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

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

大班幼儿的入学准备
入园
1.按要求准时入园,不迟到,知道有事有病时要请假。

2.会正确使用礼貌用语,主动与人打招呼。

3.能够将自带的衣物整齐地收放在固定的地方,药品交给教师。

4.主动地参加擦桌椅等简单的劳动。

5.会选择玩具,和同伴友好地游戏。

6.学会与同伴合作,认真完成值日生工作。

做操
1.能够整理好自己的衣服,系好鞋带。

2.听到指令能够较快地排队并且精神饱满地走步、跑步,队列整齐。

3.做操时动作认真,姿式正确。

4.不怕冷(热),能坚持锻炼身体。

入厕
1.会自理大小便,懂得将大小便解在池内,大便纸扔在纸篓内,保持地面整洁。

2.便后会整理好衣裤,将手洗干净。

3.便后马上离开,不在厕所打闹或聊天。

盥洗
1.会按次序盥洗,人多时能够排队等待,不推不挤。

2.会将手上的水甩在池内,保持衣服、地面的整洁。

3.能够将手洗净擦干。

4.懂得洗手后关紧水龙头,不浪费水。

5.盥洗后主动离开,不在室内打闹或影响别人。

进餐
1.会正确地使用和收放碗筷等餐具。

2.能安静进餐,吃饭时不咂嘴、不说笑,最后一口食物咽下后再离开座位。

3.学会干、稀、饭菜搭配着吃。

4.不撒饭菜,保持衣服、桌面、地面整洁。

5.不挑食、不剩饭菜,懂得爱惜粮食。

6.餐后会正确漱口、擦嘴。

教学活动
1.学会准备上课需要的学具和物品。

2.听到指令能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准备上课。

3.上课时坐、立姿式正确,不乱动,不找人说话。

4.上课回答问题或发言讲话时先举手,不请就不说。

5.清楚地记住并完成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不懂的会问。

6.在教师要求的时间内把事情做完,做到不拖拉,不边做边玩。

7.学会认真独立地做事,懂得追求良好的结果。

8.学习时爱动脑筋,独立思考,并愿意寻求问题的答案。

9.喜欢回答问题,提出问题,讨论时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

10.学会正确使用学具和物品,用过后能收拾整理好,不乱扔。

11.学会正确的握笔与书写姿势。

12.懂得爱惜自己的东西,不弄坏、不弄丢。

13.学会计划和控制自己的活动和需要(在适当的时间、场合入厕)。

饮水
1.会按顺序取放水杯,人多时能排队等待。

2.能够按要求喝够足量的水,知道随渴随喝。

3.不洒水、不玩水,保持桌面、地面整洁。

游戏区活动
1.遵守游戏规则,学会自己按规则进行相应的活动。

2.逐步养成自觉遵守不同场合规则的习惯。

3.学会商量活动规则,并按规则活动。

4.游戏中学会与别人协商、合作,共同完成大家的事情,共同分享成果。

5.学习计划或安排做事的程序,努力把事情做好。

6.做事有信心,学会克服困难,坚持把一件事情做完,不半途而废。

7.学习主动与人谈话与交往,对别人的主动交往要做出积极的反应。

8.学会主动邀请别人一起游戏,会请求参加别人的游戏。

9.不乱拿同伴的东西,得到同意后可以借用并在用后归还。

10.遇到困难或身体不适时敢向别人说,请求帮助。

11.同情关心伙伴,在别人需要时,乐意给予帮助。

12.学习用协商、讲理的方式解决同伴间的纠纷,不使用武力。

13.影响或伤害了别人会主动道歉,学习原谅别人的无意过失。

14.做错了事能接受批评,并愿意改正。

15.正确使用玩具物品,并知道爱护,不小心弄坏的东西要告诉成人及时修补好。

16.在室内游戏时不大声喊叫或追跑,不影响别人。

17.离开活动室时,会将桌椅摆放整齐。

户外活动
l.学会根据天气的变化和自己的需要增减衣服,衣服脱下后会折叠放好。

2.学会选择自己喜欢的玩具,结伴游戏,懂得谦让并遵守游戏规则。

3.玩具器械用过后放在指定的地方。

4.不远离教师和小朋友,游戏时不做危险(不安全)的事情。

睡眠
1.学会独立穿脱衣服,会折叠并按顺序放好。

2.进入睡眠室会轻声走路,上下床不影响别人。

3.睡觉时不玩东西、不蒙头、不找人说笑。

4.起床后迅速穿衣,整理床铺,离开睡眠室。

5.在别人需要时,会主动给予帮助。

午点
1.会按顺序拿放午点,不挑拣。

2.安静进食、饮水,不说笑。

3.会将吃剩的果皮、果核等放在指定的地点,保持室内的清洁。

下午游戏及晚餐同前
离园
1.自己将玩具物品放回原处,摆放整齐。

2.带好自己的衣服,主动向教师、同伴告别。

3.清楚地记住教师要求自己做的事情,并能向家长重述。

4.不跟陌生人或不熟悉的人走。

帮助孩子做好幼小衔接
孩子们在幼儿园是最后一个学期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是做好幼小衔接的一项最重要的工作。

什么是“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其实就是一种相对固定的积极的态度和行为方式,幼小衔接工作就是帮助幼儿形成一种适应小学生活规律的行为模式。

而这项工作要想取得良好的成效,需要的不仅仅是说教、检查,最重要的是教师如何将其细化,具体的融入到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点滴积累、培养、逐步的形成、完成的。

1、关注生活细节促进培养幼儿的独立、自立能力的培养。

幼儿园的教育是保教结合的,老师会对孩子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都给予细心的照顾。

而升入小学后,在仅仅10分钟的课间休息时间里,孩子们要完成喝水、小便、放松调节自己等
多项内容,容易出现下课了先去玩,等到上课铃声响起的时候才会急急忙忙去厕所或是来不及喝水和上厕所就上下一节课的现象,久之对学习和生活都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所以,在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时候,这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虽然大班的孩子们已基本形成了良好的常规习惯,但幼儿园里教师不间断的提醒造成了孩子的依赖性,许多孩子如果没有教师提醒的话,自己是想不起来该喝水还是入厕的,所以从本学期开始,我们的工作重点就不仅包括进一步提高孩子们的自我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教师指导行为中细节的转变来促进培养孩子自理、自立的意识。

2、调节说话方式提高幼儿的听觉理解能力。

进入小学后,孩子容易出现的问题还包括由于听不懂老师提出的要求,造成完成任务的自觉性差。

分析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小学教师与幼儿园教师的讲话方式不同;二是孩子不会倾听,不能够抓住老师说话的重点。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教师调节讲话方式是关键。

(1)、讲话突出重点,忌罗嗦。

针对幼儿的年龄特点,我们幼儿园的教师在组织幼儿的活动时,都比较有耐心,会很细致的说明要求,有的时候还会形象化、具体化的加以说明,这对于幼儿园的孩子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对于大班教师来说,要控制自己的就是要避免罗嗦,不要怕孩子听不明白而反复强调要求,如:在集体活动前,我们就会提出好多相关的要求,像玩具收好,手放好,别讲话,眼睛看老师等,其实一句“请小朋友坐好”就可以表达所有的要求了。

久之,形成了孩子们听话时只听老师不让做什么而不明白老师到底让做什么,行为的自觉性必然会降低。

所以说:教师提出要求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明确自己想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的,然后用最直接简洁的语言提出要求,使孩子能明白老师让自己做什么、怎么做就可以了。

也许一开始的时候幼儿会出现一些抓不住重点,无所适从的现象,但是,教师说话方式的改变一定会促进幼儿倾听方式的改变,所以改变中的不适应和出现问题是很正常的,这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而我们要做的工作就包括把这个适应过程提前到幼儿园而不是推到幼儿升入小学以后。

(2)、要求只讲一遍,忌反复提醒。

留意到自己的说话方式,我又发现了一个工作中常会出现的问题,就是虽然在活动前强调了要求只说一遍,但是在活动的过程中却由于担心孩子们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而不断的提醒孩子们注意这样、注意那样,结果孩子们会产生依赖性:我听不清要求没关系,反正老师一会儿还会说的。

所以,在活动中我们还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嘴巴,不反复提醒,使幼儿懂得老师提出要求的时候不认真听所造成的后果是不容易弥补的,从而督促幼儿形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

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我们的教育目标要着眼于幼儿一生的发展,但在具体工作上则一定要落实在每一个细节中。

学前教育准备工作所涵盖的内容是非常广泛的,而我们希望能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的这些具体细节的训练、培养和引导,来帮助孩子们积累起更多的生活、学习经验,让他们有足够的能力和自信心去迎接展现在他们面前的越来越广阔的世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