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施“五动”管理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五动”管理 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

实施“五动”管理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木头凳高级中学教师管理侧记治教理念:“创学习型学校,做学者型教师”。

管理目标:努力打造“个体素质精良,群体结构合理,富有创新精神”的教师队伍。

管理方略:“五动”管理,即:“目标启动、名师带动、科研推动、精神驱动、人文感动”具体做法:1.目标启动:制定《木头凳高级中学教师培训达标方案》,开展“过六关”活动。

①鼓励教师进修学习,勇闯“学历”关;②强化教师钻研教材,跨越“教材”关;③坚持“帮教”制,把好“拜师”关;④加强教师基本功训练,把住“督查”关;⑤开展各学科教学竞赛活动,把好“组织”关;⑥加强对教师的评估,把严“考评晋级”关。

2.名师带动:我校自05年以来开展了名师评选工程,名师分为四个等第,即“学者型教师——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新星教师”。

我校共评选出各类名师46名,每个学期学校让不同级别的教师上“五课”,即:①学者型教师上示范课②学科带头人上优质课③骨干教师上公开课④教学新星上研讨课⑤校领导上专题讲座课。

通过“五课”引领研讨,不但促使青年教师尽快尽早成长、成熟,而且形成了教学上一种强劲的竞争氛围,即老年教师争当模范,中年教师争做示范,青年教师合乎规范,校领导争上一线。

今年,我们又开始了第三届“名师工程”,重新修订了实施方案:着重强调名师评选有条件,但不唯条件,本着“不重学历重能力,不重教龄重才艺、不重职称重水平,不重资历重效益”的原则,坚持做到“能者上,庸者下”,不搞终身制,三年一评选,从而大大激发了广大教师争做“名师”的积极性。

3、科研推动: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主要经历了“确定一个理念——明确两大目的——尝试三种形式——开展四项工程——收获五点启示”这样一个过程(简称为“校本教研12345”)。

1.确定一个理念:普通高中,做实做好困难,做强做大更难,制约普中学校发展因素许许多多:师资水平的低下、学生素质的低劣、设施条件的缺失、办学思想的僵化等等。

就我校教师队伍而言,93名专任教师中,近七年内新调入67人,几乎是“一茬新”。

整个队伍呈“三低一多”状况,即“低学历、低职称、低教龄”和“年轻教师多”。

就学生而言,分高分低的,有分无分的,我们都表示欢迎,视为“上帝”。

如何抓好学校的教学管理,带齐带好这支年轻的教师队伍,如何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我们校班子静下心来,坐在一起,集思广议,达成了“强校先强师,强师靠教研”这一共识,最后,确定出一条学校发展的绿色通道:那就是树立科研兴校意识,走教学教研一体化之路,大力开展校本教研工作,让校本教研盘活学校。

这是强师兴校的唯一路径,别无选择。

2.明确两大目的:我校校本教研工作的两大目的非常明确:一是引领教师专业成长,让更多的教师成长成熟、成功成名。

二是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质量,让更多的学子走出家门,成人成才,办人民满意的教育。

基于这样的目标,我们本着“立身边课题,破解教学难题”这样一种思路,开始了我校的校本教研工作。

我们首先抓了三件事,第一,对管理人员提出“三讲三不”要求,即“讲实际不务虚,讲实干不花俏、讲实效不功利”。

第二,抓教师认识提高,让教师们“认识先行”。

我们调研发现,一些教师对校本教研存在着“四不”问题。

一是不屑搞教研,重教轻研,认为教科研是花架子,有搞教研的时间还不如布置学生多做几道题,多背几篇课文来的实在。

二是不愿搞,认为校本教研费时费力,不一定出成果,见真效。

三是不会搞,无从下手,穷于应付。

四是没有时间搞,教学、管理、看班忙得团团转,哪有时间搞教研,其实质还是重教轻研,认识不足。

如何引领?不屑搞的我们进行思想发动、认识提高,不会搞的我们进行培训指导。

我校几位领导做校本教研培训讲座7次,出刊校本教研理论指导集子两册。

不想搞的我们进行政策导向激励。

第三,建立各种校本教研管理制度,保证校本教研有章可循、有序开展。

3.探索三种形式:校本教研,简而言之,就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

它的研究内容丰富多彩,它的研究形式多种多样。

我校尝试较多的是“以学促研”、“课例研究”、“主题研究”这三种形式。

(1)、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基础,开展“以学促研”活动。

农村学校的教研往往主要指上课、听课、评课或参加会议听专家讲座,时间、精力、物力花了不少,但效果并不理想。

症结何在?这样的教研往往是重“研”轻“学”,缺少实效性。

我们认为,研而不学则浅,学而不研则空,学是研的基础,教师们只有通过学习具备深厚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专业知识,才能互相补充,才能相互提高,才能让教师们能教研、会教研。

(2)、以课堂为研究的主阵地,开展课例研究。

校本教研的主阵地在课堂,课例研究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

为改变以往课例研讨“一听一评”这种单一的模式,我们作了以下几种尝试。

①同课异教研讨。

选择同一篇课文,由不同的教师自行设计,个别执教,然后再相互听课观摩,研讨切磋,取长补短。

②同人同课复教研讨。

一个教师选取同一篇课文,进行多次的教学设计,上课、研讨、反思,不断修改和完善,不断精雕细琢,最后,面向全体教师进行展示。

③集体备课研讨。

就某一篇课文,某一部分教材展开研讨,共同挖掘教材,分析教材,书写教案,然后指定专人试讲,讲后评析,修改完善,二次讲解,最后形成“精品教案”和“精品课”。

课例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基于教师,以促进每个教师的专业成长为宗旨,以广大教师为研究的主体,因而,课例研究普遍受到我校教师的欢迎。

(3)、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主题教研。

我们理解的校本课题有别于科研课题,我们的理解是“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成长即成果”。

因此,我们主要进行周期短、开口小、见效快、更为实用的小课题研究。

基本模式为“生成课题——设计方案——行动研究——总结反思”。

4.开展“四项工程”两年来,我校根据一线教师“三低一多”现状,我们以“以学促研”“课例研究”“主题研究”这三种形式为主,开展了校本教研“四大系列工程”。

即“基础知识整合工程”、“课型模式构建工程”、“小课题研究工程”、“精品教案结集工程”,收效甚佳。

(1)、“基础知识整合工程”:这是我校以学促研,引领教师专业成长的一种做法和尝试。

主要是根据我校大批新教师对教材不熟,教材基本知识把握不住而开展的,要求以教研组为单位,每位教师把所教学科的教材从高一到高三按册、按章、按节、按课把知识点细化成图表式、表格式、框架式、知识树式等形式,并集印成册,作为校本资料。

此项工程意在引领广大教师熟悉教材,钻研教材,跨越“教材关”,争做“学者型”教师。

(2)、“课型模式构建工程”:这是“以课堂为主阵地,开展课例研究”这一校本教研形式的具体体现,针对我校一线教师80%是近几年由各初中校选调上来的这一现状而开展的,这些教师工作热情高,工作干劲足,但在短期内还不能很好地适应高中教学,教研室几次视导均提出要进行“课型研究”这一建议。

为此,我们又以教研组为单位,分学科开展了“课型模式构建工程”通过同课异教、同人同课复教进行最佳课型模式探讨,这项工程既重实践也重理论。

意在引领广大教师研究课程,研究课例,研究流程设计,跨越“教法关”,争做“专家型”教师。

(3)、“小课题研究工程”:这是“以问题为研究对象,开展主题研究”这一校本教研形式的具体体现。

主要是针对大部分教师只重教学不重研究,只重实践不重理论提升,只重问题上交不重研究解决这一现状提出的。

旨在解决教师教学实际中遇到的具有普遍性的,典型性的,具体的,小型的,可操作的问题,通过撰写课例、案例、反思、随笔、论文、实验报告等形式加以探讨解决,从而形成“人人有立项,个个搞研究,科科出成果”这样一教研之风,引领教师跨越“教研关”,争做“研究型”教师。

(4)、“精品教案结集工程”:它是“精品课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先有精品教案,再有精品课。

这项工程主要体现集体智慧,通过教研组、备课组集体备课,通过试讲、修正、再试讲、再修正形成大家一致认可的精品教案,结集成册,资源共享。

旨在告知广大教师“课上一分钟,课下十年功”,没有好的课程设计,就没有精彩的课堂效果。

这“四项工程”我们历时两年,经过不断探索、不断完善,对教师跨越“教材关”、“教法关”、“教研关”起到了引领作用,破解了教学工作中遇到的许许多多实际问题,形成了一种浓厚的教科研氛围和校园文化。

5、收获五点启示(1)、领导的认识要高。

校本教研是强师兴校的必由之路,学校要想上档次,创名牌、出名师、争名校,必须依靠校本教研,走教学研究一体化之路。

“强校先强师,强师须教研”,不重教研的学校注定没有发展后劲,不重研究的学校难出大的成果。

因此说,校本教研,成在教师,败在领导。

(2)、学校的引领要好。

良好的教科研氛围是校本教研的前提,这种氛围要靠学校去营造、去引领。

教学就是研究,搞教学就是搞研究,搞教学管理就是要调动各方积极性。

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活动引领教师进行研究。

无论这种引领是科学的,还是初始的,但引领的结果肯定是有益的。

因此,教学管理者不但要做事,更要想事,要不停地想,在不停的想和探索之中出思路、寻出路、开眼界、出境界。

(3)、组长的配备要硬。

校本教研能否落到实处,抓出实效,教研组长是关键。

因此,选派得力教研组长非常重要。

只有配好一个带头人,才能形成一种凝聚力,才能形成一种教研风。

因此,我校任用教研组长必须符合“五个一”要求。

即:教好一门课,搞好一课题,抓好一个点,管好一个组,带起一个面。

只有这样的组长,才有能力搞教研,才会把学校的校本教研工作落到实处。

(4)、校本教研的主题要明。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每个学期以什么为主题,开展哪些校本教研活动,解决哪些实际问题,以开展什么工程为活动载体等,我们都要缜密策划,认真思考。

主题明确之后,我们都要通过“思想发动——理论培训——制定方案——督导实施——奖励激励”这五个流程来具体落实。

因此,我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5)、工作的激励要活。

校本教研工作要想让老师们乐于参与,而不是被动参与,就必须有相应的管理制度和激活措施。

我们主要是以精神驱动为主,物质激励为辅。

一是评选各类“名师”,让“名师”成为校本教研的中坚力量。

二是开展“五课赛讲”活动,让校本教研形成浓浓的“比、学、赶、帮”氛围。

三是把教师教研的汗水转化成教研成果,让老师们的论文、反思变成铅字,结成集子,激励教师去写、去研究。

四是提供平台,让教师在多种竞技场上显身手,通过“学科考试比成绩,班级管理比学风,学科活动比成效,教育科研比成果”,催生老师工作自信心和竞争意识。

五是彰显老师们的荣誉和劳动成果。

让我校的“名师”和有突出贡献的教师做为各种校刊的封面人物加以展示,并且让老师写老师,把老师的事迹登在《教学月报》校刊上。

这样,既锻炼了语文教师的写作能力,也彰显了优秀教师的青春风采。

学校管理是软科学、硬功夫,一切皆在调动。

教学管理就是让我们的教师通过学习,唤醒进取心;通过培训,强化责任心;通过观摩,激发事业心;通过展示,树立自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