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综合题及答案

中考化学专题复习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的综合题及答案

一、中考初中化学金属及酸碱盐反应的图像1.下列图象分别与选项中的操作项对应,其中合理的是( )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pH与加入水的质量关系B.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KNO3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地加入KNO3固体C.向一定量FeCl3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D.持续不断地加热一定质量的碳酸钙固体【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A、向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加水,溶液的碱性变弱,但溶液始终显碱性,溶液的pH不可能小于或等于7,不符合题意;B、某温度下,向一定质量的KNO3不饱和溶液中不断地加入KNO3固体,硝酸钾能继续溶解,当达到饱和状态后不再发生改变,但KNO3不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不可能为0,即起始值不为0,不符合题意;C、向一定量FeCl3溶液和稀盐酸的混合溶液中滴加NaOH溶液,NaOH先与盐酸反应,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盐酸消耗完再与氯化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符合题意;D、碳酸钙在高温下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加热到一定温度才能分解,随着反应的进行,剩余固体的质量逐渐减少,但不可能减少至0,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下列四个图象分别对应四个变化过程的一种趋势,其说法错误的是A.用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的方法制取氧气B.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C.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D.向一定量H2SO4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过量【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 加热一定质量的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固体混合物制取氧气,当加热一段时间以后,生成氧气、氯化钾,二氧化锰在反应中作催化剂,质量不变。

随着反应的进行,固体质量逐渐减少,所以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逐渐增大,当氯酸钾完全反应后,固体质量不再减少,所以固体中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不再增大,此选项正确;B. 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将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其化合物的水溶液中置换出来,且金属活动性差距越大,反应越易发生。

向硝酸银和硝酸铜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锌粉,锌粉先与硝酸银溶液反应,Zn+2AgNO3=2Ag+Zn(NO3)2,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216份质量的银,反应后溶液的质量减少,硝酸银完全反应后,锌再和硝酸铜溶液反应,Zn+Cu(NO3)2=Zn(NO3)2+Cu,每65份质量的锌能生成64份质量的铜,溶液质量变大,图像应先降后升,此选项错误;C. 向氯化钙和盐酸的混合溶液中加入过量的碳酸钠溶液,碳酸钠先与盐酸反应,使pH值逐渐变大,盐酸刚好完全反应时,pH=7,再继续滴加过量的碳酸钠溶液,因为碳酸钠溶液显碱性,所以溶液的pH>7,此选项正确;D. 向H2SO4和MgCl2的混合溶液中不断加入Ba(OH)2溶液,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氯化镁都能发生反应生成沉淀,开始时就生成沉淀,当H2SO4和MgCl2完全反应后,再加入Ba(OH)2溶液也不再产生沉淀,故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此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转折点、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3.将含有酚酞的Ba( 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测得溶液的电导率变化如图所示(电导率越大,说明溶液导电性越强)。

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A.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B.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C.甲曲线上的M点对应溶液的pH=7D.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 、将含有酚酞的Ba( OH)2溶液平均分成两份置于烧杯中并插入电导率传感器,往其中一份滴加稀硫酸,往另一份滴加硫酸钠溶液,氢氧化钡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水,氢氧化钡与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和氢氧化钠,22442Ba(OH)+H SO =BaSO +2H O ↓,2244Ba(OH)+Na SO =BaSO +2NaOH ↓,随着反应的进行,甲、乙溶液中的离子浓度都逐渐减小,恰好完全反应时,离子浓度最小,稀硫酸和硫酸钠过量后,离子浓度又逐渐增加,由图可知,随着反应的进行,电导率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加的趋势,故相同条件下,溶液中离子浓度越大,电导率越大,不符合题意;B 、由图可知,甲的电导率变化趋势是,先减小至零,后逐渐增大,乙也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是没有减小至零,由此可知,甲曲线反映的是22442Ba(OH)+H SO =BaSO +2H O ↓,乙曲线反映的是2244Ba(OH)+Na SO =BaSO +2NaOH ↓,故甲曲线电导率减小过程中四种离子数目都减少,不符合题意;C 、甲曲线上的M 点电导率为0,说明这时氢氧化钡和稀硫酸恰好完全反应,故这时pH=7,不符合题意;D 、乙曲线所对应的实验为2244Ba(OH)+Na SO =BaSO +2NaOH ↓,溶液中始终都含有氢氧根离子,故溶液始终呈碱性,无色酚酞试液遇碱变红,故溶液一直是红色,符合题意。

故选D 。

4.下列图像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A .向稀硫酸和硫酸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B .相同质量的铁和锌分别与质量分数相同的足量稀盐酸反应C.向一定量氯化钡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D.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其中一份加入少量MnO2【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向稀硫酸和硫酸铁的混合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直至过量,先与硫酸反应,开始时不会生成沉淀,硫酸消耗完后再与硫酸铁反应会生成氢氧化铁沉淀,沉淀的质量先是零,再不断上升,最后形成一条水平直线,故选项图象错误;B、锌的活动性比铁强,反应速率快,反应时间短;由于盐酸是足量的,铁的相对原子质量小于锌的相对原子质量,要生成等质量的氢气,需要的铁就较少,所以相同质量的锌铁与足量的盐酸反应时,铁生成的氢气多,水平线靠上,故选项图象正确;C、向一定量氯化钡与盐酸的混合溶液中逐滴加入碳酸钠溶液至过量,碳酸钠先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气体,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pH逐渐增大,稀盐酸消耗完,溶液显中性,pH=7;碳酸钠再与氯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白色沉淀和氯化钠,这一过程中pH=7;继续滴加碳酸钠溶液,溶液显碱性,pH大于7,故选项图象错误;D、用两份等质量、等浓度的过氧化氢溶液制氧气,催化剂只能影响反应速率,不影响产生氧气的质量,故选项图象错误。

故选B。

5.下列四个图像中有关量的变化趋势与对应叙述关系正确的是 ( )A.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C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酸【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A. 向 pH=4 的盐酸溶液中不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由于反应中有水生成,溶液的pH 会不断趋近于14,但不会大于14,不符合题意;B. 在密闭容器中加热木炭和氧化铜粉末的混合物,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铜的质量不断增大,当反应完全后,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C. 向一定量的盐酸和氯化铁的混合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钡溶液,稀盐酸先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氯化钡和水,该过程不会产生沉淀,氯化铁再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氯化钡,沉淀质量增加,反应完全后,沉淀质量不再变化,不符合题意;D. 向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中分别加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且足量的稀盐,锌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化学方程式为:22Zn 2HCl=ZnCl H ++↑,22Fe 2HCl=FeCl H ++↑,。

当盐酸少量时,因为加入盐酸的质量相等,盐酸完全反应,产生的氢气质量也相等;当盐酸过量时,根据方程式可知,每65份质量的锌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每56份质量的铁产生2份质量的氢气,所以等质量的锌粉和铁粉,铁产生的氢气多,图像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D 。

6.为了反映实验过程中量的变化情况,针对不同的实验,四组同学分别给制了相似的图像,如图所示。

关于实验内容与相关量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实验内容X轴含义Y轴含义A加热一定质量KMnO4制取氧气加热时间MnO2的质量分数B将少量CO2通入石灰水CO2的体积沉淀质量C生锈铁钉放入足量稀硫酸中时间H2的质量D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加热时间生成铜的质量A.A B.B C.C D.D【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加热一定质量KMnO4制取氧气,加热一段时间后开始分解,二氧化锰的质量逐渐增加,固体的总质量不断减小,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加热一段时间后由零开始增加,高锰酸钾完全分解后二氧化锰的质量不再变化,固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二氧化锰的质量分数保持不变,A选项实验内容与相关量的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B、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将少量CO2通入石灰水,沉淀的质量随着二氧化碳的通入开始由0逐渐增加,二氧化碳反应完全,沉淀质量不再变化,坐标图中Y轴表示沉淀的质量应该从0点开始增加,B选项实验内容与相关量的描述不正确,符合题意;C、铁锈的主要成分为三氧化二铁,生锈铁钉放入足量稀硫酸中,三氧化二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刚开始没有氢气生成,表面铁锈反应之后,铁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因此氢气的质量随时间的变化是一算时间之后由0开始逐渐增加,铁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C选项实验内容与相关量的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D、单质碳和氧化铜在高温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铜,高温加热碳和氧化铜的混合物,反应一段时间后铜的质量由0开始逐渐增加,单质碳或氧化铜完全反应后不再变化,D选项实验内容与相关量的描述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7.向盛有一块铝片的容器中加入稀盐酸,生成气体的质量与加入盐酸的质量关系如图所示。

以下分析不正确的是()A.该铝片没有打磨Al+2HCl=AlCl+H↑B.a~b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2C.0~c段容器内液体的质量一直增大D.c点时溶液中的溶质是两种【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A、从图中可知,0~a段没有生成氢气,因为铝的化学性质比较活泼,在空气中和氧气反应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加入盐酸后盐酸首先与氧化铝反应,没有氢气生成,所以0~a段没有生成氢气,说明加入的盐酸首先是和铝片表面的氧化铝反应,这就说明该铝片在加入盐酸之前没有打磨,选项A正确;B、a~b段发生的反应是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其化学方程式是:2Al+6HCl=2AlCl+3H↑,题中所给化学方程式中,氯化铝的化学式书写错误,选项B 32不正确;C、0~a段容器内,随着盐酸的加入,氧化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没有气体生成,液体的质量为加入的盐酸质量与参加反应的氧化铝质量之和,液体质量一直增大;a~b段发生的反应是铝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氢气,但生成的氢气质量小于加入的盐酸质量与参加反应的铝的质量之和,液体质量也一直增大;b~c段容器内,反应已经结束,但随着盐酸的加入,液体质量也一直增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