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3.《记金华的双龙洞》

3.《记金华的双龙洞》

四年级下册语文学科教学预案
课题 3.记金华的双龙洞共 2 课时主备人朱菊雪二次备课
教学目标①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词义。

②了解游览顺序,感受双龙洞景象的奇异,激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顺序阅读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自己喜欢的段落。

⑤培养搜集材料、丰富课外知识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1.感受山路上的风景,激发美的享受。

2.理清作者的游览顺序。

教学
准备
搜集有关石钟乳、金华双龙洞的文字、图像等资料,可以做成课件。

教学预案
第一课时
●揭题
把你了解到的有关金华双龙洞的情况介绍一下,教师浏览学生课前搜集的资料综合介绍。

●整体感知
课文是怎么写的呢?自读课文,读准,读通,遇到难以理解的词句或联系上下文解决,或请教同桌、教师。

教师巡视,发现普遍性的问题及时讲解。

说说课文都写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样的景致、当时的心情等)
●探究阅读,理清脉络
①课文哪些语句提示了游览顺序,读读画画,并画出游览示意图。

个人准备,然后小组讨论,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新疑问在小组中提出,互相讨论。

此时教师巡视各组,适当加以点拨。

选定一组的学生在黑板上画出参观路线图,并做介绍。

②根据讨论,梳理课文。

可以把整个过程分为“路上见闻”“外洞”“通过孔隙”“内洞”四个部分。

③分别请各小组轮读各段,注意正音,同时对一些难解词进行释义,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钟乳等词语。

④作业练习,抄写生字新词。

第二课时
●品读课文
围绕“在游览过程中,作者怎样把看到的景致、内心的感受写出来的”这一问题,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品析课文中的语言文字、体验作者遣词造句的准确。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通过琢磨怎样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然而然地体会课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学习,教师引路。

“路上见闻”一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作者当时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读出来?(抓住描写油桐、映山红、溪流等景物的句子来体会)
指导朗读,试着默记或背诵这些语句。

②第二部分的学习,学生自学,然后交流。

(体会如何写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学习,同桌合作体会。

(这两部分是重点,可引导围绕以下几是探究学习;
a.作者怎样写出“孔隙”中挤压的感觉?
b.课文怎样表达内洞的宽大?
c.描写石钟乳、石笋就两句话,却写出了这些岩石的形状变化多端以及观赏的乐趣)
相互商定各选一部分,按“读读、说说、背背”三步与同桌交流,听方需做出评价、提出疑问。

双方相持不下时可请教老师。

●知识内化
分学习小组,任选其中的一部分做为自己的导游讲解内容。

(可以结合板书示意图做导游讲解)
在四人学习小组充分练习讲解的基础上,每组选出一名代表,小组其他成员帮助他(她)进一步完善导游讲解词,可以增添课外了解、搜集的资料。

接下来全班同学组成“金华双龙洞旅游参观团”,各组代表到讲台前担任一次导游。

全班同学进行评论,总结经验,改正不足之处。

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

本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

在教学中,我主要引导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来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

另外,我还大胆尝试了各种教学方式,受到了很好的效果。

下面谈一下自己的几点感触:
一、对于这篇文章的讲解,我大胆尝试、创新。

在没有预习本课之前,我先打开班班通,给学生放了《记金华的双龙洞》音频朗读。

让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这段音频。

然后让学生谈谈听到了哪些内容。

在听完第一遍的时候,有十几位学生谈了感受。

然后我又放了一遍,又有二十几位同学要谈感受。

此时,学生基本上把本课的重点都说出来了。

我很高兴,因为达到了我理想的效果。

我发现这种尝试还是不错的。

先让学生听文章,再讲,这样比直接讲学生接受得快,印象更深。

二、这是一篇游记,讲课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

这也为学生理清文章思路做准备。

因此,我设计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作者的游览路线是什么?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

”学生们先自学后小组交流讨论作者的游览路线。

紧接着,我又设计一道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出一幅游览图,注意内洞、外洞、孔隙的画法”。

通过这道题,可以看出学生是否理解了本课。

另外,学生更容易掌握每个洞的特点。

从本课的学习来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时间还是有点紧。

学生读的时间还是有点少,像孔隙、内洞两个自然段应该反复读,细细品味他们的特点。

这节课,也使我领悟到:语文教学就是语言文字的教学。

让孩子们在语言里感受想象的美丽,在文字里享受体验的乐趣,是多么有意思的快乐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