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木部字与木文化论文

木部字与木文化论文

浅谈木部字与木文化
【摘要】本文以许慎的《说文解字》第六木部字为例,从木部字出发,谈谈木部字和木文化。

【关键词】许慎;《说文解字》;木部字;木文化
引言
木,甲骨文字形为,金文字形为,小篆字形为,从甲骨文到小篆,字形基本上都是画出一棵树木整体的样子,有树根,树干和枝桠。

说明古代先民从很早的时候就开始观察身边的植物,并利用其成为生产和生活的工具。

许慎的《说文解字》第六木部,解说“木“字:”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屮,下象其根。

凡木之属皆从木。

“徐鍇注:“屮者,木始甲拆,萬物皆始於微。

故木从屮。

莫卜切”。

[1]在说文中,“木”部字有421个,而《汉语大字典》中共收录了1640个木部字,这些汉字充分反映了汉民族对树木的认知。

本文就从木部字出发,谈谈木部字和木文化。

第一章自然环境
在人类发展的早期,原始先民以茹毛饮血如此简单直接的方式从自然界中获取生活资源。

攀采野果、围猎野兽、燃木取火、构木为巢这些原始人类最基本的活动,树木都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人们对树木的这些认知都体现在木部汉字中。

[2]
1.1 树木的总称
例1:树木林森
这类字单纯描述指树木的本身,意义比较单一。

一木为树,二木为林,三木为森。

1.2 树木的种类
例2:桃梅松柳
这类字大多是形声字,指某一种具体的树种,这也体现远古先民就开始辨识树木的种类。

第二章生产用具
木作为一种生产生活的基本材料,可以加工成各式工具,供原古先民使用。

2.1 指木作为材料
例3:材枨柹朴
材指木料,也可泛指一切原料或资料。

枨是长木柱,古代竖立于门两旁,用以防止车过触门。

柹指砍木头掉下来的碎片。

朴指没有经过细加工的木料。

2.2 指农业生产工具
例4:耒:枷杷欋
耒,《说文解字》中“手耕曲木也。

从木推丯。

古者垂作耒?以振民也。

凡耒之屬皆从耒”。

汉典解释为,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据《释名`释用器》中“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

“枷一种打谷脱粒的器具。

欋,指四齿杷。

2.3 其他生产用具
例5:杼样柙槽
汉民族虽然以农业生产为主,但同时也发展了养殖业和纺织业,来满足人们最基本的在生存和发展需要,他们对于木材的运用,也体现在这些生产用具上。

如杼,指的是木制的织布梭子。

样,指搁架蚕箔的木柱。

柙,指关猛兽或其他畜兽的木笼等。

槽,一种长方形或正方形的较大的盛东西的器具,一开始是用木制作的,特指用来盛饲料喂牲畜的器具。

第三章生活用具
谈到生活,不外乎衣食住行四个方面。

下面具体谈一谈关于这些方面的用具。

3.1 衣物
例6麻棉桑柘
麻,植物,茎皮纤维通常亦称“麻”,可制绳索、织布。

棉,植物,纤维供纺织及絮衣被用。

通称棉花。

桑,说文,蚕所食叶木。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植桑养蚕、造丝制衣的国家。

甲骨文中出现桑字有20 多处,是有关祈祷农业和蚕桑业来年丰收的祭祀记录。

柘,桑也,是一种低矮而叶大、便于采摘的地桑。

[3]
3.2 饮食
例7,柴杯樏杅
木与饮食有着密切的关系,古代先民除了直接采集植物的果实来食用外,还燃烧柴木烹饪食物,也利用木材制作不同的容器或器具来装盛食物。

这些也是汉民族文化发展的表现。

不同的食物或
饮品要用不同的器皿来装盛,如用杯来盛羹注酒,用樏来盛食物,用杅来盛糖浆等。

3.3 建筑
例8:柱梁楣栋
传说中华初民穴居野处,受野兽侵害,有巢氏教民构木为巢,以避野兽,从此人民才由穴居到巢居。

所以古代先民从原始的山洞居住发展到用树木搭建房屋,是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柱,建筑物中直立的起支撑作用的构件。

梁,架在墙上或柱子上支撑房顶的横木,泛指水平方向的长条形承重构件。

楣,房屋的横梁,即二梁。

栋,房屋的脊檩,后来也做量词。

第四章祭祀崇拜
4.1 礼乐用品
礼乐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内容,人们通过特定的仪式来满足不同的精神需求,礼乐用品有一些是用木制成的。

例9:柶棜柷栻
柶,是古代舀取食物的礼器,像勺子。

棜,是古代祭祀时放兽、馔或酒樽的长方形木盘;。

柷,是古代打击乐器,像方匣子,用木头做成,奏乐开始时敲打。

也有表示礼乐器的组成部分,例如柎,是钟鼓架的足。

4.2 丧葬用品
例10:棺椁柩榇
中国古代的丧葬方式崇尚入土为安,所以有了木棺,后来了椁,
是指套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

据《礼记·曲礼》:”在床曰尸,在棺曰柩。

“榇,古时指空棺,后泛指棺材。

第五章抽象意义
5.1 民俗
民俗层面对于木往往寄予了许多寓意和图腾象征,比如松代表长寿和刚劲,不仅有吉祥寓意同是也为“四君子”之一,槐树代表富贵吉祥和身份显赫;桃木代表消灾免难和驱邪除险的寓意。

古人喜欢在住宅周围栽植桑树和梓树,后来人们就用物代处所,用“桑梓”代称家乡。

赞扬某人为家乡造福,往往用“功在桑梓”。

人们对于木制品的加工与利用,使得一些加工、使用木器的技术和方式以及相关传统也具有了特色得鲜明。

鲁班被誉为木工匠开山鼻祖。

他发明了许多加工木材的工具,是木制品加工更加便捷。

5.2 政治
古代无文字时,是以刻木记事的。

发明了文字以后,也是刻在木头上的,称木简,或木牍。

据《吕氏春秋》载:“舜有诽谤之木。

”舜在府前设立诽谤之木,是供百姓书写政治得失的。

官府的文书也都刻在木板上,如板,刻在板上的古时帝王的诏书和官府的文件。

案,官府处理公事的文书,成例及与狱讼结论。

檄,古代官方文书用的木简,多作征召,讨伐用。

榜,公开张贴的文书、告示,古代用木制成的一种符信,凭此可以通过关津。

古代制版以梓木为上,故指印刷制版,付梓,把稿件交付印刷。

旧时多用木、枣木刻板印书,故以枣为书版的代称。

[5]
结语
木已经深入到古代先民生活中的各个方面,甚至已经渗透进人们的细想观念与审美情趣中,关于木的字,研究越细致,就越能体会先民们对木制品无所不用。

人们利用木制品生产生活可以上升为木文化,对于这类触手可及的资源,人们渐渐了解了它的重要性,甚至有了关于介绍和传播木文化的网站,但愿木文化能够得到更多的认同。

【参考文献】
[1]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1963:114.
[2]李顺琴,李兴奎.木部汉字的构词造字方式及语义范畴[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2010(04):94-99.
[3]陈树.说文解字木部与中国古代文化[j]合肥学院学报,2007(05):76-79.
[4]孙光妍.感受非物质体悟木文化——非物质木文化之漫说[eb/ol]木文化网
http:///default.htm
[5]黎云昆.说不尽的木字(下)[j].国土绿化,2008(9):15-1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