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性肾病的症状糖尿病肾病分期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它是由于糖尿病患者高血糖而引发微血管并发症,导致肾小球硬化症,因此,为了与其他肾病区别,也叫做糖尿病性肾病。
糖尿病性肾病的早期体现为肾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呈高滤过状态,以后逐渐出现间隙蛋白尿或微量白蛋白尿,在不加控制的情况下,随着病程的延长出现持续蛋白尿、水肿、高血压、肾小球滤过率降低,进而导致严重的肾功能病变,如果没有及时治疗或者进行器官移植,极容易导致死亡。
为了更好地预防、控制糖尿病性肾病,临床上将糖尿病肾病的症状分为五期,使人们更容易诊断、判断糖尿病肾病的发病阶段,进行及时的控制、干预和治疗。
以下是五个糖尿病肾病分期阶段的诊断标准:
I 期:肾脏体积增大,肾小球滤过率升高(GFR>90 ml/(min.1.73m2)),无临床症状。
II期:正常尿白蛋白期:快速微量白蛋白尿ACR<30 ug/gCr,GFR 60~89ml/(min.1.73m2);血压多正常。
III期:早期糖尿病性肾病:ACR 30~300 ug/gCr,GFR30~59ml/(min.1.73m2);血压轻度升高。
IV期:临期糖尿病性肾病:出现大量蛋白尿,ACR>300ug/gCr,尿蛋白>0.5g/24h ,GFR15~29ml/(min.1.73m2);血压升高、水肿、高血脂症。
V期:晚期糖尿病性肾病:GFR<10 ml/(min.1.73m2),尿毒症。
虽然现代科学发达到可以对糖尿病肾病的发病过程和发病机理给出合理的解释,但是在与控制、治疗阶段没有良好的方法。
如果能在糖尿病肾病的前三期进行有效地干预治疗,阻断糖尿病肾病的进一步发展有明显效果。
糖尿病肾病的发病初期往往没有明显的症状,等到
患者发现的时候,一般已经是肾病中期或者晚期,给糖尿病肾病的治疗带来困难。
预防、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最好办法是从根源上入手。
由北京世华仁和研究院主导研究的电脑经络通糖尿病治疗仪可以有效地降低血糖浓度,同时,糖尿病治疗仪附带的超低频电子脉冲可以配合生物电磁产生的生物电极,就像无数电子针灸刺激双手鱼际穴周围8个重要穴位,同步感应到五脏六腑,并调节内脏功能,疏通全身经络,加快血液循环,促使末稍神经兴奋,改善末梢微循环障碍,从而达到祛病驱邪、活血化瘀的目的,在预防糖尿病肾病有显著的疗效。
Ⅰ期:肾小球滤过率增高,肾体积增大,肾血流量、肾小球毛细血管灌注压及内压增高。
肾小球基底膜和系膜正常。
经适当治疗可恢复。
Ⅱ期:即正常白蛋白尿期。
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增高,尿白蛋白排出率正常(小于20微克/分或30毫克/24小时),运动或应激后排泄增加,祛除诱因后恢复正常。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系膜基质增加。
血压多正常。
Ⅲ期:早期糖尿病肾病。
肾小球滤过率大致正常,尿白蛋白排出率持续高于正常,血压轻度升高。
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基质明显增加,已有肾小球结节型和弥
漫型病变及小动脉玻璃样变,并已开始出现肾小球荒废。
这一期患者血压轻度升高,降低血压可部分减少尿微量白蛋白的排出。
Ⅳ期:临床糖尿病肾病。
大量白蛋白,尿蛋白定量持续大于每24小时0.5克为非选择性蛋白尿,严重者尿蛋白大于每24小时3.5克,出现低白蛋白血症、水肿和高血压,往往伴不同程度的氮质潴留和糖尿病眼底病变。
肾小球基底膜进一步增厚,系膜基质进一步增加,肾小球荒废。
Ⅴ期:即终末期肾功能衰竭。
尿蛋白排泄量因肾小球荒废而减少,肾小球滤过率小于10毫升/分钟,伴高血压、低白蛋白血症、水肿,血肌酐、尿素氮升高,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和贫血,代谢性酸中毒,低血钙和高血钾,可继发尿毒症性神经病变和心肌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