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成长型公司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股票未来收益研究[开题报告]

成长型公司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股票未来收益研究[开题报告]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题目成长型公司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股票未来收益研究一、论文选题的背景和意义(一)背景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外学者在金融学实证研究中发现了许多与有效市场假说背离,主流数理金融理论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账面市值比效应就是其中之一。

账面市值比效应是指股票投资收益与公司账面市值比正相关,即投资于高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能够获取较高收益,而投资于低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通常收益较低。

低账面市值比公司多为成长型公司,投资者将其股票称为成长型股票;高账面市值比公司的股票通常被称为价值型股票。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当市场处于低谷时,股价往往不会反映出股票的真实价值,但是,一旦当市场再次复苏,成长型公司的股票则总会率先作出反映,相较其他类型的股票会有更出众的涨幅。

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通常依据未完全反映在股价中的信息分辨事后赢家和输家,很难确定这种分析对成长型股票是否有效,因为成长型公司往往因宣传或近期较好的市场表现而受到偏离基本面的价值高估。

哪些成长型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采取何种方法能够对成长型股票的收益率进行判断以便作出正确的投资决策?这些都需要在不断的研究中不断探索。

(二)意义1、理论意义论文的框架是在选择一些中小板成长型上市公司样本,样本数据来源真实可靠。

本文将低账面市值比公司作为研究样本,通过传统基础财务指标(主要与公司盈利能力和现金流量有关)、基于外推效应指标(可以把因市场价值高而导致账面市值比低的公司区别出来)、基于未来成长性确定的指标(可以把因实行稳健会计导致账面市值比低的公司区分出来)三大项指标的分析研究,因此本文的研究对于财务报表分析理论的运用有着可靠的理论依据。

本文属于根据学到的财务管理理论知识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和成长型公司的特点,运用SPASS数据统计软件撰写的实证研究性论文。

由于成长型公司基础财务指标的选择隐含了一个假设,即账面市值比效应是由定价偏误造成的,而不是产生于风险无法观测。

因此,在运用“系统原理”和“假设检验基本原理”的理论基础方面有着其重要的意义。

2、现实意义本文在传统财务报表分析基础上,拓展了思路,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实际情况,试图使用三组指标构建成长型公司基础财务指标体系,从而构造可用于判别成长型公司财务状况的综合财务指标G指数,对成长型公司的股票未来收益进行实证研究。

对指导投资者使用指数分析方法发现成长型公司的投资价值,做出恰当投资决策提供现实意义。

本文运用指数理念分析,拓展了传统财务报表分析的思路,由于该理念具有普遍适用性,可广泛用于各类公司财务状况综合分析评价,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财务报表分析的价值。

(三)文献综述1、关于账面市值比效应的研究(1)国外同类研究Fama and French (1992) 分析了股票收益与市场β值、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之间的关系,Fama and French(1992)[1]分析了股票收益与市场β值、公司规模和账面市值比之间的关系。

按照市值和账面市值比进行分组并计算每组每个月的股票收益的时间序列,并计算出SMB,HML两个表示规模和账面市值比的指标,从1963年7月到1990年12月进行股票平均收益与β,SMB,HML三个变量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发现仅仅用市场的β值并不能解释股票半均收益的变化,而这段时间内公司的账面市值比和规模因子能够更好的解释股票平均收益的变化。

Chan,Hamao and Lakonishok(1991)[2]研究了日本股票市场,发现同样存在账面市值比效应,账面市值比和现金流指标与日本股票平均收益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Rosenberg,Reid Kand Lanstein (1985)[3]发现美国股票市场股票的历史平均收益率与发行该股票的公司的账面市值比正相关,高账面市值比的股票表现好于市场表现。

(2)国内同类研究范龙振,余世典(2002)在上海股票市场股票收益率因素研究中,根据上交所所有A股股票的月收益率,价格,市值和公司财务资料,分析了总市值、账面市值比等财务指标对股票回报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上海股票市场具有显著的市值效应、账面市值比效应和市盈率效应。

邓子荣,马永开(2005)[5]采用深圳股票交易所的股市数据(1996年1月至2003年12月)对Fama三因素模型在中国证券市场上进行了检验。

得出结论:Fama 三因素模型在我国证券市场上是成立的。

价值型股票业绩回报高于成长型股票,存在小公司效应。

朱宝宪和何治国,蔡海洪和吴世农,邵晓阳、苏敬勤和于圣睿等都对B/M 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以上研究都认为我国证券市场存在B/M效应,且B/M值对股票收益有显著的预测作用。

我国学者陈莹(2008)运用有限套利理论证明账面市值比效应产生于定价偏误。

2、账面市值比效应形成的原因实证研究发现,账面市值比效应在国外很多证券市场普遍存在。

对于账面市值比效应形成原因的解释,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是站在有效市场视角,认为账面市值比效应是一种风险补偿。

Fama和French认为B/M值较高的公司一般都是经营状况不理想,比较容易产生财务危机,所以对其投资所产生的超额收益是风险溢价的表现。

另外一个是站在行为金融学视角,认为账面市值比效应产生于定价偏误(Lakonishok,Shleifer和Vishny,1994;Ali等,2003)。

他们指出投资者低估了高B/M值的股票,高估了低B/M值的股票,B/M效应是定价偏误造成的。

3、成长型公司特征指标相关研究(1)国外同类研究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的葛瑞纳教授在《组织成长的演变和变革》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概念。

1989年,美国学者伊查克·爱迪思在其著作《企业生命周期》中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模型,描述了生命周期各阶段的企业行为特征,将企业生命周期分为孕育、成长和老化三个阶段,并依次将各个阶段细分为孕育期、婴儿期、学步期、青春期、盛年期、稳定期、贵族期、官僚化早期、官僚期和死亡期。

国外学者对成长型这一概念没有专门的界定,大多将成长型企业表述为“the growing business”即成长中的企业。

一些论文专门研究高科技和研发密集型等特殊成长型公司。

Lev和Sou舀annis(1996)发现研发密集型公司在未来期间能够获得超额收益,Chan,Lakonishok和Sou舀annis(2001)随后确证了这一点,指出研发支出具有信息含量,是影响定价的重要因素之一。

Barth,Eniott和Finn(1999)的研究发现,前期收益稳定的公司更有可能在未来取得较好的市场表现。

Dechow和Sloan(1997)指出,市场对分析师所作长期增长偏误预测的依赖,是低账面市值比公司收益差的重要原因。

我国学者薛云奎等(2001)发现无形资产投资与股票价格显著相关,胡延杰等(2008)指出盈余和主营业务收入持续增长都向市场传递了盈余质量水平提高的会计信号。

(2)国内同类研究国内学者所研究的成长型企业大多定义为:已经度过创业期但还未进入成熟期,并且在特定细分市场已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

结合中国情,成长型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

李业在爱迪思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企业生命周期的模型,选择销售额作为企业生命周期模型的纵坐标,并把企业生命周期依次分为初生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

秦志敏、王璞等认为,根据公司成长理论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将公司划分为成长型公司和非成长型公司两大类。

所谓成长型公司,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一般考察时限为3—5年)内,具有持续挖掘未利用资源能力、不同程度地呈现整体扩张态势、未来发展预期良好的公司。

所谓非成长型公司,是指那些在一定时期内未能有效利用资源、公司整体发展弱化或呈现整体萎缩态势、未来发展预期不明或总体看淡的公司。

4、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与股票收益预测的相关文献研究(1)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针对不同的信息使用者而言,财务报表分析的目的是不同的。

东北大学的张晓鸥认为财务报表分析大体可以分为外部用途和内部用途,具体对比如下:表1 财务报表分析目的对比表(2)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财务报表分析确实给信息需求者提供了的决策参考信息,但是目前的财务报表分析在某些方面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付小丽[7]认为现阶段财务报表分析的局限性主要由财务报表本身的局限性,财务报表分析人的局限性和财务包庇爱分析方法的局限性三方面组成。

国内其他学者大都研究认为,财务报表的局限性主要有以上三方面。

(3)基础财务分析与股票收益预测的相关性财务报表是衡量企业财务状况与经营结果的主要依据,很多论文聚焦财务报表分析对预测未来收益的有用性。

Piotroski(2000)运用财务报表分析工具建立高账面市值比公司投资战略,证明投资于基础财务指标较好公司能够获得更高超额收益。

Beneish,Lee和Tarpley(2001)使用两阶段财务报表分析方法,首先利用基于市场的信号分辨出业绩表现极端的公司,然后利用基础财务指标区分出赢家和输家,分析结果表明了在一定背景下运用基础财务分析的重要性。

Mohanram(2004)使用基于基本面分析的指数分析法,考察不同指数公司组合的未来股票收益率状况,帮助投资者建立成长型公司投资策略。

在我国,考察基础财务分析与未来股票收益关系的实证研究尚未出现。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拟解决的主要问题:(一)研究的基本内容:1、论述本文的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并对文章的主要结构进行阐述。

2、对国内外关于成长型公司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股票未来收益的相关文献进行回顾,并对这些研究进行评述。

3、构造基础财务体系和综合财务指标G指数,运用统计软件,通过对单个G指数指标的描述性统计和对股票收益率的描述性统计,得出实证结果。

4、对实证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指明研究过程的不足之处和对今后研究的展望。

(二)拟解决的主要问题:1、通过本文的研究,论证在中小板样本中成长型股票是否具有投资价值。

2、通过本文的样本数据分析,检验哪些成长型股票具有较高的投资价值。

3、通过本文的实证分析,验证账面市值效应产生的原因到底是定价偏误还是风险补偿。

三、研究的方法与技术路线:(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

首先对于国内外相关理论文献进行广泛阅读,了解掌握国内外相关理论动态打好理论基础。

撰写本论文前,首先对成长型公司基于财务报表分析的股票未来收益相关方面文献分类研读,通过对成长型公司特征指标、基础财务报表分析与股票收益预测的相关性、账面市值比效应三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同时将这些文献所阐述的观点与国内外的实际情况结合起来,找出其中的共性,得出现有文献研究存在的不足,如:传统的财务报表分析通常依据未完全反映在股价中的信息分辨事后赢家和输家,很难确定这种分析对成长型股票是否有效,且对于账面市值比效应的研究往往只关注价值型股票,忽略了收益率水平较低的成长型股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