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105 汤武丰 20101003938
一、我国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经过长期的隧道工程实践,我国公路隧道以铁路隧道围岩分级的标准为基础,参考了国内外有关围岩分级的成果,提出了适合我国公路隧道实情的围岩分级标准,下面介绍围岩分级的出发点和依据。
1.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的出发点
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点:
(1)强调岩体的地质特征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避免单一的岩石强度指标分级的方法;
(2)分级指标应采用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式;
(3)明确工程目的和内容,并提出相应的措施;
(4)分级应简明,便于使用;
(4)应考虑吸收其它围岩分级的优点,并尽量和我国其它工程分级一致。
2.分级需考虑的指标和因素
主要考虑了以下几类影响围岩稳定性的指标和因素。
(1)岩体的结构特征与完整性
岩体结构的完整状态是影响围岩稳定性的主要因素,目前主要是根据表4-6进行划分的,当风化作用使岩体结构发生变化,松散、破碎、软硬不一时,应结合因风化作用造成的各种状况,综合考虑确定围岩的结构完整状态;地质构造影响程度按表4-7确定。
表4-6 岩体完整程度的定性划分
表4-7围岩受地质构造影响程度等级划分
(2)岩石强度
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按岩性、物理力学参数、耐风化能力和作为建筑材料的要求划分为硬质岩石及软质岩石二级,依饱和抗压极限强度R c与工程的关系分为四种,其标准及代表性岩石见表4-8;当风化作用使岩石成分改变、强度降低时,应按风化后之强度确定岩石等级。
表4-8岩石等级划分
(3)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
根据上述岩石坚硬程度和岩体完整程度两个基本因素的定性、定量特征,根据公式(4-12)确定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并由此对围岩进行初步分级。
其中,岩体完整程度的定量指标用岩体完整系数K v表达。
K v一般用弹性波探测之,如无探测值时,可用岩体体积节理数J v按表4-9确定对应的K v。
此外,K v与定性划分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可按表4-10确定。
表4-9 J v与K v对照表
表4-10 K v与定性划分岩体完整程度的对应关系
(4)地下水等影响因素
在早期的围岩分级中,主要考虑地下水因素对围岩分级的影响。
遇有地下水时,根据围岩等级,一般采用降级处理的方法。
比如,在I级围岩或属于II级的硬质岩石中,可不考虑降低;在I级围岩或属于II级的软质岩石,应根据地下水的性质、水量大小和危害程度调整围岩级别,当地下水影响围岩稳定产生局部坍塌或软化软弱面时,可酌情降低l级;IV级、V级围岩已成碎石状松散结构,裂隙中有粘性土充填物,地下水对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可根据地下水的性质、水量大小、渗流条件、动水和静水压力等情况,判断其对围岩的危害程度,可变差1~2级;在VI级围岩中,分级中已考虑了一般含水地质情况的影响,在特殊含水地层,需另作处理。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D70-2004)对围岩分级时,不仅考虑了水的影响,还考虑
了软弱结构面和初始高地应力的因素,并对前述岩体基本质量指标BQ进行修正,得到围岩
基本质量指标BQ的修正值[BQ],如下式:
[BQ]=BQ-100(K1+K2+K3) (4-13) 式中:K1—地下水影响修正系数,见表4-11;
K2—主要软弱结构面产状影响修正系数,见表4-12;
K3—初始应力状态影响修正系数,见表4-13。
(需补充录入,见规范附录A02-1~3)
3.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根据调查、勘探、试验等资料,并对以上指标和因素进行分析,公路隧道围岩分级将围
岩分为六级,表4-14给出了各级围岩的主要定性特征和围岩基本质量指标BQ或修正值[BQ]。
表4-14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
公路隧道围岩分级表中“级别”和“围岩主要定性特征”栏,不包括特殊地质条件的围
岩,如膨胀性围岩、多年冻土等。
层状岩层的层厚划分为:
厚层:大于0.5m;
中层:0.1~0.5m;
薄层:小于0.1m。
4.隧道施工围岩分级
围岩分级的重要发展趋势是加强施工阶段围岩级别的判定。
因为,只有施工阶段的判定
才是最直接、最可靠的判定,由于施工后的隧道地质状态已充分暴露,这给围岩级别的判定
创造了极好的条件,因此,施工阶段围岩级别的判定是一个重要而现实的问题。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评定因素采用围岩坚硬程度、围岩完整性程度、和地下水状态三项因素,细分为十三个子因素,见图4-8。
图4-8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评定因素
在三个因素中,最困难的是围岩完整性程度的评定,因此研究的重点是如何根据掌子面的地质数据评价围岩的完整程度。
由于隧道开挖,掌子面的地质状态暴露无遗,为评定掌子面的稳定,提供了充分的基础。
根据对国内外施工阶段围岩分级的调查,应采用多种方法对围岩完整程度进行分级,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如可采用图4-9的指标,对围岩完整程度进行划分。
指标可参考有关专著。
图4-9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完整程度的分级指标
二、我国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2005年颁布实施的最新《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的围岩分级方法考虑了岩石的坚硬程度和岩体的完整性,结合了地下水和地应力状态的修正因素。
从过去的围岩分类改称围岩分级,分为I~ VI 级,围岩稳定性由好到差,与公路隧道围岩分级类似。
铁路隧道围岩级别可按表4-15综合确定。
表4-15 铁路隧道围岩分级
施工阶段围岩分级因素
围岩坚硬程度 围岩完整程度 地下水状态
极硬岩
硬岩
软岩
软岩
土砂
完整
完整
较破碎
破碎
极破碎
偶有涌水
经常涌水
干燥或潮湿
完整性
地质构造影响程度
地质构造面
间距 延展性
粗糙性 张开性
其他
风化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