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学复习资料教学总结

美学复习资料教学总结

Yvonne整理的美学资料(复习大纲+搜集理解)一、题型单项选择(15分)、多项选择(5分)、判断对错(10分)、名词解释(20分)、简答(20分)、论述(30分)二、复习范围1、一些重要的审美范畴、名词术语的掌握社会美、自然美、艺术美、优美、崇高、丑、悲剧、喜剧、美感、意境、传神二、一些重要的理论问题1、如何理解自由创造活动,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活动是人类的最珍贵的属性?2、如何理解美的根源在于社会实践?3、美和丑的关系如何?如何辩证地理解美与丑?4、如何理解自然的人化?如何理解自然美的根源也在于社会实践?5、如何理解美感的共性与个性?6、美感的社会根源是什么?7、如何认识美的本质?8、如何结合石器和陶器的演变来看美的产生?9、如何认识艺术美,为何说艺术来源于生活,请结合具体的艺术作品进行分析论述。

10、如何认识形式美?11、如何认识美与善的关系?12、科学美的含义主要包括哪些方面,如何认识科技美?13、如何理解艺术丑?14、黑格尔与车尔尼雪夫斯基对于艺术美的看法分别是什么?15、悲剧的类型主要有哪些?如何认识悲剧?16、关于传神的理论主要有哪些?17、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何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8、怎样理解恩格斯所说的:“每个人都是典型,但同时又是一定的单个人”?19、悲剧的客观效果是什么,如何理解悲剧对于人生的积极意义?20、为什么说“寓庄于谐”是喜剧艺术的本质?一、名词1.社会美百度:社会美即人类社会生活的美。

是美的具体表现形态之一。

它来源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实践的直接体现。

社会美首先体现于人类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历史过程中,同时也体现在人类社会实践的成果中。

社会实践的主体--作为社会的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

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的本质力量不断得到发挥,人类主体实践的巨大力量,如人的智慧,品德,意志,性格,创造力等得以充分展现,在此过程中,人们认识到人类实践力量的崇高与伟大,由这种对自身才能与力量的积极肯定而产生的一种愉悦情感,人类的劳动活动本身获得了审美的价值,社会美还存在和表现于静态的人类劳动的产品上,在感性成果中,凝结了人的本质力量物化了人的审美心理的因素,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着自身,人的美是社会美的核心,它可分为外在美和内在美两个方面:内在美包括人生观,理想,修养等,它需要通过外在的行为、语言、风度等形象表现出来;外在美主要是形式的美,它显现着内在美,但又具有相当独立性。

在人的美中,内在美是更根本、更持久的美。

外在美与内在美的和谐统一是社会美的最高形态。

与自然美相比,社会美在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上更偏重于内容,社会美总是与那写反映人类历史发展方向的进步的道德观和政治理想直接连结在一起。

社会美与善密切相关,但不等同于善,它不具有直接的功利性,它把善变为个体高度自觉自由的行动,从而引起人们的审美愉悦。

补:社会美是现实生活中社会事物和现象呈现的美。

与自然美合称现实美。

包括行为美、语言美、心灵美、环境美等。

它来源于人的社会实践,因此人的美在社会美中占有中心地位。

2.自然美(美可以分为两个基本类别,即现实美和艺术美。

)指在自然界中存在的美,主要是指非人为地、纯自然地产生的自然事物和自然现象的美。

例如蓝天白云、青山绿水、苍松翠竹、柳浪流莺、玉石珊瑚等等。

由于自然与社会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所以有些社会事物也有一定的相对独立的自然美。

例如防护林的绿杨垂柳是人工栽植的,却仍然葆有杨树柳树的自然美,人本质上是社会的,却仍然葆有人体的自然美。

自然美是客观的,它能够为人们所感受和欣赏,引起人们的美感;但是,它的存在并不依赖于人们的美感。

马克思说:“忧心忡忡的穷人甚至对最美丽的景色都没有什么感觉;贩卖矿物的商人只看到矿物的商业价值,而看不到矿物的美和特性;他没有矿物学的感觉。

”这不仅肯定了自然美是客观的,而且肯定了自然美的本质和规律属于客观存在的自然物的本质和规律。

对于自然美的规律,人们能够认识它,并且可以正确地运用它去开发自然美、保护自然美、利用自然美,也可以正确地运用它去创造艺术美。

自然美本身属于自然界,但是,人们对自然美发生美感在根本上却是社会的现象。

事实上,主体关于自然美的美感,总是或多或少、或显或隐地渗透着主体的社会理想和思想情操。

所以,人们的世界观、道德修养、文化教养乃至素质秉性有所不同,人们对自然美的美感也会有一定的差异。

不过,只要是正常的美感,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自然美的现象和本质,或深或浅地包含有对于自然美的认识。

因而,就整个人类对于自然美的认识说来,必然是一个历史过程,必然是以整个人类的实践及其发展为基础的一个从不知到知、从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从知之不够确切不够深入到比较确切比较深入的认识发展过程;并且这种认识过程,始终是在社会历史运动中进行,受到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和影响的。

人类的实践越是向前发展、人类社会解放运动越是向前发展,人类对于自然美的认识也就越是自觉、越是广泛和深刻。

客观存在的自然美丰富多彩、变化万千。

历来的唯心主义美学以美感来决定美的存在,把自然美说成是人的美感的产物。

这不仅不合乎客观实际,也不可能进一步探索自然美的规律。

人体美是最高级的自然美。

虽然与其他生物比较,只要是人都是美的;但是,不同个体的人体却有美丑在质和量上的区分。

人体的美,在于其典型普遍性,即在于有独特鲜明的个别性充分体现人的种属的普遍性。

3.艺术美指艺术作品中的美,或美的艺术作品。

艺术是人们对现实的审美把握的最高形式,艺术的根本特点之一就是创造艺术的美。

并不是任何艺术作品都一概是美的,或都创造了艺术美,但是,优秀的艺术作品在不同程度上都是美的艺术作品,优秀的艺术创作都是美的创造,并且是人类的美的创造的高级形态。

因此,艺术美及其有关问题,成为美学科学重点研究的对象。

艺术美并不是人的主观意识任意创造的产物。

艺术美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的唯一源泉,因而它也必然是艺术美的唯一源泉。

艺术美的创造,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于现实美及其规律的认识而进行的。

所以,艺术美一方面能够反映出一定时代的客观真理,可以说是具体的形象的真;另一方面能够表现出一定的历史必然性或社会的进步倾向,又可以说是具体的形象的善;从而,艺术美成为真、善、美的高度统一。

因此,不但现实美的性质和表现特征要深刻地影响艺术美的性质和面貌,而且现实美的历史发展也必然有力地推动着艺术美的历史发展,这不仅包括艺术的美的形式方面的变革,更包括艺术的美的内容方面的更新。

现实美的历史发展是没有止境的,从而,艺术美的历史发展也是没有止境的。

但是,不管在何种历史发展阶段上,只要是创造了艺术美,它就具有永久的魅力。

艺术美根源于现实美,不过,艺术美并不是对于现实美的简单抄袭或者机械复制。

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强调指出:“虽然两者都是美,但是文艺作品中反映出来的生活却可以而且应该比普通的实际生活更高,更强烈,更有集中性,更典型,更理想,因此就更带普遍性。

”艺术的典型化的过程,是艺术家根据自己的美的认识或美的理想去把握现实生活、提炼和改造原始素材、创造艺术典型的过程。

所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典型性越高,其艺术美也就越高。

不过,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可能正确地反映了现实美及其规律,也有可能歪曲了现实美及其规律。

在前一种情况下,艺术美的创造会取得成功,同时也表现了艺术家的美的理想;在后一种情况下,他的创作虽可表现他的审美理想,即他主观上自以为是美的,但在客观上并不能创造出真正的艺术美。

艺术可以按照它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美的不同来进行分类,有工艺美术、建筑、音乐、舞蹈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现象美为基础的艺术,有雕塑、绘画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种类美和个体美为基础的艺术,有文学、戏剧、电影等等以反映现实的社会关系美为基础的艺术。

不同种类的艺术,都可以创造艺术的美。

不过,由于它们所反映的对象、再现现实的方法、艺术任务的特点有所不同,以及它们塑造艺术形象的物质手段有所不同,所以,它们的艺术美的创造还有各自特殊的规律和特点。

艺术美的欣赏,可以使人们获得美的感动和美的享受,获得积极而特殊的美感教育。

艺术美的美感教育使人们获得理智的满足、心灵的愉悦,潜移默化地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之中陶冶性情和情操,影响人们的整个精神面貌,以至达到移风易俗的社会作用。

4.优美优美是一种和谐美、柔性美,是矛盾处于一种相对统一和平衡的状态,表现为柔媚、和谐、安静与秀雅的美,从美感上给人以轻松、愉快和心旷神怡的审美感受,如依依杨柳和婀娜多姿的少女。

5.崇高又称壮美。

它主要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姿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人的精神境界。

作为一种审美形态,最为主要的是它是一种对立和冲突的审美体验。

主要是指对象以其粗犷、博大的感性形态,劲健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雄伟的气势,给人以心灵的震撼,使人惊心动魄、心潮澎湃,进而受到强烈的鼓舞和激越,引起人们产生敬仰和赞叹的情怀,从而提升和扩大了人的精神境界。

6.丑与美相比较而存在,具有与美相反内涵性质的事物属性。

是事物的否定性审美价值。

违反社会目的是丑在内容方面的特征,与伦理学领域中的否定性道德价值“恶”相联系;背离客观规律是丑在形式方面的特征,与认识领域中的否定性认识价值“误”相联系。

丑所引起的审美经验是一种否定性情感,它使主体产生痛苦、压抑、惊骇、厌恶等等心理反应,主体对它持否定性态度。

丑作为审美范畴之一,与美相对立。

它是美的否定和反衬,又是其他审美范畴如悲、喜、崇高、滑稽等的组成因素。

古希腊美学家认为不和谐、不合比例、呆板无变化即为丑;中世纪美学家认为,不受上帝统辖的感性世界是丑;经验派美学家认为不合目的、不完善是丑;俄国革命民主主义美学家认为畸形生活是丑;直觉主义美学家认为不成功即是丑;马克思主义美学从社会发展学的角度出发,认为否定和敌视人的本质的、阻碍人类创造美好生活的东西即是丑。

无论怎样解释,作为事物的属性,丑与美总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总是相对立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

美与丑的关系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不仅表现在质的方面,而且有时表现在形式方面。

当丑与美的质不变时,它们可能会以对方的表现形式出现,造成“内美外丑”或“内丑外美”。

这种内容与形式、本质与现象的不谐调、不一致,是喜剧性因素形成的基础。

就人类的本能而言,丑是人类情感不愿接受、甚至排斥的对象。

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不能成为艺术表现的对象。

相反,艺术是可以将自然丑转化为艺术美的。

这是因为,艺术家是在一定的审美理想和创作原则指导下进行创作的,在对丑的内在本质揭示的过程中,艺术家总是不断将自己的审美评价传递给欣赏者,从而使欣赏者也能获得相应的正确的审美评价,激发起憎丑爱美的情感体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