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尔马斯岛仲裁案荷兰一美国常设仲裁法院,独任仲裁人:胡伯,1928年
帕尔马斯岛,或称“棉加斯岛,是一个单独的小岛,离菲律宾棉兰老圣阿古斯丁岬约48海里,离荷属东印度最北的纳努萨岛约 51海里,约在两地的中间。
据说此岛原是西班牙人在16世纪发现的,自1677年以来,岛上的土著居民已根据建立宗主权的协议与荷属东印度公司联合,从此就成了荷属东印度的一部分。
1898年的美西战争后,西班牙在美西《巴黎和约》中同意将菲律宾群岛及附近岛屿割让给美国。
和约笼统地把帕尔马斯岛划在割让的范围,美国认为该岛已随同菲律宾群岛一起割归美国。
当时,美国曾将此和约通知荷兰政府,荷兰政府没提出反对。
1906年,美国驻棉兰老的司令官李昂纳德·伍德将军在视察帕尔马斯岛时发现岛上悬挂荷兰国旗。
美国政府便与荷兰交涉,由此引起美荷两国关于帕尔马斯岛争端。
因谈判无效,美国与荷兰于1925年1月23日签定仲裁协议,同意将争端提交常设仲裁法院解决,双方同意选派常设仲裁法院院长、瑞士法学家马克斯·胡伯为独任仲裁人。
胡伯在1928年4同4日作出裁决。
案例分析:本案是有关确立领土主权的著名案例,是对国际法“先占原则”的最好的说明。
“先占”是传统国际法的所谓“五种取得领土方式”之一。
先占有两个条件,一是占领的对象必须是“无主地”;二是占领必须是“有效占领”在本案中,仲裁人胡伯对这个理论作了详细的解释。
首先,胡伯认为,“无主地”就是没有居民或只有土著居民的地方。
国际法院在1974年作的《关于西撒哈拉法律地位》的咨询意见中也重申了这个观点,并补充说:“凡有在社会上和政治上有组织的部落或民族居住的土地,就不能认克是无主地。
”按照这个标准,现在,无主地已经基本上是没有了,但在发生领土、特别是岛屿的主权争端时,为了论证主权的归属,这个观点仍然是非常有用的。
所谓“有效占领”,按照胡伯所一再强调的,就是“持续和平稳的行使国家权力”。
“发现”一块土地,只产生“初步权利”,必须通过以后相当长时间的“持续和平稳的行使国家权力”才能产生主权。
这个观点已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了。
“持续和平稳”的标准是什么?胡伯认为,对于遥远而又没有居民或只有很少土著居民的小岛来说,持续不可能是毫无间断的,只能以“关键时刻”的状态作为标准;平稳是指占领有没有受到反对;就是说是否取得他国(特别是反对国)的承认。
这个补充非常重要,“持续和平稳”的标准必须具体分析,要在远离大陆而又居民稀少的小岛上不断地行使国家权力,那是不符合实际的。
例如我国的钓鱼岛以及南海诸岛等岛屿,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在那些岛屿存在着大量我国行使主权的证据,特别是在历史上的所有关键时刻,我国都明确地表明了对这些岛屿的主权,这事实已为全世界所公认。
胡伯的观点正可以作为我国对这些岛屿的主权的注释。
其次,胡伯认定:西班牙对帕尔马斯岛没有主权,就无权把这个岛划在其割让的范围,美国也无权以《巴黎公约》的这条规定作为取得权利的根据,因为这条规定本身是非法的,因而在法律上是无效的。
这个论点对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不可侵犯性非常重要,一个地方,只要证明是某国领土构成部分,任何国家无权侵犯,也无权把它划在什么条约规定的范围。
第三,“邻近性”不能作为要求主权的根据。
胡伯肯定说国际法上从来没有以靠近而取得主权的规则。
岛屿的主权决定于法律关系而不受地理远近的影响。
国家对靠近其海岸的外国岛屿,无权以历史或地理上的理由而主张主权。
当然,地理上的邻近,可能造成某些有
利条件,正如胡伯所说,那只能通过有关国家的协议解决。
地理上的邻近性决不是决定领土主权的一个因素。
这个论点对解决当前的岛屿主权争端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关于时际法的适用,胡伯的观点也是很有参考价值的。
发现的效果,根据发现时的国际法,可能是有效的,但根据争端发生时的国际法就不一定是有效了。
例如19世纪时期的许多不平等条约,根据当时的国际法,也许是有效的,但根据解决争端时的国际法,那就不再是有效的了。
国际法的观点是符合发展的观点的。
胡伯所指的“持续和平稳地行使国家权力”是为了说明“有效占领”的内涵,它与“时效”所指的“在相当长时期内不受干扰地加以占有”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
荷兰不是侵占西班牙的帕尔马斯岛而是根据宗主权协议取得帕尔马斯岛主权的。
因此不能认为胡伯支持了国际法上的“时效原则”。
本案裁决对领土主权的确认作了详尽的分析,其中许多论点直到现在仍常常被人们引用。
胡伯的观点不仅丰富了国际法的理论,也为人们解决领土主权争端提供了有力的论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