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 板块构造(习题)

第五章 板块构造(习题)

第五章板块构造
一选择题
1. 魏格纳在系统总结当时地学有关资料后认为,在()时全球只有一个巨大的原始大陆,他称之为泛大陆(Pangaea或联合古陆).
石炭纪
二叠纪
三叠纪
侏罗纪
2. 泛大陆形成以后,沿古地中海分裂为北方的()古陆和南方的()古陆,并逐步分裂为若干陆块,四散漂移拼合,逐渐形成现今的各个大陆。

劳亚,冈瓦纳
冈瓦纳,劳亚
3. 板块边界的基本类型为()。

离散边界
会聚边界
碰撞造山边界
转换边界
4. 全球板块可划分为若干大板块和一些小板块。

其中,大板块包括()。

美洲板块
太平洋板块
阿拉伯板块
非洲板块
那滋卡板块
南极洲板块
欧亚板块
澳洲-印度板块
菲律宾板块
5. 大陆边缘分为()。

其中()是由离散型边界形成的陆壳与洋壳之间的没有相对运动的大陆边缘;()为大洋俯冲于大陆板块之下,两板块之间有显著相对运动形成的构造组合。

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
活动大陆边缘和被动大陆边缘,活动大陆边缘,被动大陆边缘
6. 按照现今流行的认识,地球外壳的构造作用,主要取决于地球内部的动力作用。

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的动力状态主要以“地幔对流”(mantle convection)和“地幔柱”(mantle plume)两种方式为主,它们可能同时存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相互转化而又有主有次,控制着地球外壳的构造变形。



7. 根据海底扩张说,地幔存在巨大的对流体,大洋中脊的轴是地幔物质上涌的通道。

上涌物质冷凝并伴随涌出物质向外推开,造成洋底不断扩张;大陆之下地幔的上涌导致陆块裂解,形成裂谷,并向洋发展;海沟是地幔对流的下降区。

洋底在中脊处产生,而在海沟处消亡。



8. 转换断层发育在被错开的洋脊之间,随着洋脊的持续扩张,断层两盘的位移是持续增加的。



9. 板块构造学说的问世,曾经对各种传统的地学学说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波。

现在研究证明,板块构造理论可完全应用于大洋和大陆地质的研究。



10. 洋脊是绵延全球大洋海底的巨大山脉,在大西洋,它平分大西洋为东西对称的两部分,故又称为大西洋中脊;在太平洋,它偏于东侧,称为太平洋洋隆或东隆;在印度洋,它在平面上呈倒“Y”字型,其西南支与大西洋中脊相联,东南支与东太平洋隆相接。

大西洋中脊向北经过冰岛向北冰洋延续。



二简答题
1. 大陆漂移说的主要内容、主要证据和主要面临的问题?
(1)主要内容:
①大陆由较轻的硅铝质岩石组成,漂浮在质量较重的硅镁质洋壳之上,其中洋壳具有粘性。

②地球形成早期,硅铝质岩石覆盖整个地球表面,后来由于收缩形成泛大陆(Pangaea)并被泛大洋包绕。

③中生代(J)开始,泛大陆裂解,造成陆块在洋块上漂流。

(2)主要证据
①在地形地貌方面,大西洋两岸、南极、澳大利亚、印度、阿拉伯等大陆边缘有着很好的可拼合性。

②岩石和构造的拼合与对接。

以大西洋两岸的情况为例,西边是北美洲和南美洲,东边是欧洲和南美洲。

总体来看,由北而南,两边都是两头老,中间新。

北美洲的北部、格陵兰和北欧都是主要由寒武纪以前古老岩石形成的地块;南端南美洲的东部和对应的非洲西部以及非洲的大部分也都是古老的地块。

另外,许多地质学家指出,北美东南部的阿巴拉契亚山脉,在地质上是一系列下古生代岩层所形成的平行于山脉走向的褶皱带,这个褶皱带向东北延至纽芬兰一带转成北北东方向,与隔着大西洋具有类似特点的苏格兰褶皱带遥相对应,正好可以拼接起来。

③生物学证据,最著名的例子是冈瓦纳古陆上的古生物。

远隔重洋的非洲、南美
洲、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地在二叠纪早期具有相同的古生物。

④古地磁学证据,通过岩石剩磁方向的测定可以求得岩石形成时地磁极的位置。

“极移”现象只能用大陆漂移来解释。

⑤古气候数据,在印度、南美洲、非洲等属于冈瓦纳古陆的大陆上都有二叠纪的冰碛层,因此推测二叠纪早期发生过冰川活动,是一次大冰期。

(3)主要问题
①大陆漂移的机制。

大陆漂浮在洋壳之上无资料直接证实。

②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机制。

根据地球物理学的计算,地球自转产生的离心力和潮汐力要比大陆发生漂移所需要的力小若干个数量级,大陆漂移驱动力的问题在定性和定量上都缺少说服力。

2. 板块构造的基本原则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基本原则
①固体地球外层在垂向上可划分为物理性质完全不同的圈层,即上部刚性岩石圈和下部塑性岩石圈(软流圈)。

②岩石圈在侧向上可划分为由不同类型活动边界(离散、会聚和转换)分隔的若干大小不一的岩石圈板块,板块在软流圈上运动,具刚性。

③岩石圈板块横跨地球表面做大规模水平运动,可用欧勒定律描绘为球面上的绕轴旋转运动,在全球范围板块沿离散边界扩张增生、沿会聚边界消亡,二者互补,保持地球在半径不变下的动态平衡。

④岩石圈板块运动的驱动力可能是地幔的对流。

(2)主要存在问题
作为驱动板块运动的地馒对流至今仍未得到确切的证实,这也是板块构造学说先天性不足的表现之一。

板块构造学说的确立主要基于对大洋的研究,对大陆岩石圈构造演化和动力学问题未能进行深入探讨。

正如P?莫尔纳(1988)所述“板
块构造各个定量方面的应用则既显示板块构造运用于大陆区的全部能力,也暴露出板块构造的局限性,它不能像描述大洋区板块运动那样,精确定量地描述大陆的变形运动”。

同时也揭示了一些板块构造学未能解释或难以解释的地质现象。

如:
①大陆板块具有深的地幔根,大陆板块运动必将受阻;
②标志着大陆板块之下有软流圈的地震波低速带似乎在大陆之下并不是普遍存
在的,即大陆岩石圈和下伏地慢之间并不普遍存在软流圈这一个岩石圈板块漂移运动的力学拆离带;
③西太平洋的磁异常条带图案与板块构造学说的磁场反向解释存在一定矛盾;
④深海钻探计划揭示洋壳年龄并非与离洋脊距离呈严格的线性关系,显得较分散;
⑤在大西洋中脊附近发现有15~16亿年前的花岗岩、中侏罗世浅水灰岩;
⑥许多岩浆和火山弧、岩基、裂谷、沉积中心和褶皱向东迁移;?
⑦大洋中许多无震山链把大洋中脊和其东部大陆连接起来;?
⑧Meyerhorf等(1992)认为侧向扫描声纳技术对洋中脊最新研究展示的平行于洋脊的线性断层、断裂和裂谷系统(有的断裂呈雁行排列)反映的洋脊深部流体是沿洋脊方向的运动,与板块构造学说的洋中脊侧向扩张相悸。

3. 板块构造学说近年来取得了哪些主要进展?
经典板块构造(1968)
1、固体地球上部可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2、岩石圈分为有限的几个大的和中等的板块。

3、岩石圈板块处于相对运动之中,主要构造和岩浆活动都集中在它们的边界上。

4、板块运动符合欧拉定理。

5、板块的相对运动存在三种类型,以裂谷及扩张为代表的离散,以俯冲和碰撞为代表的汇聚,以及转换运动。

6、大洋中的扩张作用被其边界俯冲作用补偿,因此,地球半径和体积保持不变。

7、板块运动源于地幔对流产生的拖拉作用。

现代板块构造(1993)
1、固体地球上部可分为岩石圈和软流圈。

但岩石圈不象以前想象的那样均一,而是分层的,而且软流圈在横向上、厚度和流变学都有变化。

2、岩石圈可分为大的、中等的和小的板块,板块在水平和垂向上都不均匀。

3、岩石圈板块的水平运动在是相对的。

固然主要构造和岩浆活动集中在它们的边界上,但在板块内部也确有显示。

4、板块运动符合欧拉定理。

5、板块运动存在三种类型,裂谷作用和扩张作用代表离散,俯冲、仰冲、折返、碰撞和沿横推断层运动代表汇聚,以及转换运动。

6、大洋中的扩张作用不能自动地被俯冲作用补偿,因此地球的半径和体积呈脉动式变化。

由于地壳的冷却作用,地球半径和体积缓慢地减小是可能的。

7、板块运动不仅源于对流的拖拉,而且也源于脊推 (ridge- push)和板拉(slab- pull)。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