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以人为本”是教育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新课程的改革,规定了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反映了教育现代化应符合社会和教育发展客观规律的选择。

“以人为本”从宏观上讲,就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的集中体现。

以人为本的“本”就是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一切为了人、一切为了人的生存和发展,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第
一位;以人为本是发展的目的,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基本价值取向。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以人为价值核心和社会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关心每个人的利益
诉求,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人文关怀,关注每个人的权益、自由和价值取向。

一、教育必须实现“以物为本”向“以人为本”的转变
“以人为本”是现代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它把教育和人的幸福、人的自由、人的尊严、人的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以人文精神培养现代人,以全面发展的视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当一个社会不再以生产指标和经济增长为最终和唯一目的,当
一个社会开始把人的最终发展与幸福作为生活追求目的时,
社会的进步与文明就跃上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七大提出追求人的幸福生活、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实现小康
社会的目标。

这正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特别是进入21世纪,迎面而来的将是一个现代化科技和生产力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人类作为发展的主体和中心,其全面发展将成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

健康的体魄是人的全面发展所依附的基础,健康长寿是人类发展的基本标志,新世纪的体、音、美将融入以人为本的基本发展理念,成为人类社会协调和可
持续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事业,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二、教育应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有机整合
学术界对“人文精神”有多种理解,观点虽有殊异,但就其内涵,都有着共同之处,即人文精神体现的是以人为中心寻求人的自由发展和完善,对人类的生存意义和价值理想的关注。

“科学精神”是迷信思想和神学观念的克星,实际上也是一种“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区别还在于思维方式和认识事物方式的不同,科学体现的是人类的工具理性,人文则体现价值理性;科学求真,人文向善;科学训练思辨,人
文涵育情感;科学辨析因果,人文则评价得失成败。

日本思想家池田大作说过意味深长的话:“医生越是精通科学的思维方式,结果就越有危险地使他的心趋向把人看作物质。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杜维明说:“人文学必须成为大学教育的灵魂。

”教育的人文性必须成为教育的灵魂。

教育作为人类社会进步的一项实践活动,具有人文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内容和属性,其研究领域十分广泛、研究方法多样。

因此,教育科学需要自然科学、科学技术的工具理性、实证方法和技术手段,也需要人文社会科学的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和文化底蕴。

两者相濡以沫、相激相励、共同发展。

三、“以人为本”就是尊重人的生命本色
对于儿童来说,生命之美,美在天性,美在本色。

一个属于
儿童的课堂,不仅应该充满儿童的智慧与灵性,而且应该充溢
着孩子鲜活、纯美的生命本色。

下面从中国学生到美国“语言班”上课产生的诸多疑问谈起:
上课铃还没响,一位美国女教师就匆匆走进了教室,怀里
抱着一只憨态可掬的小狗。

她一边和学生打招呼,一边摆弄着小狗,让小狗做着各种滑稽可笑的动作,引来了大家一阵阵笑声。

这时,美国教师问同学们:你们喜欢它吗?中美学生齐声
回答:喜欢!美国教师高兴地走下讲台,一边说着“很好”,一边来到同学们中间,让大家都来摸一摸它,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
向小狗做一个友好的表示。

这时,美国的学生蜂拥而上,争着
要摸要抱,有的还想吻,可老师提议让中国的小客人先来。

对美国教师的提议,我们的学生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兴
致与热情,他们一个个端坐着,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最终还是
没有一个站起来。

任凭美国教师怎么鼓励,课堂始终是一片沉
寂。

无奈之下,美国教师摊了摊手,只好让急不可待的美国学
生上来摸它、逗它,课堂一下子成了美国孩子童心释放的场所。

可是,令两国教师都没有想到的是:刚一下课,我们的学生
好像换了一些人似的,竟然围着刚才那只小狗逗了起来,有的
抱它,有的摸它,有的还把从国内带来的“中国结”戴在了它
的头上,表现出了孩子特有的顽皮与淘气。

看到这一幕,不得不让人愕然了:是什么原因让我们的孩
子在课内课外表现出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原本
天真、活泼的孩在课堂上压抑了天性,失去了本色?
究其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是只要我们去认真反思和
拷问我们平时的教学行为,就不难找到其中真实的答案――
我们长期以来缺乏对学生生命本色的尊重。

有人说过,顽皮的孩子才是健康的孩子,会玩的儿童才是
聪明的儿童。

人在各个生命发展阶段都有自身的生命特性,
不能超越,更不能缺失。

否则,人的发展是不健全的。

因此,一
个真正属于儿童的课堂,应该是儿童生命成长的场所,是儿童
生活的一部分。

要想打造一个真正属于儿童的课堂,我们首先要尊重和
满足学生的特殊需要。

一直以来,我们认为课堂就是学生求知的地方,学习就是学生课堂生活的全部,很少去关注他们作为
孩子还有哪些特殊的需要,更少去为孩子创造一个释放童心、展示天性的机会。

要想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就应该在观念和行
为上尊重和满足儿童在生命成长中的特殊需要,让课堂充满童趣,努力唤醒他们沉睡的童心和天性,让每一个孩子找回自己,变回自己。

其次,避免课堂要求与期待的成人化。

课堂要求与期待成人化的状况导致了学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学生为了达到老师的要求,在课堂上刻意地压抑自己、约束自己,久而久之就造成了他们个性的扭曲和天性的缺失,“儿童味”也就慢慢淡化了。

基于这种情况,我们应该从调整课堂入手,真正把孩子当孩子看待,让他们拥有自己的空间,保留自己的性情,甚至允许他们犯这个年龄段才会犯的错误。

这样,我们的学生在课堂上才能表现出儿童特有的天性。

另外,要把“玩”当成孩子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

从儿童成长的过程来看,他们就是在无拘无束的玩耍中丰富了自己的触觉、听觉、视觉、味觉,学会了感知、体验和探索,积累了宝贵的认识经验。

因此,在课堂上,我们不能丢弃这种有效的学习方法,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一些“玩”的机会。

通过“玩”来培养孩子的求知欲,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在课堂上既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又能好好地享受童年、享受生活,这样不就是“以人为本”,尊重人的生命本色吗?
四、“以人为本”的教育就是对主体性人格的培养
我国实施的“以民族创新为灵魂”的素质教育的本质就
是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把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培养学生的主体人格等始终作为各种教育和各学科
活动的目的,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主动学习,促进主体性发展,
促进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的改革。

旨在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发展人的创新能力是教育的主要方面,科学教育就是通
过自身的身心活动,发展人的“主体性”,培养坚强意志和健全人格以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正确认识和参与人际关
系的一种良好方式。

科学教育通过自身主体性认知过程中,“是人把自己身体的健康、强壮和优美作为文化目的结果”。

科学教育就是人对自己身心的培养。

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历史进程中,有一个强有力的旋律是人文教育思想下的‘育人’非‘制器’。

必须改变以往把人当成培养“劳动工具”、“运动工具”,而忽略人的主体性。

总之,孩子的发展本来就不能只动脑,必须手脑协调、体脑协调,才能最终实现生动活泼的发展,这早已被现代脑科学所证明。

活动体系的建立,不正是对这一科学发展观的践行吗?。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