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烟台招远 初三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网络 期末复习资料 2011-12声现象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发声体、或声源)的振动产生的2、声音的传播3、乐音的特性4、噪声的防治5、声音的分类(1)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液、气),真空不能传声(2)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一般在气体中最小,在固体中最大;15ºC 空气中的声速是340m/s(1)响度:声音的大小;声源振幅(振动的幅度)越大,响度越大(2)音调:声音的高低;声源频率(振动的快慢)越大,音调越高 (3)音色:反映声音的品质和特色,由发声体的结构和材料决定(1)在声源处减弱:消声器,等(2)在传播过程中减弱:隔音墙、植树造林,等(3)在人耳处减弱:耳塞(1)人能听到的声音频率范围:20Hz ——20000Hz (2)超声:频率高于20000Hz ;应用:①传递信息(声呐、B 超等),②传递能量(破碎结石、清洗精密机械等)(3)次声:频率低于20Hz ;能量很高的次声具有极大的破坏光现象1、光的 传播(1)光源:能发光的物体(2)规律: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________传播(3)光的直线传播现象:______成像、影子、日食、______(4)光速:光在________中速度最大,约为_____________m/s(5)光线:带箭头的能表示光的传播路径和______的直线2、 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①反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平面内 ②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_________③反射角______入射角(2)可逆性:在反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
(3)两种 反射 ①镜面反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反射光束仍是平行的②漫反射:平行光束经反射后,反射光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4)平 面镜 ①成像原理:光的_________定律②成像规律 成____像 像与物大小_____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到平面镜的距离______ 像、物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像物关于 镜面对称③应用:改变光的传播方向;成像 3、光的折射 (1)光的 折射规律 (2)可逆性: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________的。
(3)光的色散 ①折射光线、入射光线与法线在_______平面内②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_________ ③入射角增大(减小)时,折射角_________(_________); ④光从空气(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斜射入水或玻璃等透明物质(空气) 中时,折射角___________(___________)入射角。
垂直入射又如何?①光的色散:大阳光可分解为红、橙、黄、_______、蓝、靛、______七种颜色的光 ②光的三基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颜料的三原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物体的颜色 透明物体:由___________的色光决定___________的色光决定 运动的描述1、动与静2、速度3、直线运动的分类(1)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改变 (2)参照物:被选作参照标准的另一个物体、(3)平常所说的运动和静止都是相对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变化,就说物体是运动的;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变,就说物体是静止(1) 意义: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 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3) 公式:sv t=,(→s vt =,s t v =)(4) 单位:①国际单位:米/秒(m/s);②常用单位:千米/时(km/h);③换算关系:1m/s=3.6km/h(1)匀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任一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任一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都相等(2)变速直线运动: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不同时刻的速度(瞬时速度)一般不同,不同时间内的平均速度一般不同4、长度的测量(1) 单位:千米(km)、米(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单位换算(见本页底面)(2) 测量工具:刻度尺;使用方法(课本P24)(3) 特殊测量方法:累加法、辅助工具法、替代法等等5、时间的测量(1)单位:时(h)、分(min)、秒(s)、毫秒(ms)、微秒(μs) ;单位换算(见本页底面)(2)测量工具:停表、手表、时钟(统称为计时器)山东省烟台招远初三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网络期末复习资料2011-12作光路图注意事项:(1)要借助工具作图;(2)是实际光线画实线,不是实际光线画虚线;(3)光线要带箭头,光线与光线之间要连接好,不要断开;(4)作光的反射或折射光路图时,应先在入射点作出法线(虚线),然后根据反射角与入射角或折射角与入射角的关系作出光线;(5)光发生折射时,处于空气中的那个角较大;(6)平行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发散后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相交在虚焦点上;(7)平面镜成像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一定经过镜后的像。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1、实验: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目的是:使烛焰的像成在光屏中央。
2、若在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光屏,在光屏都得不到像,可能得原因有:①蜡烛在焦点以内;②烛焰在焦点上③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④蜡烛到凸透镜的距离稍大于焦距,成像在很远的地方,光具座的光屏无法移到该位置。
2、实验结论:(凸透镜成像规律)——实倒虚正,3、对规律的进一步认识:⑴u=f是成实像和虚象,正立像和倒立像,像物同侧和异侧的分界点。
⑵u=2f是像放大和缩小的分界点⑶当像距大于物距时成放大的实像(或虚像),当像距小于物距时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⑷成实像时:⑸成虚像时:透镜及应用2、凸透镜3、凹透镜4、应用(1)结构特点:中间______、边缘______成像规律物近像近,物远像远),像距变大(小),像变大(小)1、基本概念(1)光心、主光轴(2)焦点:凸透镜的实焦点、凹透镜的虚焦点(3)焦距f:________和________的距离;如何测量焦距?(4)三条特殊光线(会画!)(1)结构特点:中间______、边缘______(2)对光的作用:对光有_______作用,所叫________透镜(3)**成像特点:总是成正立、缩小的虚像(1)正常眼(2)近视眼①产生原因:对光的会聚能力太______,将______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看不清______处物体②矫正方法:戴一副_______透镜①晶状体相当于__________,焦距可调;__________相当于光屏②远、近物体都能成像在__________上,能看清远处和近处的物体(3)远视眼①产生原因:对光的会聚能力太______,将______处物体的像成在视网膜________,看不清______处物体②矫正方法:戴一副_______透镜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增大像变大物距减小(增大)像距减小像变小山东省烟台招远 初三物理上册基础知识网络 期末复习资料 2011-12初三上册物理基础知识总结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一、参照物1、定义:为研究物体的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2、任何物体都可做参照物,通常选择参照物以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如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常选地面或固定于地面上的物体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不提。
3、选择不同的参照物来观察同一个物体结论可能不同。
同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这就是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4、不能选择所研究的对象本身作为参照物!那样研究对象总是静止的。
二、机械运动1、定义:物理学里把物体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特点: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3、比较物体运动快慢的方法: ⑴相同路程通过时间的长短。
⑵相同时间通过路程的长短。
4、分类:(根据运动路线)⑴曲线运动 ⑵直线运动5、匀速直线运动:快慢不变,沿着直线的运动叫匀速直线运动。
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计算公式: , 1m/s=3.6km/h 。
人步行速度约1.1m/s它表示的物理意义是:人匀速步行时1秒中运动1.1m直接测量工具:速度计6、变速运动:运动速度变化的运动叫变速运动。
平均速度:= 总路程总时间 (求某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必须找出该路程及对应的时间)物理意义:表示变速运动的平均快慢平均速度的测量:原理 方法:用刻度尺测路程,用停表测时间。
三、长度的测量:1、长度测量的常用的工具是刻度尺。
2、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主单位是 m ,常用单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 (μm),纳米(nm)。
3、主单位与常用单位的换算关系:1 km=103m 1m=10dm 1dm=10cm 1cm=10mm 1mm=103μm 1m=106μm 1m=109nm1μm=103nm4、刻度尺的使用规则:A 、“选”: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刻度尺。
B 、“观”:使用刻度尺前要观察它的零刻度线、量程、分度值。
C 、“放”用刻度尺测长度时,尺要沿着所测直线(紧贴物体且不歪斜)。
不利用磨损的零刻线。
(用零刻线磨损的的刻度尺测物体时,要从整刻度开始) D 、“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E 、“读”:在精确测量时,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F 、“记”:测量结果由数字和单位组成。
(测量结果由准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5、误差:(1)定义:测量值和真实值的差异叫误差。
(2)产生原因:测量工具 测量环境 人为因素。
(3)减小误差的方法:多次测量求平均值。
用更精密的仪器(4)误差只能减小而不能避免 ,而错误是由于不遵守测量仪器的使用规则和主观粗心造成的,是能够避免的。
四、时间的测量: 1、单位:秒(S)2、测量工具: 现代:秒表、机械钟、石英钟、电子表等古代: 日晷、沙漏、滴漏、脉搏等第二章 声现象一、声音的发生与传播1、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振动的物体叫声源。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在空气中,声音以看不见的声波来传播, 声波到达人耳,引起鼓膜振动,人就听到声音。
3、声音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简称声速。
一般情况下,v 固>v 液>v 气 声音在15℃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 合1224km/h 。
4、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
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 以上人耳能把回声跟原声区分开来,此时障碍物到听者的距离至少为17m 。
在屋子里谈话比在旷野里听起来响亮,原因是屋子空间比较小造成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不足0.1s 最终回声和原声混合在一起使原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