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论文标题浅谈洋务运动失败的原因
姓名孟祥东
所在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专业班级 2012级生物技术基地班
学号 0121121202
日期 2013年 5 月 28 日
得分
【摘要】
满清末年,王朝内外交困,统治岌岌可危。

为保住爱新觉罗的江山社稷不丢,慈禧太后在改革派大臣李鸿章、张之洞、曾国藩、左宗棠等人的推动下实行改革。

主张引进、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和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创设近代企业,兴办洋务,即我们所熟知的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在这一被迫的背景下,它的产生也就注定了今后失败的结局。

处于被动中的中国,被历史无情的推向了一个自己必然要经历的考验。

【关键字】
西学改革背景制度失败原因
【正文】
一:洋务运动,又称自强运动,开始于1861年初。

当时留守北京议和的钦差大臣恭亲王奕欣,领衔上奏《统筹全局折》,经过王公大臣会商同意和咸丰批准,正式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从此,洋务运动便正式开场。

清朝政府内的洋务派在全国各地掀起的“师夷之长技以自强”的改良运动。

经过两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的统治阶级对如何解决一系列的内忧外患分裂称为“洋务派”与“守旧派”,洋务派主张利用取官办、官督商办、官商合办等方式发展新型工业,增强国力,以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

在洋务派刚刚产生之时,由顽固守旧派占主导地位的清廷对之所抱的是敌视的态度,许多洋务派的创始人例如林则徐等都遭到了悲惨的下场。

由于政府对办洋务不赞成、甚至反对,所以当时的洋务派可以说是在偷偷摸摸地办洋务,也就弹不上什么洋务运动。

但到了19世纪中叶,随着太平天国、捻军、一次、二次鸦片战争的打击,使得清政府第一次感到了生存危机,面对这种局面,以总理衙门大臣奕欣、两江总督曾国藩、闽浙总督左宗棠、直隶总督李鸿章等为代表的新洋务派提出为抵御外侮维护清廷的统治地位,应当抛弃陈腐的“祖宗之法”,转而引进西洋先进技术,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于这批新洋务派的代表人物都是握有大权的军政重臣,且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也已看到了要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借助西方的火枪大炮,因而默许了洋务派的提议,于是一场影响了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在举国上下“办洋务”的热潮中开始了。

改革之初,慈禧太后首先定下了“四个不能变”:即三纲五常不能变;祖宗之法不能变;大清朝的统治不能变;自己的最高皇权不能变。

这“四个不能变”把改革牢牢限定在经济领域,不能在政治领域越雷池一步,损害当权者任何既得利益。

于是中国只能搞引进西方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也就有了与之相适应的理论体系——“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由此也就明确了,此次洋务运动是清朝封建统治阶级中的洋务派为了维护清朝的封建统治而实行的一场自救改革运动,这也就明确了,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是是它只是地主阶级的一次改良运动,它的领导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的皇室和官僚,它只提倡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前期口号“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后期口号“师夷长技以自强”(求富)。

它单纯的想靠学习西方的技术,而不学习西方的制度。

它的开展并不可能触动根本上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因为它的领导者的目的是巩固清朝的统治!所以注定会失败!
二:洋务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

1. 洋务运动具有封建性,它的目的之一是抵御外侮,但洋务派在主持外交活动中,坚持“外须和戎”,对外妥协投降,他们所创办的近代企业有抵御外侮和
“稍分洋人之利”作用,但却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位。

洋务派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希望利用先进的技术维护封建统治,改革不触动封建制度。

因为改革只吸收西方先进技术,但没有学习借鉴西方的先进技术,必定会走上失败
2. 洋务运动对外国具有依赖性,洋务运动进行之时,清政府已与西方国家签订了一批不平等条约,西方列强正是借此不平等条约对中国的政治、经济等方面加紧对中国的侵略和控制,而洋务派官员却一再主张对外“和戎”,其所兴办的企业一切依赖外国,他们歧途依赖国外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无异于虎谋皮。

3.洋务企业的管理具有腐朽性。

以倭仁为首的顽固派从洋务运动的一开始就坚决百般阻挠,加上慈僖并不是真心同意改革,只是迫与国内外的局势。

再加上当中的一些官员中饱私囊!另外,整个洋务运动没有一个健全有力的领导核心,严重的揭示了我们制度的腐朽性。

因此不改变这种状态,洋务运动不可能成功。


3. 洋务运动只是由上层阶级领导的一次改良运动,没有发动广大人民,因为天下人民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不发动人民,不深入到人民大众,而只是单靠一少部分人,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这种没有发动群众的运动必然不会成功。

4.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仇视当时代表国际上先进舰队的北洋舰队的日本,对清政府的水师狂轰滥炸,致使洋务运动最突出的成绩就水师全军覆没,这就成为了洋务运动的直接原因。

5. 中国统治者一直自视为世界的中心,对外部世界缺乏了解,采取了“闭关锁国”的错误政策,导致中国的发展远远落后于世界。

6. 洋务派主观上并不希望中国出现资本主义,甚至在其创办民用工业之时,一再表示不允许私人创办同类企业,对资本主义的产生起到一定的阻碍作用。

7. 洋务派本身的阶级局限性,决定了他们既是近代工业的创办者和经营者,同时也是其摧残者和破坏者,其封建衙门和官僚式的体制,必定会遏制洋务企业的发展。

洋务派企图靠单纯引进西方先进技术和设备,而不彻底改变封建制度就让国家富强起来,这是导致洋务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
8. 客观原因主要是西方列强并不希望中国富强,他们不会让中国掌握真正的先进技术。

洋务派聘请的一些洋匠利用中国官员不懂技术,进行敲诈和谋取暴利,使企业难以发展。

清政府内部的顽固派,仇视一切洋务,百般阻挠和破坏,使洋务运动步履维艰。

三:现在看来,我们有必要在更广泛的时空观上,从现代化的角度,对洋务运动所起的历史作用进行重新阐释。

以这种态度对“洋务运动”进行研究会得出一些新颖的结论。

至少以我们眼中的历史观来判断,那时的思维却有些天真的成分。

当然我们也不能排除高层内部确有的无奈,但是至少可以说,那种改革离真正的目标还相差很远。

所谓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只可能是一厢情愿罢了,西方资本主义者可不会有如此简单的头脑。

甲午一败,看起来是我们内部指挥有问题,因为从纯技术角度上说,北洋水师比不比对手差。

但是除了指责那些旧派作风的官员外,的确还应该考虑一下深层次的问题。

的确,基础太薄弱,不具备深层次开展的条件,一切表面上的努力依然只能是为表面上的饰金而已。

比如,具体从科技方面来说,那时的我们只能是学习西方,而很少有自己开创性的东西。

也难怪,封建落后的制度早已让中国的科技传统失去了紧跟世界的步伐。

这就是一个多世纪以前中国的命运,本应如此的,这是无法避免的。

自从数百甚至上千年前历史
埋下的分水岭开始,这一切就是迟早要发生的。

人类的性格总归就是那样,没有选择。

从宏观来看,洋务运动是被压迫者的一点被动的尝试、一声呐喊。

可这声呐喊已经太迟了,这种性质总归是要退缩为人类的一种自然反应而已。

此外政治上的专制导致经济上的垄断。

在洋务运动中,大清国通过行政保护,垄断市场,压制民办企业。

官营企业内部实行专制管理办法,人浮于事,效率低下。

政府创办,财政补贴,腐败丛生,浪费严重。

官办官营,是大清国洋务运动失败的关键。

洋务运动的失败证明,只搞经济改革不搞政治改革,试图在不触动专制制度的前提下,改变当时的社会,是不可能真正实现国强民富。

为中国找到摆脱贫弱的出路,也不可能避免最终失败的命运。

参考文献:
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洋务运动与中国近代企业》
上海人民出版社《洋务运动》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纲要》。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