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石灰吟》《竹石》诵读教学设计

《石灰吟》《竹石》诵读教学设计

S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石灰吟·竹石》教学设计胜利二小吴锦丹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掌握生字“锤”“凿”“焚”,能理解诗句中重点词语的意思,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事迹,加深对古诗内容的理解,体会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1)读诗时抓住关键词,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方法。

(2)学会边读边想象,知人论诗的阅读方法,诵读并积累咏物类古诗词。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托物言志抒发自己清正、廉明,正直、坚韧不拔的品质与高尚情怀。

(1)通过诵读,使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诵读并积累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1)抓住关键词,知人论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了解诗句托物言志的特点,感受古诗韵律的美。

课前准备(1)学习单、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找有关诗人于谦、郑燮的资料,制作阅读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1.三年级的时候,我们曾经学过贺知章的咏柳,有谁能来背诵一下。

2.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还有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两首《石灰吟》、《竹石》。

3.板书:石灰吟4.师小结:这是一首写(石灰)的诗。

二、“四读”《石灰吟》(一)字字落实地读1.学生试读2.生字教学:锤(笔顺)、凿(易错字)3. 介绍:石灰的形成及特点4.字字落实地读(二)琅琅上口地读1.给古诗断句。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七言绝句断句:二二三)2.认识文体——吟理解“吟”“吟”在字典里的解释有1,唱,声调抑扬地念,2,叹息,痛苦的声音,3,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名称,4鸣,叫。

请在括号里写出合适的解释:呻吟()、吟诵()、猿吟()、石灰吟()。

(是一种文体,有赞扬、称颂的意思)师小结:这是一首赞颂(石灰)的诗。

3.抓住“出深山.”“若等闲.”“在人间.”,感悟古诗的押韵。

4.琅琅上口地读5.师生或邻桌之间对读、接读。

(三)历历在目地读1.读一二句诗句,标出诗中描写到的事物(深山、烈火)2.展示深山、烈火的图片,体会石灰经历的磨难。

3. 教师范读,学生闭目想象。

4. 引导学生表达想象中的情景5.齐读一二句,边读边想象。

6.教师小结:诗人于谦仅用了14个字,简练地向我们展现了石灰的生命历程。

(四)津津有味地读1.老师这儿有一份资料,描述了石灰的制作过程。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看看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哪些地方是一一对应的?投影:石灰自述:我的名字叫石灰。

我的前身叫石灰石,大部分埋藏在深山之中,我被开采出来放入石灰窑中煅烧,就变成了生石灰。

经过烈火的焚烧,我的主要成分发生了变化,这时的外形仍像一块块石头,但浑身雪白,十分耀眼。

如果把我放进水中,水立即沸腾起来,像烧开的水一样。

经过这次沸腾后,我又变成了熟石灰,模样也由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

这时,把我和水混合就成了石灰水。

你们看,我们教室的白墙就是石灰水粉刷出来的。

2.学生对照材料与古诗,这份材料与《石灰吟》这首诗的哪些地方是对应的?3.组织交流,教师提升:(1)埋藏在深山之中——千锤万击出深山看着“千锤万击”这四个字,你能想象石灰在挖出深山之前,承受着怎样的煎熬磨难吗?(2)经过烈火的焚烧——烈火焚烧看着这四个足以灼热你心灵的文字,你似乎感受到此时的石灰正处于怎样的状态?(烈火的高温已经让石灰浑身发烫;仿佛要化了一样;)(3)石头外形变成了粉末状的白灰——粉骨碎身(4)教师过渡质疑:在我们看来难以承受的千锤万击、烈火焚烧、粉骨碎身,石灰又是怎样的态度呢?(若等闲、浑不怕)说到“等闲”这个词不由得让我们想起了哪句诗?毛泽东的《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而在石灰眼里,千锤万凿是若等闲,烈火焚烧也是——若等闲。

文中还有一个词也说明了同样的意思,就是“浑不怕”。

(5)石灰为什么能“若等闲”“浑不怕”呢?(要留清白在人间)教师:石灰之所以忍辱负重,承受煎熬,原来有着这样远大的理想与崇高的气节。

4.教师总结:(1)通过对石灰制作过程的了解,你知道这首诗的大意了吗?(2)在了解诗意的过程中,石灰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清白——指石灰装点人间的亮丽的风景;指石灰不怕牺牲、乐于奉献的高洁品格。

5.小结石灰的高贵品质并指导学生练读全诗,读出对石灰的尊敬,读出慷慨激昂。

6.由这样的石灰你会想到什么样的人?(刚强勇敢、不怕牺牲的英雄)7.知人论诗,了解诗人于谦,理解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

(1)于谦自小就有远大志向,他的祖父收藏了一幅文天祥的画像。

于谦非常钦佩文天祥,就把那幅画挂在书桌边,并且写下了《石灰吟》这首诗,表示一定要向文天祥学习。

——如果你就是当年那个意气风发的于谦,你会怎样高声诵读这首诗?(2)后来于谦长大了,他和文天祥一样做了官。

现在让大家看一下他做官的故事。

课件出示:两袖清风的故事。

如果你是做官后的于谦,你会怎么吟诵这首诗?(3)后来,瓦剌入侵,当时的皇帝明英宗被俘虏了,于谦就提出“社稷为重、君为轻”的口号,让皇帝的弟弟继位,率兵打败了敌人,使人民免遭生灵涂炭,后来明英宗重新回来当皇帝,对当年于谦让他弟弟做皇帝的事耿耿于怀,再加上其他官员的陷害,就以“谋反”罪把于谦杀害了。

抄没家产时,于谦家除了书籍,没有值钱的东西。

如果你是临死前的于谦,你又会怎样吟诵这首诗,来向世人再次表明自己的志向呢?一起来读。

(配乐读)(4)《石灰吟》一诗伴随了于谦一生,也见证了于谦的一生。

这首诗不仅仅是在赞美石灰,而是在——(他在抒发自己的志向,用石灰来比喻自己。

)像这种写法就叫做——托物言志。

8.教师总结:托物言志也成了咏物诗的一大特点。

我们通过了解得诗人的相关背景知识,来理解这首诗,这样的方法叫:知人论诗。

二、运用学到的方法,结合学习单,快读《竹石》。

1.由于谦过渡到郑燮(郑板桥),板书:竹石2.字字落实地读:强调“燮”“磨”的读音3.琅琅上口地读:断句并理解押韵(“松”“中”)4.历历在目地读:指名诵读,其他学生听读想象,感受诗中的情景。

5.津津有味地读,完成学习单。

(1)诗中的竹子生长在_____________,经历了______________的磨难。

(2)千磨万击:想象一下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哪些磨难,哪些打击?(风霜雨雪电击雷鸣)(3)创设语言情境,指导朗读。

①、春天,当雷声轰鸣、闪电霹雳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②、夏天,当暴雨袭来无情地鞭打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③、秋天,当秋风飒飒吹得竹子摇摇欲坠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④、冬天,当风吹雪溅铺天盖地而来时,竹石仍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在读中体会竹子坚韧挺拔、不随风倒的精神。

教师过渡:竹子坚韧挺拔、不随风倒的形象和诗人郑燮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不谋而合”。

(4)出示:郑燮的生平资料,郑燮又名郑板桥字克柔,号板桥,为“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世称“三绝”,擅画兰竹。

为官清廉耿直,爱民如子,任潍县知县县令时,正逢荒年,不顾他人阻扰,开仓救灾,让老百姓先写借条,救活一万多人,还大兴土木,兴建水池,招收饥民工作就食,当年入秋又歉收,郑燮就把老百姓的借条一把大火烧掉。

就因此而被罢官,从此郑燮寄居扬州,靠卖画为生,度过贫寒的一生。

教师总结:诗人郑燮借三、多重对话:1、想像写话(1)于谦对郑燮说:板桥啊,,你看我。

(2)郑燮对于谦说:于兄啊,我辞官至此,但是。

2、交流写话。

3、用高亢、赞美的语调齐读《石灰吟》《竹石》4、《石灰吟》《竹石》都是咏物诗,一首表达了作者不流世俗、两袖清风的品格,一首表达了诗人一身正气、正直高尚的思想品质,你更喜欢哪一首呢?四、课堂总结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学的古诗,具有什么特点?(托物言志)在阅读古诗时,我们一方面要通过诵读从字面上理解古诗表面的意思,还要结合作者生平与时代背景来品味诗中隐含的意思——知人论诗。

五、课外拓展。

搜集以下一些咏物诗词,用本节课学到的方法自学,然后背一背。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陆游《在狱咏蝉》(骆宾王)《梅花》(王安石)《青松》(陈毅)六、板书托物:言志:石灰吟→留清白竹石→还坚劲边读边想象知人论诗附学习单:1.标出加点字的读音。

郑燮.()千磨.万击()2.通过自学,我知道:(1)《竹石》中,押韵的字有:______________ 。

(2)诗中的竹子生长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概括写出了竹子经历了的磨难。

3.通过想象,我体会到竹子在生长过程中会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磨难。

4.通过多次诵读,我体会到诗人赞美竹子坚韧挺拔、不随风倒的精神,诗人借岩竹表达自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追求。

5.想像写话(1)于谦对郑燮说:板桥啊,,你看我。

(2)郑燮对于谦说:于兄啊,我辞官至此,但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