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月度工业增加值的估算

中国月度工业增加值的估算

中国月度工业增加值的估算赵永亮余道先(盐城工学院经济学院,武汉大学经管学院)载于《统计与决策》2015年第14期摘要:工业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重要基础性指标,对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尝试了月度工业增加值的多种估算方法,采用工业增加值增速、价格指数、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等指标数据,推算出1994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实际工业增加值和名义工业增加值,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工业增加值数据缺失问题。

关键词:月度数据名义工业增加值实际工业增加值定基PPI0 引言工业增加值是国民经济核算的一项基础性指标,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指标诠释,工业增加值是指工业企业全部生产活动的总成果扣除了在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外购劳务价值后的余额;是工业企业生产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

工业增加值是短期最重要的经济指标之一,对判断宏观经济走势以及宏观经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但到目前为止,中国没有公布实际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或以不变价格衡量的月度数据),而名义工业增加值数据在2006年11月以后也已经停止公布,继续公布的数据有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速、工业分大类行业增加值增长速度等相关指标。

图1 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速与名义工业增加值数据来源:CEIC、国家统计局网站根据本文的统计,中国工业增加值月度数据或其相关数据统计口径经历过五次调整,时间分别为1998年、2004年、2005年、2007年和2011年。

最近一次调整将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起点标准由原来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提高到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

统计口径频繁调整、各项统计数据序列不完整等问题给中国工业增加值数据序列估算带来难题。

本文试着分析与月度工业增加值相关的数据序列,估算得出中国1994年以后完整的实际工业增加值数据序列和名义工业增加值数据序列。

本文数据搜寻范围以及数据来源渠道为中国官方渠道、国际组织及部分数据库。

具体包括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官方发布的新闻,各期《中国统计月报》、《中国景气月报》、《中国人民银行统计季报》、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IFS、世界银行DataBank以及少数商业性数据库。

1 实际工业增加值的估算本文收集了与计算中国月度实际工业增加值相关的数据(见表1),这些数据包括:名义工业增加值数据、工业增速数据、价格指数数据。

根据这些数据,估算中国实际工业增加值有四种思路可供尝试:(1)依据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和同比增速估算;(2)依据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和累计增速估算;(3)采用价格指数缩减名义工业增加值估算;(4)采用价格指数缩减名义工业增加值,再结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估算。

表1 相关数据描述1.1 依据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和同比增速估算在2011年4月之前,国家统计局没有公布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数据,只公布了同比增速数据,这意味着从增长率序列分析,工业增加值各年度相同月份间的纵向数据可比(同比),而同一年不同月份间的横向数据不可比(环比)。

如果我们能得到某一年各月份的环比数据(严格地说,只需要得到各月份的环比数据即可,无须在一年内,即环比数据可以分布在多个年份),那么该年度不同月份的实际工业增加值就具有可比性,再结合同比数据和基期数据,就可以得到各月份实际工业增加值数据。

2011年4月,经国务院批准,国家统计局对外公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环比数据,这些数据散见于官方发布的新闻中,所公布的经季节调整后的环比数据覆盖了2011年2月份以后的时间区间。

环比数据的公布,似乎为我们计算各月份的实际工业增加值提供了方便。

但由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环比数据是经季节调整之后的数据,并非原始的环比增长率数据,依据该项数据计算各月份实际工业增加值会出现偏差。

为了验证我们的判断,我们首先依据近期公布的环比增速数据,结合同比增速数据倒推出2006年11月之前各月份实际工业增加值的比例关系,再对比同一时间区间各月份名义工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关系(2006年11月之前国家统计局公布中国工业增加值名义数据)。

通过对比发现,推算得出的各月份之间实际工业增加值比例关系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各月份的名义工业增加值比例关系相差很大,这些差距远非通货膨胀因素所能解释。

从结果来判断,季节调整因素对原始数据的推算造成了很大影响,用环比结合同比的方法测算实际工业增加值不可行。

1.2 依据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和累计增速估算通过深入分析数据,我们发现可以通过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两项指标数据得出各月份实际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数据(未经季节调整):即“工业增加值本月实际增长”和“累计实际增长”。

根据“工业增加值本月实际增长”和“累计实际增长”,可以推算各月份实际工业增加值之间的比例关系。

根据表2,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05年1月工业增加值增速、2005年2月工业增加值增速,以及2005年1-2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等数据。

依据这些数据可以解出2004年2月工业增加值环比增速等数据(未经季节调整)。

具体来看,设2004年1月实际工业增加值为1,2月份环比增速为X(未经季节调整),则2月份实际工业增加值为1+X;2005年1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20.9%,则2005年1月工业增加值为1+20.9%;2005年2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为7.6%,则2005年2月工业增加值为(1+X)(1+7.6%);2005年1-2月,工业增加值合计为(1+20.9%)+(1+X)(1+7.6%)。

再根据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2005年1-2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数据可得:(1+20.9%)+(1+X)(1+7.6%)=(1+1+X)(1+16.9%)这样可以解出2004年2月份的环比增速,同理可解得各月份环比增速。

表2 工业增加值可比增长率时间本月实际增长累计实际增长2005年1月20.9 20.92005年2月7.6 16.92005年3月15.1 16.22005年4月16.0 16.22005年5月16.6 16.32005年6月16.8 16.42005年7月16.1 16.32005年8月16.0 16.32005年9月16.5 16.32005年10月16.1 16.32005年11月16.6 16.42005年12月16.5 16.4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中经网。

解出各月份的环比增速数据(未经季节调整)之后,就可以依据环比结合同比的方法得出整个时间序列的实际工业增加值数据。

这种方法理论上似乎可行,然而在实际运用中却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以下列数据为例:2005年3月,本月实际增长15.1%,累计实际增长16.2%;2005年4月,本月实际增长16%,累计实际增长16.2%。

2005年前3个月实际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速为16.2%,4月份当月增速有所下降,为16%,低于前3月的累计增速,从理论上分析,由于4月份增速低于前3个月累计增速,前4个月累计增速应该有所下降,但官方公布的数据是前4个月累计实际增长率没有变化,这与理论相矛盾。

该问题并非个别现象,在其它月份也会同现同样的情况。

例如:2011年6月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率为14.3%,7月份当月同比增长率为14%,低于14.3%的水平,但2011年7月份累计增长率仍为14.3%。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是由于增长率小数点位数保留过少,二是数据质量问题或数据不断修正的原因。

无论何种原因,以该方法估算会产生很大偏差,应改用更好的方法。

1.3 采用价格指数缩减名义工业增加值估算根据本文对数据资料的整理,国家统计局公布了1994年5月至2006年11月的名义工业增加值数据,如果我们能计算得出某一时间区间的定基价格指数,采用定基价格指数缩减名义工业增加值,就会得到该期间的实际工业增加值,再根据各期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数据,就可以得到全部实际工业增加值数据序列。

采用上述方法计算实际工业增加值首先面临的问题是如何选择价格指数。

国家统计局与中国人民银行公布多项价格指数,包括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指数、企业商品价格指数(CGPI)等。

本文认为,PPI和CGPI较适宜对名义工业增加值进行缩减。

事实上,国家统计局从2004年便开始对名义工业增加值采用价格指数缩减法计算实际工业发展速度,缩减名义工业增加值所采用的价格指数正是PPI。

根据国家统计局指标解释,PPI是反映全部工业产品出厂价格总水平的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相对数,包括工业企业售给本企业以外所有单位的各种产品和直接售给居民用于生活消费的产品。

CGPI则与国际通行的PPI较为类似,其前身是批发物价指数,由中国人民银行编制。

CGPI是反映企业间商品交易价格变动趋势和程度的综合价格指数,其商品调查范围涵盖全社会物质产品,既包括投资品,也包括消费品。

指数体系包括月度同比总指数、投资品指数、消费品指数等。

本文对PPI与CGPI总指数进行了比较分析,从走势分析,两者存在一定差异,但在2008年中期以后,两者趋近于一致(图2)。

图2 PPI与CGPI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

CGPI原始数据为定基指数序列,本文已将其转换为同比序列以便于与PPI比较。

本文首先尝试通过定基PPI缩减名义工业增加值。

由于中国官方没有公布月度定基PPI 数据,需要计算才能得出。

获得定基PPI可以有两种方法,一是利用PPI环比数据计算PPI 序列;二是利用少量PPI环比数据,再结合PPI同比数据得出定基PPI。

由于国家统计局所公布的环比PPI数据并不完整,因此,第一种方法无法应用。

对于第二种方法,由于环比PPI数据比较粗糙,仅保留一位小数,如果计算过程中推算期间较长,就会累积较大误差;PPI同比增速数据至少保留了两位小数,并且使用同比数据需要连续推算的期间较少,计算过程中不易积累误差。

因此,应尽可能少使用环比数据而多使用同比数据。

较简便易行的方案是使用连续11期的环比数据得出以一年为周期的各期定基PPI,再利用同比数据得出各期的定基PPI。

本文采取这种思路计算,根据试算,采用较新公布的环比PPI数据得到的结果误差较小(通过环比、同比验证比较)。

最终本文依据官方发布的2012年2月至12月的PPI环比数据,再结合PPI同比增速数据,得出定基月度PPI指数。

得出定基PPI指数,就可以对名义工业增加值进行缩减,得出实际工业增加值序列。

本文的数据检验结果表明,采用这种方法计算产生的偏差仍然比较大。

理论上分析,名义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应非常近似等于实际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加上PPI增长率(工业品的通货膨胀率),而本方法得出的结果两者并不近似相等。

本文又尝试了换用定基CGPI缩减名义工业增加值的方法(中国人民银行公布CGPI定基指数),同样出现较大偏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