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而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
本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制作思维导图。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
泡腾片、玻璃杯、温开水、一次性杯子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制作饮料)
1、出示泡腾片(一种固体饮料),简单介绍下泡腾片(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以喝上一杯美美的饮料),是否大家也想尝试?
2.学生探究:制作饮料(将泡腾片放入温开水),思考:有什么现象?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3.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冒出,说明有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说明有新物质产生,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4.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饮料。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
二、归纳旧知
回顾整个单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变化?举例说明
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提问,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后面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打下基础。
)
三、组内交流
1.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完成本单元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小组的合作一起完成思维导图,这样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温故知新。
)
四、全班交流
1.请一个小组讲解下本组整理了哪些知识?
2.其他小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互相补充知识,认识到自己小组遗漏了哪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学生下课后到各个小组进行学习修正。
)
五、习题巩固
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燃放烟花
B、木材燃烧
C、盐溶于水
D、燃煤发电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将铁熔化后制成锅
B、给水通电获得氢气和氧气
C、温度计内水银长度发生变化
D、光被镜子反射回去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木头燃烧
C、湿衣服晒干
4、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
B、泥土烧成瓷器
C、冰块制成冰雕
D、木板制成模型飞机
5、下列哪种变化与其他三种变化有着本质上的不同的是()。
A、火药爆炸
B、衣服晒干
C、纸张燃烧
D、粮食酿酒
6.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钢铁生锈
C.瓦斯爆炸
D.塑料瓶变形
7.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灯泡发光
B.空气液化
C.光合作用
D.海水晒盐
8、判断下列变化是物理变化还化学变化?
⑴空气液化
⑵铜器生绿锈
⑶二氧化碳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⑷酒精挥发
⑸火药爆炸
⑹灯丝通电后发光放热
(设计意图:通过几道习题,看看学生掌握情况,对下一步的学习有所掌控。
)
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学生对书上学到的知识都能很好的掌握,但是对生活中的物质变化了解的不是很多,即使就发生在他们的身边,他们也没有察觉出来(比如:笔芯断了、纸撕破了、水变少了、灯泡发光等等),缺乏生活经验,今后的教学中要多列举学生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