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

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1.产生背景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

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

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

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

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
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
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
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
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
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
3.1霍妮的人格理论
一、理论观点
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霍妮相信社会是人格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说,人格是在社会关系、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中形成起来的,本能并非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精神分析社会学派的核心观点。

霍妮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神经症的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女性心理学。

下面将其在这些领域的观点做逐一介绍。

(一)人性观
霍妮对人的本性持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她认为我们每个人都在努力地发展着自己的独特潜能,但人格会受到文化因素的强烈影响,因此当我们积极成长的内在力量受到外界社会力量的阻碍时,病态的行为就有可能出现。

(二)人格结构
霍妮把人格看成是完整动态的自我,这里的自我并非是弗洛伊德所说的作为人格一部分的自我,而是人自身。

自我有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

1.现实自我
现实自我是指个体在此时此地所拥有和表现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总和。

它包括身体的和心理的,正常的和神经症的,意识的和潜意识的,它是个体经验的集合,相当于我们常说的自我概念。

2.真实自我
真实自我是指个体的潜能,是个体得以生长发展的主要内在力量。

人的一切能力或成就,都是从真实自我发展来的,它是人性成长的根源。

每个人身上都具有这种力量。

但是表现各异,不过只要个体的身体机能正常,生长的环境适当,就能够由真实自我的力量发展出健全的人格,因此霍妮也将真实自我称作可能的自我。

3.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指个体为了逃避内心冲突,寻求合理统一,而凭空在头脑中设想的一种不合理的自我形象,是纯粹虚幻,不可能实现的。

理想自我实际上是一种病态的自我,霍妮认为它是形成神经症或变态人格的主要原因。

理想自我又被称作不可能的自我(impossible self)。

对每个人来说,都存在着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之间的差异。

正常人的真实自我和理想自我不会有太大的差异,二者的关系也是动态性的;而对于神经症患者来说,二者之间的关系是不变的、存在很大分离的。

二、研究主题
霍妮将研究主题指向于人类的焦虑上,焦虑会导致神经症,她进而提出了神经症理论。

(一)基本焦虑和安全感的追求
(1)基本焦虑
霍妮认为,个体强烈的不安全感是其最痛苦的经验,由此她提出了“基本焦虑”(basic anxiety),那是一种独自面对严重问题且完全无助的感受。

感到无助是儿童遇到的基本问题,因为儿童还未发展出一套应付环境和满足自己需要的有效方法。

(2)神经症的根源
霍妮认为,社会文化的矛盾所造成的人际关系困难是神经症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尤其是存在于童年时期的家庭成员之间、亲子之间混乱的人际关系,更是神经症的根源所在。

儿童的基本需要是获得生理上的安全和满足,但这些都必须依靠成年人的帮助才能实现,所以如果父母不能给予孩子真诚的爱,而只是专注于解决自身的神经症性需要的话,就会造成孩子的不安全感。

(3)“基本罪恶”和“基本敌意”
①霍妮特别提到了父母的一些不恰当行为,统称为“基本罪恶”(basic evil),包括:专制、过度保护、过度溺爱、羞辱嘲弄、残暴无情、完美主义、反复无常、偏心、忽视、冷漠、不守信用和不公正,等等。

②父母如果经常表现出这类行为,就会使孩子产生“基本敌意”(basic hostility),可是由于孩子弱小无助,为了生存,他必须压抑对父母的这种敌意,于是儿童就会不幸陷入既依赖父母又敌视父母,还必须压抑这种敌视的艰难处境。

久而久之,基本敌意和对敌意的压抑会使个体感受到深深的焦虑。

这种深深的焦虑在神经症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4)敌意泛化
饱尝基本敌意和基本焦虑折磨的个体不可避免地会把敌意泛化,他们觉得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和其他人都是一种潜藏的威胁,于是他们用各种自认为安全的方式努力把对自身的伤害减到最小。

于是,健康人格的自我实现的要求就被强烈的安全感需求所取代。

(二)神经症理论
霍妮相信每个人的人格都具有建设性和破坏性的力量,但是在神经症患者的人格内,破坏力量占优势,表现为神经症需要和神经症冲突。

1.神经症需要
个体体验到的基本焦虑越深,对于安全感的渴望就越强烈,为了减轻这种痛苦,个体常会采取一些病态的策略来避免焦虑,防御自我。

霍妮列举了10种常见的防御策略,并把它们称作“神经症需要”。

神经症需要具有4个特征:强迫性的、被过分夸张的、极端化的、永远无法满足的。

(1)对关怀和赞许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极其希望获得他人的关爱和认可,因而会不加选择地取悦他人,主动地迎合他人的期望并遵照其生活,习惯性地抬高别人、贬低自己,视他人的意愿高于一切,害怕别人对自己产生敌意,也害怕自己对别人产生敌意。

(2)对支配其生活的伙伴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完全以伙伴为中心,希望其主宰自己的生活,并为自己承担所有的责任,害怕被抛弃,害怕背叛、无助和孤独,觉得爱的力量是无穷的,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3)对权力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相信强权的力量,渴望支配别人,盲目追求权力,享受别人对自己的顺从,不尊重人性,蔑视弱者,害怕自己会掌控不了局面,害怕自己软弱无力。

(4)对剥削和利用他人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与人交往具有工具性的特征,评价一个人的主要根据是其可利用价值,以剥削和利用别人为乐趣和自豪,一切东西,包括思想和情感,都可作为剥削利用的对象,特别看重金钱,甚至达到痴迷的地步,最害怕自己被别人利用。

(5)对地位和尊严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完全依照被别人赞许的多少来评价自己,依据社会声誉来评价别人,极度渴望获得声望和社会的承认,甚至不惜以反传统的方式去激发别人对自己的羡慕和赞扬,害怕失去社会地位。

(6)对自我崇拜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自恋,过分夸赞自己,需要被别人恭维,依靠别人的称赞生活,而不是依靠真实的自我形象来赢得赞誉,害怕失去别人的称许。

(7)对非凡成就和个人野心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执著地追求至高无上的成就,生活目标就是击败别人、成为最强者,担心失败,害怕被别人超越,以不如别人为耻辱。

(8)对限制自己人生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很容易满足于一点点成就,对生活没什么奢望,在人群中不喜欢引人注目,总是保持沉默、谦虚,甚至贬低自己的才能以保持从属的地位,生活节俭,压抑物质欲望,害怕向别人提出要求,害怕自己产生或者表达出任何奢求。

(9)对自给自足、独立自主的神经症需要
表现为追求绝对的自由,拒绝任何人任何形式的束缚,不接受别人的帮助,也不受别人的影响,习惯于疏远和逃避人群,害怕需要别人,害怕约束和亲密的关系。

(10)对完美无缺的神经症需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