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实训”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实训
适用专业:通信技术
开设学期:第2学年第2学期
学时:32
学分:2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本课程是通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后续综合性单列实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在学习认知通信交换网基本知识、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力求科学地反映通信交换网的新理论与新技术,培养学生通信交换网组建与维护相关工作技能,突出强化实践操作技能,促进处理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
课程的前驱课程为《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后继课程为《通信工程勘测与制图》、《通信线路工程与施工》。
本课程教学目标是使学生能够按照通信工程的原理与方法,运用通信交换网相关仪器、设备完成通信工程中的通信交换网设计、施工、管理与运维等方面的相关工作。
本课程教学使学生取得中级机务员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必须)、助理交换工程师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认证(鼓励)。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标准的总体设计思路:紧紧围绕完成实际工作任务的需要来选择实训内容,构建以项目导向、任务驱动型的实践技能训练体系,以工作项目为导向创设情境,融入中级机务员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助理交换工程师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评内容,促进学生职业化知识、技能综合水平素质的提高。
本课程标准以通信技术专业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企业专家对通信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同时遵循高等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紧密结合中级机务员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助理交换工程师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认证相关考评的要求,以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工作过程为中心,充分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改革思路,整合实训项目为“C&C08程控交换机体系结构认知”(建议7学时)、“C&C08程控交换机硬件数据配置”(建议7学时)、“C&C08程控交换机基本用户数据配置”(建议7学时)、“C&C08程控交换机Centrex与小交连选数据配置”(建议7学时)、“C&C08程控交换机PSTN新业务”
(建议4学时)这五个项目进行课程内容安排。
整个内容的突出实践技能训练,操作技能力求熟练。
本课程建议课时为32学时,学分为2分。
(三)课程目标
经过课程学习,学生能够运用通信交换网的相关理论体系指导工作,对通信工程中交换网技能实现基本应用,关键是能够承担通信工程中程控交换网设备的基本使用与配置,能胜任现代交换技术与通信网的设计、施工、管理与维护等基础工作任务,可以取得通信行业中级机务员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助理交换工程师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认证,具备较好的职业素养与发展基础,分类目标如下:
1.认知目标
●能描述PSTN公用电话网的通信交换网络、呼叫处理、中继连接、信令系统的基本
原理与过程;
●能描述通信交换网体系架构,具备通信网全网的概念认知;
●能描述程控交换机(C&C08)的应用领域与体系结构;
●能检索、应用通信交换网相关工程施工、监理、验收的标准与规范。
2.能力目标
●能准确获取用户需求,正确描述和分析用户需求,根据实际进行通信交换网系统工
程的规划与设计;
●能根据实际进行程控交换机(C&C08)硬件连接与加载配置;
●能根据实际进行程控交换机(C&C08)基本用户数据、Centrex与小交连选数据的
配置、管理与维护;
●能根据实际进行程控交换机(C&C08)PSTN新业务的配置、管理与维护;
3.情意(素养)目标
●树立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工作责任心,积极主动参与到工作中;
●树立团队协作精神,主动与人合作、沟通和协商;
●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能按工程规范、安全操作的要求开展工作;
●具有能分析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流程的能力;
●具有自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并应用到工作中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课程内容和要求
1.课程内容结构安排
(五)实施建议
1.学习材料选用与编写
●与知名通信工程企业开展校企合作,依据本课程标准编写校企合作实训指导书,教
材应充分体现项目导向、任务驱动课程的设计思想。
●教材应将本专业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项目,按完成工作项目的需要和
岗位操作规程,结合中级机务员国家职业资格等级、助理交换工程师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评组织教材内容。
要通过自行编制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方案、集中观看施工管理的录像、工地现场参观施工组织与各生产要素管理等并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评价,引入必须的基本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内容,强调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教材应图文并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通信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的认
识和理解。
教材表达必须精炼、准确、科学。
●教材内容应体现先进性、通用性、实用性,要将本专业施工组织与管理新技术、新
方法、新成果及时地纳入教材,使教材更贴近本专业的发展和实际需要。
●教材中的活动设计的内容要具体,并具有可操作性。
2.教学组织与设计
●在教学过程中,应立足于加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采用项目教学,以项目任
务引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成就动机。
●本课程教学的关键是理实一体教学,应选用典型的通信工程设计、施工过程组织与
各生产要素管理为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示范、工程师讲解和学生分组讨论、训练互动,学生提问与教师解答、工程师指导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教”与“学”过程中,会进行常规项目的设计与施工。
●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工作过程为中心创设工作情境,同时应加大实践的容量,要紧
密结合职业技能证书的考证,加强考证的实操项目的训练,在实践过程中,使学生实践体验设计、施工组织与管理流程,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应用多媒体、投影等教学资源辅助教学,设立课程教学网站与互
动论坛,帮助学生熟悉实际通信工程的设计、施工过程组织及各生产要素管理的要点。
●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本专业领域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发展趋势,贴近工程实
际。
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发展的空间,努力培养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创新精神和职业能力。
●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提升职业素养,提高职业道德。
3.课程考核与评价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突出职业技能的考核,项目评价以实训报告为核
心,职业技能考核以中级机务员国家职业资格认证要求为标准,理实一体化测评。
●课程考核内容的组成比例为:实训报告20%+职业技能考核80%
●中级机务员国家职业资格等级证书的获取是课程考核与成绩评价组成部分之一,积
极鼓励参加助理交换工程师行业企业职业资格认证考评。
●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小组答辩、工程项目实
践教学体会,方案设计、设备配置、故障排除等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应注重学生实际通信工程方案设计能力、设备操作能力、施工组织能力和实践中分
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多创造学生工程现场实践教学的机会,让他们多看、多问、多听、多了解、多认识
实际的通信工程的设计与施工,从学生的实践体会中加以考核。
4.课程教学资源使用与建设(包括条件)
●注重实际工程项目教学指导书和课程设计的开发和应用。
●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
作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
图书馆、虚拟课堂、课程网站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产学合作开发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
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建立一支适应本专业的、稳定的、开放性的、具有丰富实践施工经验的兼职教师,
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合一、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合一、课堂教学与工地现场教学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建立本专业开放实训中心,使之具备现场教学、实验实训、职业技能证书考证的功
能,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教学与培训合一、教学与考证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