安县主簿,
知南康军、提举浙东茶盐公事、知漳州、知潭州、焕章阁待制兼侍讲
等职。
平生不喜为官,“仕于外者仅九考(共九年),立于朝者四十日” (《宋元学案·元晦学案》上),一生主要的时间(约四十年)在在福建
讲学。
晚年卷入当时朝廷的政治斗争,被夺职罢祠,其学被定为“伪学”,其人也被定为“伪学首魁”,直到去世之时“罪名”尚未解除。
但朱熹死后不久,“党禁”解弛,朱熹的地位开始日渐上升,最终成
为配享孔庙的“孔门十哲”之一,而其在历代儒者中的地位及实际影
响仅次于孔子和孟子。
其思想学说从元代开始成为中国的官方哲学,
不但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而且还元播海外,如李朝时
期的朝鲜、德川时代的日本,“朱子学”在政治领域和思想文化领域
都拥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朱熹幼承家学,其父朱松是杨时弟子罗从彦的门人,少时又师从
属于“洛学”一派的胡宪、刘勉之、刘子。
他早年为学博杂,泛滥词章,出入佛老,对各种学问有着极为广泛的兴趣。
从二十四岁时,他
受学于罗从彦门人延平李侗,才开始真正走上理学的发展道路。
在经过了长期的刻苦研究之后,朱熹终于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
影响的哲学家、经学家。
朱熹的学问渊博,于学无所不窥,在先秦诸子、佛道思想、史学文学、天文地理、文字音韵、训诂孝据、典章乐
律等很多方面,都有相当深入的研究及不小的成就。
更重要的是,朱
熹以继承二程“洛学”为己任,广泛吸收了周敦颐、张载、邵雍等北
宋理学家的思想养分,成为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学说构建起一个规
模庞杂而又不失缜密精致的思想体系。
1、理气论:朱熹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理”和“气”两方面构
成的,气是构成一切事物的材料,理是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现实世界中,理、气不能分离,但从本原上说,理先于气而存有,这是客观唯
心主义的观点。
由理气论引申到理事论,朱熹进一步发挥了程颐关于
理事的“体用一源,显微无间”,认为一切事物中都有理,理虽无形迹,但却包含了事物的本质及其发展的可能性。
朱熹又发挥了程颐关
于“理一分殊”的思想,他把“理”之全体称为“太极”,这个太极
就是一,是宇宙的本体;就每一事物来看,它们都完整地禀受了这个理(太极)人微言轻自己的本性,就像天上的月亮只有一个,却完整地映
现在每条江河之上。
2、心性论:朱熹曾认真地研究了《中庸》关于“已发”、“未发”的思想,以及二程以来诸儒对此问题的讨论,其观点在四十岁前后有
所不同,前期认为“心为已发,性为未发”,这个思想是受到胡宏的
影响;后期则修正了自己的观点,认为“已发”、“未发”提心理活动
的不同阶段或状态,并以“未女”为性,“已发”为情。
在心性论方面,朱熹提出了重要的“心统性情”的理论,这是他对张载思想的发展,认为性是心之体,情是心之用,心是包括体用的总体。
对“性”
的概念,朱熹又区分了“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两个层面,前者
指人禀理而生、专以理来说、纯粹至善的性;后者指人禀气而有形的、
有清浊偏正善恶的性,这是他对程颐思想的发展。
在此基础上,朱熹
又提出了“道心”、“人心”的范畴,认为道心即“天理”,恶的人
心就是“人欲”。
3、理解论:朱熹发挥了《大学》关于“格物致知”的思想,对
“格物”的解释,朱熹认为,一是“即物”即接触事物,二是“穷理”即研究物理,三是“至极”即穷理至其极;对“致知”的解释,朱熹认
为是“推极吾之知识,欲其所知无不尽也” (《大学章句》),即扩展、充广知识,致知是格物的目的和结果。
总的说来,朱熹的理论是对程
颐“格物穷理”理解论的发展。
朱熹为了发挥其思想,提出《大学》
篇中缺失对“格物致知”的解释,于是还专门作了《补格物致知传》。
与理解论相关的,在知行观上,朱熹提出子“知先行后”的观点,认
为知的目的在行,即实地践履,若想践履,必须先知,不过朱熹也强
调知和行不能偏废,“知行学相须”;与传统儒家的观点一致,朱熹的
知行观主要强调的也是道德的践履问题,而不是理解的来源问题。
4、功夫论:在修养功夫方面,朱熹主张“主敬涵养”,他不但发
展了程颐“涵养须用敬”的思想,也吸收了程门弟子及他自己的修养
体验。
朱熹的“主敬”理论突出强调了“未发”,即人在无所思虑及
情感未发生时,仍须保持一种收敛、谨畏和警觉的知觉状态,水准地
平静思想和情绪,这样就能够涵养一个人的德性;此外,朱熹也注意人
在动的状态中的“主敬”,这是贯穿于“未发”和“已发”、知和行
的全过程。
而人们学习和道德修养的目的,朱熹认为就在于“存天理,去人欲”。
这个结论一方面有维护封建统治秩序的意味,但另一方面,在伦理学上则有用理性原则来作为社会普遍道德法则的意义。
在经学方面,朱熹有很多著作,如:《易》有《周易本义》、
《易启蒙学》、《蓍卦考误》、《易传》、《古易音训》、《损益象说》、《易答问》、《朱文公易说》等;《书》有《书古经》、《书传
缉说》、《书说》、《文公书说》、《书经问答》等;《礼》有《仪礼
经传通解》、《仪礼经传图解》、《朱子井田谱》、《礼记辩》、
《仪礼经传通解续》、《朱子礼纂》等;《孝经》有《考经刊误》、
《考经存异》;《四书》有《四书集注》、《四书或问》、《论孟精义》、《中庸辑略》、《大学集传》、《大学详说》、《大学启蒙》、《论语要义》(两种)、《论语训蒙口义》、《论语详说》、《孟子集解》、《孟子问辨》、《四书音训》等。
以上还是不完整的统计,但
仅从以上这个书目就足以说明朱熹在经学上的成就。
在这些著作中,
影响最巨的无疑当推《四书集注》。
自元朝中期后,此书成为科举考
试的标准解释,一直到清末废除科举为止。
朱熹于《四书》几乎用了
他毕生的精力,他早年着力于《论语》、《孟子》,晚年尤工于《大学》、《中庸》,辨析毫厘,远在《易本义》和《诗集传》(这两书也
为明清科举功令)之上。
至于对《大学》分经传、补“格致”,那是出
于其经学中的“宋学”之主观立场,此点虽有论辩之余地,却也属能
够理解的举措。
朱熹治经,艰苦重汉唐注疏,又不一味推尊,其方法如其在《论
语训蒙口义》中所说的:“本之注疏以通训诂,参之释文以正其音读,然后会之于诸老先生之说,以发其精微。
”自义理之学兴,学者多以
为得孔孟不传之统,对汉儒经注颇为鄙薄,朱熹认为这是不恰当的。
所以,他努力把训诂与义理结合起来,这是朱熹对经学的一大贡献。
正如钱穆指出的:“朱子于经学,虽主以汉唐三注疏为主,亦采北宋
诸儒,又采及理学家言,并又采及南宋与朱子同时之人。
其意实欲融
贯古今,汇纳群流,采撷英华,酿制新实。
些其气魄之伟大,局度之
宽宏,在儒学传统中,惟郑玄堪在伯仲之列。
惟两人时代不同,朱子
又后郑玄一千年,学术思想之递衍,积愈厚而变益新。
朱子不但欲创
造出一番新经学,实欲发展出一番新理学。
经学与理学相结合,又增
之以百家文史之学。
”(《朱子新学案》)
朱熹一生著述极丰,是中国历著作最多的儒家学者之一,《宋史·艺文志》中著录者有四十余种,未著录的尚有二十余种,另外由
其弟子或后人编纂的著作也有二十余种。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
他“致广大,尽精微,综罗百代矣”,并非溢美之虚语。
朱熹著作中
最重要、最有影响的,除《四书集注》外,当推《朱文公文集》、《朱子语类》、《朱子家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