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学的视野(一)、什么是社会学作为一门需要不断地证明自身合法性的现代社会科学,社会学[sociology] 研究直面社会进程中的各种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行为的基本条件和各种形式,研究社会行为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结果,研究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各个领域和它们之间的关系、作用方式及其由此带来的人们社会生活和社会地位的变动。
简而言之,社会学(Sociology)是一门以“社会”作为研究对象的经验科学,它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其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发生、发展的机制、特征及其规律。
“社会”的概念:指由人与人之间持续互动积累形成的社会关系体系,并且包含了人们在长期互动中建立起来的、有内外差异的共同情感。
(P11)社会学一词由法国哲学家A.孔德于1838年在其《实证哲学教程》中最先提出并就这一新兴学科的建立做了大致的构想。
孔德想建立一门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的科学。
在他看来,社会学的任务是对社会现象固有的全部基本规律的实证研究,一切研究都应该以观察、实验和比较等方法作为基础。
英国哲学家H.斯宾塞于1874年在其《社会学原理》一书中将社会学的知识做了系统整理。
这样,社会学就从一般的社会哲学演变为具体的社会科学,而将社会学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学科,则是E.涂尔干的历史贡献,他给予这门学科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
从涂尔干的实证主义社会学传统的确立到M.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传统的产生,标志着社会学学科多元化发展的开始。
20世纪社会学已经发展成一门拥有自己系统而独特的理论和方法的重要的社会科学,其研究领域广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并由此衍生出诸如农村社会学、工业社会学、知识社会学、文化社会学、军事社会学、劳动社会学等众多的分支学科。
(二)、社会学的兴起(产生背景)社会学“既是对自17世纪开始延续至今的人类现代化进程及结果的理解及阐释,同时其本身又是这种迅捷的社会变迁的必然结果。
”——周晓虹:《西方社会学历史与体系》(三)、社会学的特点从特殊中发现一般从熟悉中发现陌生从社会视角看个人选择(四)、社会学的价值1、社会学的想象力:普通人所需要的是这样一种思维能力,这种能力可以帮助他们发现世界上正在发生什么,他们自己将会遇到什么事。
这种能力就被称为社会学的想象力。
社会学的想象力让我们看到了我们的个人经验与更广泛的社会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
只有理解了我们身处的社会才能更好地洞察我们的生活。
将“个人议题”转化为“公众议题”——米尔斯《社会学的想象力》P2-32、社会学知识的运用“只有正确地认识到我们的思想和行动由我们所处社会决定的程度,认识到我们不是完全自由的,我们才能对改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世界作出更加切合现实的选择。
”——乔恩·威特社会学的视野帮助我们识别日常生活中的机会和约束。
社会学的观点引导我们观察生活中的游戏规则,社会学的视野帮助我们能够成为社会中的一个积极的参与者,我们越了解社会是如何运作的,就越可以成为一名积极的公民。
当我们开始意识到社会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我们可能会支持社会的现状,也可能会和他人一起去试图改变社会。
3、社会学对常识的认识与质疑:(五)、社会学的研究进程(发展阶段)1、发轫阶段:奥古斯特·孔德(1798—1857)社会学的产生标志着社会科学进入实证科学阶段社会发展三阶段:神学形而上学科学(实证)实在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精确的而非含糊的,相对的而非绝对的。
用自然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社会:观察实验比较方法社会静力学:关于社会秩序的理论,是对人类社会的共同存在条件和相应的协调规律的整体进行的研究,包括社会生活秩序、社会稳定、社会组织等内容。
社会动力学:关于社会进步的理论,是对社会发展和社会不断运动规律的研究和解释。
包括组织发展、社会变迁的社会生活过程等内容。
赫伯特·斯宾塞(1820—1903)社会有机体论:将社会与生物有机体进行类比社会进化论:生存竞争和适者生存的原则是支配历史进化的主要动因。
《社会静力学》《社会学原理》(3卷)《社会学研究》简单——复杂(结构的复杂程度)尚武社会——工业社会(社会内部的控制方式)(强制性——自愿合作与自我控制)作为社会进化论创始人、功能主义鼻祖,斯宾塞奠定了当代西方宏观社会分析的基础。
在现代社会学理论中,功能主义理论很大程度上继承了他把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将结构与功能结合的研究视角以及社会分工和功能分化的社会进化理论,冲突论则继承了其关于社会冲突和竞争的理论。
卡尔·马克思(1818—1883)创建关于人类实践活动各个发展阶段的社会历史学说社会批判大师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1805—1859)《论美国的民主》:该书是第一部对美国社会、政治制度和民情进行社会学研究的著作,也是第一部论述民主制度的专著。
基本思想:承认贵族制度必然衰落,平等与民主的发展势不可挡。
有助于美国维护民主制度的原因有三:自然环境、法制和民情。
按贡献分级,自然环境不如法制,法制不如民情。
民情扎根于历史上形成的新英格兰乡镇自治制度,这是人民主权和美国人在实践中确立的公民自由原则的根源。
《旧制度与大革命》:用社会学观点解释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以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关联。
用社会学观点解释法国大革命爆发的原因、特点以及旧制度与大革命的内在关联。
一、“革命的发生并非总因为人们的处境越来越坏”的命题,阐释改革与革命之间的奇特历史关联。
二、“革命不仅是旧制度的结果,而且也是旧制度的延续”的命题,揭示大革命与旧制度的内在继承关系。
2、形成阶段:埃米尔·迪尔凯姆(涂尔干:1858—1916)给予社会学以具体的研究范围和特定的研究方法关于社会事实的概念P8《论社会分工》:机械团结、有机团结。
前者指在原始社会中,全体成员所具有的共同意识和行为,形成了一种制约力,约束那些破坏习俗和法律的个人,使个人没有多少自由可言;后者指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分工的发展,集体各部门都互相依赖,形成功能性的结合,个性可以获得较大的发展。
前者社会的凝聚力基于稳定性或共同性,这种稳定性导致了统一的认识,后者社会的凝聚力基于差异性和相互依赖性,因为只有有限的共享经验,人们很难形成统一的信念和共享的价值观。
《社会学方法的准则》:讨论研究社会现象的方法论上的问题。
社会事实必须根据社会事实来解释,历史分析(因果分析)和功能分析缺一不可。
求证的准则:比较的方法,求证过程包括假设-推测-检验。
《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宗教是社会的产物,宗教的本质是对集体力量、对社会的崇拜。
《自杀论》:自杀与社会整合——开创性研究如果能够证明社会力量能影响像自杀这样的极端个人选择的行为,那么它们也必然会塑造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选择行为。
证明自杀具有社会根源,可以表明社会学可以作出独特的贡献,因而它应该被看做是一个独立学科。
马克斯·韦伯(1864—1920)(1)、关注社会行动目的理性行动,价值理性行动,情感行动,传统(习惯)行动社会学是一门理解社会行动的科学,要从根本上去说明社会行动的过程和影响。
什么是社会行动——P9什么是“理解”社会行动——P10(2)、理想类型(ideal typers)科学不能停留在对个别现象的描述上,社会学应该选择某种概念工具,使得我们在对个别和特殊现象的研究能够上升到一般和普遍的高度。
理想类型:研究者的一种主观建构,源于现实社会但不等同于现实社会,存在于人的观念中,代表某种接近于典型的现象。
它不试图概括事物的所有特征,而是侧重概括事物的一组或某种特征。
(3)、价值中立与价值关联韦伯既是价值中立原则的倡导者,也是价值关联原则的拥护者。
价值关联:第一、科学家必须根据其价值观设定对科学意义的承诺;第二、科学活动具有社会学组织的特点,科学家在选择课题时无法摆脱其自身价值及社会价值的影响。
价值中立:第一、科学家一旦选定研究课题,必须停止自身价值观的使用,遵循其所发现的资料的引导。
无论研究结果对他是否有利,都不能将自己的价值观强加于资料。
第二、不能从事实判断(实然的判断)进入价值判断(应然的判断),使科学研究丧失客观性。
(4)、重点研究西方社会的理性化过程形式理性——实质理性(价值理性)形式理性:指客观的合理性,涉及不同事实之间的因果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手段(工具)和程序的可计算性,又被称之为工具理性。
即通过精确计算的方法最有效达至目的的理性,故判断行为合理性所使用的标准是效率及其结果,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
(实质)价值理性:指主观的合理性,它涉及不同价值之间的逻辑关系判断,主要体现为目的和后果的价值。
即行为人注重行为本身所代表的价值,如是否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忠诚、荣誉等,所关注的是从某些具有实质的、特定的价值理念的角度来看行为的合理性,而不是看重所选择行为的结果。
统治的合法形式(权威):法理权威、传统权威(老人统治、地位世袭)、神召权威(克里斯玛型) 。
代表作:《经济与社会》,《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国的宗教:儒教与道教》韦伯对现代文明的忧虑:“没人知道将来会是谁在这铁笼里生活;没人知道在这惊人的大发展的终点会不会又有全新的先知出现;没人知道会不会有一个老观念和旧理想的伟大再生;如果不会,那么会不会在某种骤发的妄自尊大情绪的掩饰下产生一种机械的麻木僵化呢,也没人知道。
因为完全可以,而且是不无道理地,这样来评说这个文化的发展的最后阶段:‘专家没有灵魂,纵欲者没有心肝;这个废物幻想着它自己已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文明程度。
’”——《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3、发展阶段:20世纪20年代之后,以美国为重心美国社会学的职业化发展结构功能主义:帕森斯冲突理论:科塞、达伦多夫交换理论:霍曼斯、布劳互动理论:米德、戈夫曼结构理论:列维-斯特劳斯、吉登斯、布迪厄批判理论:卢卡奇、霍克海默、阿多诺、葛兰西、阿尔杜塞哈贝马斯、福柯后现代理论:利奥塔、詹明信、布希亚(波德里亚)(六)、社会学在中国1、社会学进入中国(1)、西方社会学的引入严复翻译第一部西方社会学著作——《群学肄言》社会学课程的开设及社会学系的建立以吴文藻、费孝通为代表的社会人类学派(燕京社会学派、中国社会学派)1、功能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人类学的实地调查为方法,以社区为研究单位,形成较为成熟的社会学研究范式。
2、提出社会学中国化的研究目标,将英国功能学派和芝加哥大学的人文区位理论引进中国,推进本土化进程。
3、培养人才:费孝通、林耀华、杨庆堃等。
4、确立了中国社会学在国际社会学界的研究地位。
(2)、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传入2、社会学在新中国的发展(1)、社会学专业的取消与重建(2)、费孝通(1910——2005)简介《江村经济》(《中国农民的生活》)《乡土中国》(七)、社会学的分类——P13-14总体社会——部分社会社会群体(基础群体,功能群体)——地域社会社会关系——P15-16(八)、社会学的基本观点1、人的社会性的观点2、社会结构的观点:从社会整体结构及其变动中来把握它所研究的每一种社会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