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每小题1分,共20分)1A 2C 3D 4B 5B 6C 7B 8D 9B 10B11C 12C 13C 14C 15A 16A 17B 18B 19B 20B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
A、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B、中国的民族问题;C、中国关于“一国两制“问题D、中国的“三农”问题2、毛泽东明确号召“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具体化”是在()。
A.遵义会议上;B.瓦窑堡会议上;C.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D.中共六届七中全会上3、1978年,邓小平支持和领导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大讨论,是针对()。
A、“以阶段斗争为纲”B、苏联模式;C、农村家庭联产承包D、“两个凡是”4、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核心是()A、人民大众的参与B、无产阶级的领导C、反对帝国主义D、反封建主义5、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大法宝是()A、土地革命、党的建设、武装斗争B、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C、武装斗争、土地革命、统一战线D、工农运动、武装斗争、党的建设6、1974年2月,毛泽东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的重要思想是()。
A、“中间地带”的思想B、“三种力量”的思想C、“三个世界”的思想D、“两个霸权”的思想7、邓小平理论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是()。
A、什么是解放思想、怎样坚持解放思想B、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C、什么是改革开放,怎样实施改革开放D、什么是实事求是,怎样坚持实事求是8、邓小平认为,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
A、强大的人民政权B、强大的人民军队C、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D、自己的发展9、.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格局所呈现的特点是()。
A、分步骤、多层次、逐步推进B、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C、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 D.、沿海、周边、内地1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任务是()。
A、发展商品经济B、解放和发展生产力C、完善生产关系D、完善上层建筑11、国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中,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这种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
A、社会总资产中占量的优势B、在所有制结构中占主体地位C、对国民经济发展的控制力上D、国有产值在总产值中占绝对比重12、市场机制中的核心机制是()。
A、供求机制B、激励机制C、价格机制D、竞争机制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是()。
A、民族精神B、共同理想C、马克思主义D、社会主义荣辱观14、社会主义道德的原则是()。
A、四项基本原则B、等价交换原则C、集体主义原则D、爱国主义原则15、现阶段两岸同胞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是()。
A、反对和遏制“台独”B、推进两岸“三通”C、促进两岸政治谈判D、加强经济上的交流合作16、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以人为本B、改革开放C、民主法治D、科学发展17、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睦邻、富邻、安邻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C、互信、互利、平等和协作D、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18、我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原则是()。
A、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坚持平等、互助、团结、合作,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C、保护和发展民族语言文字,尊重各民族的风俗习惯D、尊重和保护各民族的宗教信仰自由19、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C、新的中产阶级 D 、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20、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面临的最大危险是()。
A、腐败B、脱离群众C、和平演变D、经济建设二、多项选择题(下列各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均有两个或两个以上正确答案。
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
每小题2分,共20分)1ABCDE 2ABCE 3ABCD 4ABCDE 5ABCD 6ABCDE 7ABDE 8ABCDE 9ABDE 10AC1、邓小平在重新恢复和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过程中,提出()。
A、实事求是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B、不大大解放思想,四个现代化就没有希望C、民主是解放思想的重要条件D、什么叫社会主义这个问题也要解放思想E、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2、关于社会主义两类矛盾的学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这两类矛盾是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B、敌我矛盾是对抗性矛盾C、人民内部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D、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但解决方法却相同E、两类矛盾的性质不同,解决的方法也不同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是()A、工人阶级B、农民阶级C、小资产阶级D、民族资产阶级E、大资产阶级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这是因为()。
A、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B、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需要C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D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E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5、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因为改革是()。
A、为了解放生产力B、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C、要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变革D、引起经济、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E、对原有救济制度进行根本性变革6、社会保障包括()。
A、社会救济B、社会保险C、社会福利D、社会优抚E、社会互助7、社会主义民主与资本主义民主的原则区别在于()。
A、经济基础不同B、阶级实质不同C、国家结构形式不同D、宗旨不同E、主体不同8、“一国两制”构想的方针和政策包括()。
A、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B、一个国家 C两种制度 D力争用和平方式实现统一E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9、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
A、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B、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C、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D、独立自主E、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0、新时期党的建设面临的“两大课题”是( )。
A 、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B 、加强基层建设C 、不断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 D、加快发展党员 E、如何提高党员素质三、材料综合题(每小题30分,共60分)1、阅读下列一组材料:材料一:2006年7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今年10月在北京召开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其中一项主要议程就是研究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
会议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材料二:胡锦涛指出,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根据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我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人民日报》 2005年02月20日第一版材料三: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要适应我国社会的深刻变化,把和谐社会建设摆在重要位置,注重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增强全社会的法律意识和诚信意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请回答下列问题:(1)如何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党为什么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呢(15分)(2)为什么说形成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怎样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15分)答案要点:(1)①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6分)②首先,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为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3分)其次,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和提高社会服务水平,不断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
(3分)第三,只有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才能正确处理各种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安定团结。
(3分)(2)①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必然要求。
(2分)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巩固党执政社会基础的必然要求。
(2分)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完成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分)②(一)全面贯彻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
(2分)(二)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2分)(三)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
(2分)(四)健全工作机制,维护社会稳定。
(1分)(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2分)2、阅读下列材料:下面是有关我国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状况的材料: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实现了快速增长,年均增长9%左右,尤其在1991年以后的十年(1992—2001年)中,GDP总值翻了一番半(增长152%),GDP年均实际增长率达到了%,同期人均GDP年均增长率达到了%。
2004年我国GDP达到万亿元,人均GDP突破万元。
但是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收入分配的差距却不断扩大。
世界各国往往把基尼系数作为衡量收入分配差距的重要指标之一。
按照国际通过标准,基尼系数低于属于分配比较均等,—属于分配比较合理,—表明收入差距过大,超过则意味着已经出现了两极分化。
据统计,2000年以后,我国城乡居民的综合基尼系数已经超过了,而且呈继续上升趋势,近几年的增速甚至超过了一些西方发达国家。
2004年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超过,2005年逼近。
据中国人民大学和香港科学大学调查,中国内地基尼系数已高达或。
我国的这种收入差距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反映: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据国家统计部门资料显示,198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例为:1;2002年扩大到:1。
如果再加上城镇居民享受的各种补贴和福利,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还要大得多。
二是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呈现扩大趋势。
据2002年各省市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排行榜显示,最落后的西部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只有3121元,而最发达的东部省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5822元,是最落后省份的5倍多,最发达的上海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到32258元,是最落后省份的10倍多。
三是阶层收入差距逐渐拉大。
据统计,2002年全国收入最高的1%人群组获得了全社会总收入的%,比199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最高的5%人群组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近20%,比199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最高的10%人群组获得的收入占全社会总收入的32%,比1995年提高了个百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