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课) PPT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优质课) PPT
图⑤ 穿毛料大衣的皮尔·卡丹走在北京街头
(3)判断图④、图⑤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4)说明图④、图⑤服装发生变化的政治和思想根源分别是
什么?
答: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 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思想 上: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打破了个人崇拜, 审美多元化。
“变”的表现 随着中国近代政治、思想的变化而不
断变化。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浓厚。
“变” 地域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不平衡。
的特点(沿海→内地;城市→农村)
有利于消除封建因素和促进 中国社会向前发展。
实质上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
“变”的影响 果是中西方文化逐渐融合,且保 留了中华民族的文化特色。(近 代化特征明显)(趋势)
探:生活习俗变 迁之因
“生活习俗的变迁往往是是时代 的产物,是一定时期的政治、 经济、思想的反映,甚至是外 部因素冲击的结果。”
请结合所学知识,讨论生活习俗 变迁之因。
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和习俗变化的重大事件有 哪些呢?
鸦片战争 西方侵略、西方文明和生活方式传入 洋务运动: 兴办洋务、近代工业、教育等
别墅 完全欧化
中西合璧
婚姻 丧礼 其他
传统
辛亥革命后 新中国后
包办婚姻
婚姻自主
恋爱自由
土葬
①男子留长辫 ②女子缠足 ③跪拜作揖 ④“大人”、 “老 爷” ⑤女子不得受教育 且局限于家庭
丧礼简化,殡 火葬 仪馆,公墓 →剪辫易服
→迫令放足 →点头鞠躬、握手
→“先生”、“同志”
→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的同时, 走出家庭、步入社会
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
B、革命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
革开放的影响)
(2)变迁的主要特征: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 的趋进。
(3)影响: ①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 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时空定位 多元视角下的社会生活
1840 鸦片 战争
1860
洋务 运动
1911
辛亥 革命
西服、 西餐、 西式住房
交通、通信 近代化
婚丧 礼俗
多样性 独特性 工业化
1949 新中国 成立
电视业 (1958)
政治、经济、 文化问题之外
的所有问题
1978 改革 开放 互联网 (1993)
对外开放
文明史观 现代化 史观
维新变法: 辛亥革命:
向西方学习,发展工商业,为实现 强国目标,要求改良社会风俗
推翻帝制,建立民国,民主共和 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 民主科学思想传播,思想解放
新中国成立: 人民当家作主,生活改善,极左 思想影响
改革开放: 经济发展迅速,与世界日益接轨
探究
近现代,影响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因 素,变迁的特点及影响
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
A、欧风美雨的在潜西移默方化工。(西业方文政治明、的经济冲、击文化下势力传入中国)
南京临时政府中成西立后文,颁化布的了一碰系列撞革和除“交旧汇染污的俗”结的果政令,推进社会
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
“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
试题解析 立意: 主题——辛亥革命后思想观念的变化。 价值取向——从社会生活的角度看社会的变革,对新的历史观的反 映,对史学成果的关注。 取材:内容——辛亥革命对社会习俗的影响。 呈现方式——新闻报道。
原因
外部:鸦片战争以后,西方文明的传入。 内部:政府政策推动 民主平等思想的不断传播 重大社会变革的影响。 经济(生产力)的发展
探讨:1.影响中国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
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
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
社会 史观
全球 史观
基础题
阅读下列材料:
图① 长袍马褂
图② 西装图 图 ③ 列宁装
请回答:
(1)判断图①、图②、图③各反映的历史时代。
(2)图③的着装一时成为中国时尚,可能是受到当时中国对外关
系的哪两件重大历史事件或政策的影响?
答:(2)《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签订;“一边倒”的
外交政策。
图④ 红卫兵服装
②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
理论提示
社会史观:主要是从人民生 活的社会现实的角度观察 历史,要“眼光向下”, 关注小人物,关注与平民 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 “小事”。
宏观思考
爱 就 一 个 字 “
变
”
社会变迁不能脱离国情而存在, 继承与发展是必然趋势。
“变”的原因 受西方影响明显(趋势),经历了由 被动接受到主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
真题速递
1.(2011·天津文综·6)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
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
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
A.1998--1900年
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
D.1928--1937年
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变
课程标准:
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 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物质生活和社 会习俗的变迁
感 探 悟
感:生活习俗变迁之史 探:生活习俗变迁之因 悟:生活习俗变迁之味
宏观思考
“变”的表
“现
变
”
“变”的原因
“变”的特点
“变”的影响
阶段
表现
服饰特征
鸦片战争 男装:长袍马褂、西装、中式与西式、
后——新中 中山装
传统与பைடு நூலகம்代并
国成立
女装:旗袍
存
新中国成立 列宁装、连衣裙; 后——十一 绿军装、“干部服” 届三中全会
十一届三中 异彩纷呈、个性多样 全会至今
政治色彩强烈 与革命相关的 服饰成为主流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四大菜系 (鲁、粤、 川、淮扬)
西餐、西点 (麦当劳、 肯德基等)
传统民居
四合院 中国传统住宅
宏观思考
生产力标准始终是判断变迁进步性
“变”的原因的重要依据。
爱
“变”的表现 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
就 一
展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变”的特点 的展开。
个
经济上 :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
字 “
变
”
“变”的影响 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
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 化束缚,割除弊端,既保留中国 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