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质量评价与质量指标资料

质量评价与质量指标资料


产品质量具有综合性和隐蔽性的特征
综合性是指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复杂
• 社会需求层次、市场竞争程度、科学技术水平和管理精细程度从根 本上决定产品质量的高低。
• 经济发展、科学技术、社会管理等的薄弱环节也必然以质量为载体 表现出来。
• “三聚氰胺”事件既有行业过度竞争产品价格与成本背离的影响, 也有奶源加工与乳制品加工产业发展的不匹配,标准和检测存在漏洞 等原因。
隐蔽性是指诱因和结果具有非直接的关系。
•产品质量不直观
•丰田召回事件表面是质量缺陷,实际是在产能迅速扩张、压 缩成本的同时,质量管理水平下降,放松了对供应商的控制。
质量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
质量是经济发展永恒的主题
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推动产品质量提升,不仅是扩内需、保增长,应对 发展难题的当务之急,而且是调结构、上水平,实现健康发展的治本之 策。
第一,质量监管存在体制弊端,质量发展长效机制缺失。 第二,宏观调控缺少质量杠杆,经济结构调整步履艰难。 第三,质量违法违规惩治不力,质量奖励缺乏权威制度。 第四,质量诚信体系建设滞后,企业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日美“提升质量”实现经济振兴的经验
第一,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日本 :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引导产业发展,鼓励企业依
出了具体的目标和要求。 美国:美国国家制造业协会要求其会员至少花费工资总额的3%用
于雇员的在职教育和培训。 第五,扶持中小企业的质量发展。 日本 :从二战后到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
和帮扶中小企业质量发展的法律法规。 美国:美国政府也积极制定各种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广泛开展产学研合作研究,促进产品质量提升。
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是和谐发展的治本之策
首先,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迫切需要。 其次,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是扩内需、保增长的有效途径。 最后,实施质量振兴战略是促进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经济转型需要创新质量监管理念和手段
2011.8.8山西陈醋勾兑 2011.7.29 豆浆勾兑 2011.7.28味千拉面骨头汤 2011.7.23 高铁事故 2011.7.15钱江三桥垮塌 2011.7.10达芬奇家具 2011.7.5电梯事件 2011.5.27塑化剂事件 2011.5.16膨大剂西瓜爆炸 2011.5.1 婴幼儿PC奶瓶 2011.4.25染色紫菜 2011.4.21墨汁红”薯粉 2011.4.20硼砂牛肉 2011.4.15牛肉膏 2011.4.15毒生姜 2011.4.11染色馒头 2011.4.8毒豆芽 2011.3.15 双汇瘦肉精 2011.3.15锦湖轮胎掺假 2011.2.16超级玉米种子
一是部分工业产品质量不高、可靠性不强;
二是主要产品标准的技术水平偏低、贯彻不力;
三是许多工业产品的技术含量不高、品牌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 不强;
四是产品质量安全事件在一些领域频繁发生,不仅挫伤了消费信 心,而且损害了“中国制造”的国际形象,抑制了对外贸易的进 一步增长。
制约我国工业产品质量进一步提升的深层次原因
质量评价与质量指标
主要内容
➢质量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 ➢全国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工作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及应用现状 制造业质量竞争力指数的内涵 质量竞争力指数测算方法 地方质量竞争力指数测评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
产品质量等级品率 质量损失率 工业产品质量指标体系
➢制造业产品质量合格率统计及工作进展
一、质量与宏观经济的互动性
靠业务创新、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积极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 品质量。 美国:1983年10月,里根总统向国会提出了国家生产力与技术革 命法案,以促进工业企业加速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不断提升质量 竞争力。
第二,鼓励技术创新和实用技术的研究应用。 日本 :日本政府制定实施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战略。
•一些经济学者已开始从 质量入手剖析我国经济 发展的弊端。
日美“提升质量”实现经济振兴的经验
第三,设立国家质量奖。 日本 :日本于1951年设立了“戴明奖”,对质量实践的优秀企业
进行奖励。 美国:美国总统里根于1987年签署质量振兴法案,批准设立了马尔
科姆·鲍德里奇国家质量奖,并制定了评奖标准。 第四, 加强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日本 :日本政府始终把职业教育作为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提
达到了50%左右。 通信、计算机、关键元器件、电视、音视频技术、应用软件等电
子信息技术产品发展迅猛,能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我国工业产品质量的现状
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国由供给制约型经济全面转向需求制约 型经济,经济增长速度和通货膨胀迅速攀升,1997年爆发的亚 洲金融危机,使我国经济感到了需求不足的巨大压力。90年代末, 我国首次出现假冒伪劣盛行的状况。
我国产品质量的现状
原材料类产品质量大幅提高,钢铁、有色、石化等行业部分关键 品种的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我国工业产品质量 的现状。
装备类产品质量大幅跃升,许多通用设备、专用设备的制造能力 达到国际水平,一批重大技术装备实现自主化,航天、发电、动 车组等产品质量跃居世界前列;
消费类产品质量和档次大幅度提高。 家电、皮革、家具、羽绒制品、自行车等产品的国际市场占有率
日本政府大力推动质量管理先进方法在企业的推广应用,形成了 人人重视并参与质量改进的良好氛围,促进了质量工作的大发展。 美国:1982年10月,里根总统签署了一份生产力文件,呼吁在全 国开展强化质量意识运动。美国企业在学习、吸收日本企业质量 管理思想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不断提出质量管理的新方法、 新理论和新模式,促进了质量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产品质量竞争乏力降低了我国应对金融危机、原材料涨价、环境 保护等的能力,削弱了刺激内部需求、提高基础公共服务等宏观 调控政策的效力,成为影响经济发展的桎梏.
注: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从经济驱动因素、产业结构、人均 GDP等方面与美国20世纪初非常相似。美国正是在这一时 期也 大范围爆发质量问题。
我国产品质量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的差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