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与产业化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智慧的源泉,它不仅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而且是当前我们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宝贵资源和无价财富。
然而在传承过程中却遭到了破坏,在文化的荒漠上是无法但建立强大的经济政治强国的,因而面对当前的现实困境,我们应该另避蹊径,在政府的引导下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化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关键字:传统文化、现实困境、产业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
中华民族在500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 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
在传统的中华文化中,无论哲学、医学、文学、武学、农学、伦理学,还是各种艺术,都包含着对生生不息的渴望,对生存乐趣的演绎,对社会的责任,对自然的亲和,对友谊的追求,对亲情的眷恋,对道义的持守,对民族的融合,对心灵的升华,对未知世界的求解。
可是面对如今快速发展的经济, 我们面临着许多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人们的心灵世界也面临许多困惑,越来越无法平心静气的搞科研,越来越浮躁,越来越追名逐利。
效仿西方的设计风格,模仿西方生活方式,那种充斥世界的国际主义风格成了我们的典范,这使我们在短时期内走上了国际大道,但同时也失掉了自己,抛弃了几千年的资产。
时至我们这一代更是追逐潮流,吃肯德基,喝可口可乐,看韩日偶像剧、美国好莱坞大片,却遗忘了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要更好地解决这些问题, 就需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合理因素, 并结合当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适应时代特点, 形成新的价值体系, 重新梳理关于传统文化发展的现代化战略思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理解和促进未来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传统文化的产业化之路
当前推动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具体途径包括:第一,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等相关部门要加强管理和引导,积极倡导文化产业化的精品主题。
各级党委和政府宣传部门要认真做好传统文化的宣传教育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各地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好经验、好做法,广泛开展文化创建等活动。
各部门团体要经常鼓励和组织作家、艺术家深入实际、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创作体现传统节日思想文化内涵、弘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文艺精品,并把它们推向基层群众。
在各种文化创建活动中要紧紧围绕文化主题,充分地突出传统文化的内涵,展现和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历史传统。
第二,要积极努力寻求中国传统文化与市场经济的新的结合点,不断提升文化产业化的质量。
在继承和光大传统文化方面,传统文化不能只是被动地等待市场机会,而是要积极影响市场,并引导市场建立起向传统文化靠拢的价值取向。
要尽力提高传统文化本身的自然吸引力,即通过产业化手段以及通过合理的商业运作和包装,使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产品维权体系的建立,科学技术应该在整个文化产业化体系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第三,要坚持文化产业化的方向,继续加大文化体制改革的力度。
首先,必须打破原有的僵化滞后的管理体制,使经营性文化企业逐步与市场挂钩。
在广泛调查研究和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对原有文化企业进行大整顿大整合,努力消除管理体制中管办不分、政事不分、政企不分的弊端,解决文化企业规模小、结构不合理、产权不清晰、资源分散、条块分割等问题。
其次,要用企业化的运作方式对经营性文化单位进行改革。
我国文化资源比较分散,造成文化产业规模小、结构单一、资金不足、科技含量低、市场运做能力差、竞争力不强、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等现象。
目前,我国已经开始了集团化公司的改造进程。
集团公司是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产物,也是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
第四,要下大力气调整文化产业化结构,走集约型的经营模式。
在产业结构上,努力创造我们自己
的民族特色品牌,培育文化精品。
要打破地区封锁,建立大流通体制,实现跨区域经营,大力推动都市文化产业群的建设,从而带动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发展。
当前主要是要抓好包括多媒体、软件开发、信息咨询、创意设计、图书出版、影视娱乐、文化旅游业等在内的现代都市文化产业的建设。
都市文化建设还包括文化艺术人才市场、文化设备市场、文化信息市场等。
任何都市在迈向国际化的过程中,发展壮大文化产业化实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更重要的是,发展壮大都市文化产业化实力,对城乡文化建设具有积极的辐射作用和牵引作用,是提高我国整体文化实力的引擎。
我国要借鉴国外一些大都市的做法,找准自己的位置,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特长,制订出详细的我国都市文化发展战略。
第五,要继续加大文化输出的力度,不断提高文化产业化的战略高度和深度。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认为,冷战后,全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
中国一直倡导世界多极化、文化多元化,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
如今,国际社会上的“中国威胁论”甚嚣尘上,亨廷顿就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规模、经济活力和自我形象,都驱使它在东亚寻求一种霸权地位。
这个目标是中国经济迅速发展的自然结果,所有其他大国,在经历高速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同时或在紧随其后的年代里,都进行了对外扩张、自我伸张和实行帝国主义。
他的这一观点得到了西方学者的一致广泛认同。
因为他们极少甚至根本不了解中国的文化是和西方截然不同的一整套“以和为贵”、“天人合一”的儒道思想,由此可见文化输出的极端战略重要性。
因此,我们要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输出为外在方式,树立中国世界性的国家亲和力形象,达到输出现有国家价值观的内在目标,协助国家外交战略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