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听听那冷雨》练习 北师大版

2017秋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比较 探究《听听那冷雨》练习 北师大版

《听听那冷雨》同步练习
1、下列各组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薄.荷(bó)耀.目(yào)万籁.(lài)雷电霹雹.(báo)
B、滂沱.(tuó)青霭.(ǎi)仓颉.(jí)淅淅沥沥
..(lì)
C、氤氲.(yūn)羯.鼓(jié)潺潺
..(chán)一峰半壑.(hè)
D、寒濑.(lài)岑.寂(cán)惊蛰.(zhé)鸟声啾啾
..(jiū)
2、下列各组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淋淋离离宛然窥见乍现
B、千变万化骇人翁郁嗅闻
C、惊心动魄迷离清爽擎天
D、心寒眸酸按磨幽暗晌午
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①只能从雾破云开的空处,窥见乍现即隐的一峰半壑,要纵览全貌,是不可能的。

②这样岂不像住在竹筒里,任何细脆的声响,怕都会加倍夸大,令人耳朵过敏吧。

③黄梅雨,朝夕不断,旬月绵延,湿黏黏的苔藓从台阶下侵到他舌底,心底。

A、基本进而径直
B、基本反而一直
C、几乎进而径直
D、几乎反而一直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红楼梦》这部文学巨著,是一部让人们百看不厌的百科全书。

B、印度洋大海啸制造了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惨剧。

C、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D、他把捡到的钱包送到办公室后,碰到人看他,脸上露出忐忐忑忑的神情。

5、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翻开一部《辞源》或《辞海》,金木水火土,各成世界,而一入“雨”部,古神州的天颜千变万化,便悉在望中。

B、不过要领略“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的境界,仍许回来中国。

C、而究竟,是米氏父子下笔像中国的山水,还是中国的山水上纸像宋画,恐怕是谁也说不清楚了吧?
D、无论鼓琴,咏诗,下棋,投壶,共鸣的效果都特别好。

6、下列各句中,没有使用比喻的一句是()
A、美国的西部,多山多沙漠,千里干旱,天,蓝似安格罗·萨克逊人的眼睛,地,红如印地安人的肌肤,云,却是罕见的白鸟。

B、雨来了,雨来的时候瓦这么说,一片瓦说千亿片瓦说,说轻轻地奏吧沉沉地弹。

C、据说住在竹楼上面,急雨声如瀑布,密雪声比碎玉。

D、不然便是雷雨夜,白烟一般的纱帐里听羯鼓一通又一通。

7、下列各句对课文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篇散文以作者在不同的地方听雨、看雨、体味雨串连起了一系列人生的感悟,表达了对祖国、对故乡的深深的眷恋之情。

B、这篇散文以听雨为主线,将横的地域、纵的历史和纵横交错的现实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形象密集、描写瑰丽、情切意浓的美的意境。

C、作者采取时空交错的写法:忽而过去,忽而现在;忽而故国,忽而异域,又随时回到台湾,回到厦门街,虽然能够表达诉说不尽的复杂情绪,但是,却给人一种凌乱无章的感觉。

D、作者凭栏听雨,由自我感觉中梳理出种种雨的意象,并将在冷雨所织出的图案中体味的美妙的神韵与传统文化和古典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宛如置身雨境,雨声盈耳,雨丝濡目。

8、阅读下列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惊蛰一过,春寒加剧。

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天潮潮地湿湿,即连在梦里,也似乎把伞撑着。

而就凭一把伞,躲过一阵潇潇的冷雨,也躲不过整个雨季。

连思想也都是潮润润的。

每天回家,曲折穿过金门街到厦门街迷宫式的长巷短巷,雨里风里,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

想这样子的台北凄凄切切完全是黑白片的味道,想整个中国整部中国的历史无非是一张黑白片子,片头到片尾,一直是这样下着雨的。

这种
感觉,不知道是不是从安东尼奥尼那里来的。

不过那一块土地是久违了,二十五年,四分之一的世纪,即使有雨,也隔着千山万山,千伞万伞。

二十五年,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

大寒流从那块土地上弥天卷来,这种酷冷吾与古大陆分担。

不能扑进她怀里,被她的裾边扫一扫吧也算是安慰孺慕之情。

……
听听那冷雨。

听雨,只要不是石破惊天的台风暴雨,在听觉上总是一种美感。

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楚,于今在岛上回味,则在凄楚之外,更笼上一层凄迷了。

饶你多少豪情侠气,怕也经不起三番五次的风吹雨打。

一打少年听雨,红烛昏沉;二打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三打白头听雨在僧庐下,这便是亡宋之痛,一颗敏感心灵的一生:楼上,江上,庙里,用冷冷的雨珠子串成。

十年前,他曾在一场摧心折骨的鬼雨中迷失了自己。

雨,该是一滴湿漓漓的灵魂,窗外在喊谁。

(1)“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和“淅淅沥沥”三个叠词分别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雨的?(2)“走入霏霏令人更想入非非”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中作者化用蒋捷词的意图是什么?
(4)请分别从自然和情感两个角度概括“听听那冷雨”中“冷”的含义。



(5)请模仿“大陆上的秋天,无论是疏雨滴梧桐,或是骤雨打荷叶,听去总有一点凄楚”的句式,另写一个句子。

南京的秋天,,,。

(6)下列对余光中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听听那冷雨中的“冷”,一是为了突出在春寒料峭的雨给人的外在感受,一是表现因“发上下一点白霜“而产生的内心的寒冷。

B、本文第二段中作者“雨”展开联想,由雨想到写雨的汉字,以对汉字的钟爱来倾注真切的赤子之情,深化了主题。

C、“一切都断了,只有气候,只有气象报告还牵连在一起”一句,以经过提炼了的典型细节传达出了作者的离怨乡愁。

D、本文围绕着春雨,创造了一种既朦胧又明丽、既沉郁又旷达的独特已经,意象众多,“虽巧而不见刻削之痕”。

E、本文使用了大量的叠音词写雨,如“淋淋漓漓”、“点点滴滴”等,不仅具有一种和谐的音韵美,也使雨态表现的更加形象。

参考答案
基础知识达标:
1、C
2、C
3、B
基本:大致;大体上,几乎:差不多,接近进而:继续向前;更进一步。

反而:表示跟上文意思想相反或出乎意料。

径直:表示直接进行某事。

一直:表示动作不间断。

4、D
5、B
6、B
7、C
课后能力提升:
8、(1)“料料峭峭”、“淋淋漓漓”和“淅淅沥沥”三个叠词分别是从触觉、视觉和听觉角度来描写雨的。

(2)由实到虚(由景到情),把自然界的雨境和人内心的情思联系在一起。

(或:由眼前的雨景过渡到下文对大陆以至中国历史的怀想)
(3)通过蒋捷词中的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飘泊之感”和“亡国之痛”谈到一点即可)抒发作者的思乡之情。

(4)①自然角度:寒冷。

②情感角度:凄冷(或“凄楚”)。

(5)略
(6)A D(A中“冷”表现的是离乡背井的冷,D错在没有创设明丽的意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