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范文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范文

第五章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与经济危机
一、课程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认识马克思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的基本内容,重点把握马克思所揭示的社会化生产和商品经济形式下社会经济运行的客观规律,把握社会总资运动的特点、规律;认识经济危机的实质、根源。

二、教学基本内容
第一节社会总资本的再生产
(一)研究对象和方法
(二)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的出发点和核心问题
(三)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第二节社会总资本简单现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社会总资本的简单再生产
(二)从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关系看实现条件
(三)简单再生产条件下各部类内部的比例关系
第三节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再生产
(一)外延扩大再生与内含扩大再生产
(二)积累和扩大再生产
(三)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四)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第四节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二)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危机和再生产周期的特点
(四)经济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问题
1.社会总资本运动的特点
社会资本运动的总过程,既包括预付资本价值的实现过程,又包含全部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既包含生产消费,又包含个人消费;即包含所有单个资本的流通,又包含一般的简单商品流通。

2.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理论所依据的两个理论前提
21
第一个理论前提——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生产和第Ⅱ部类消费资料生产。

第二个理论前提——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都划分为三个部分:不变资本c、可变资本v、剩余价值m。

3.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4.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及其实现条件
一个前提条件公式,三个交换公式及含义
5.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及周期性
相对的生产过程,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生产过剩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并不是一直陷于危机之中,经济危机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它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这种周期性危机的爆发,也是由资本主义内在矛盾运动所决定。

(二)教学难点
1.研究社会总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
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对社会资本再生产运动,必须从价值补偿和实物补偿相统一的观点进行考察。

2.社会再生产两大部类及三大交换关系
把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是从物质产品的使用价值看,即从物质产品在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为标志来划分的,是对社会生产所有生产部门最概括、最恰当的分类。

三大交换关系是:(1)Ⅱ(v+m)的交换。

是在第Ⅱ部类内部通过各生产者之间的交换来实现地。

(2)Ⅰ(v+m)和Ⅱc的交换。

它们的交换只能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来实现。

(3)Ⅰc的交换。

是在本部类内部通过交换来实现。

3.两大部类积累的辨证关系
进行扩大再生产,两个部类必须同时具有积累的物质条件;两个部类的积累互为前提、互为条件;两个部类规模是相互制约的。

4.固定资本更新是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更新为摆脱危机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又为下一次危机的到来创造了物质条件。

22
四、习题
论述题
怎样理解生产资料的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指第 I 部类生产比第 II 部类生产增长得快的现象。

其增长最快的是制造生产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其次是制造消费资料的生产资料生产,最慢的是消费资料生产。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的原因: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使剩余价值追加资本中,转化为不变资本比重越发增大,可变资本比重越南来越小。

因而对生产资料需求的增长,比对消费资料需求的增长更快。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并不意味着生产资料生产可以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片面地增长。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答:社会资本运动的核心问题是社会总产品的实现。

从价值形式上看,资本主义社会的总产品。

由不变资本价值( C )、可变资本价值( V )和剩余价值( M )三部分组成;从实物形式上按其最终用途可分为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两大类。

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第 I 部类的可变资本与剩余价值之和,必须等于第 II 部类的不变资本。

即 I ( V+M ) =IIC 。

由此基本实现条件可引申出另两个实现条件: I ( C+V+M ) =IC+IIC , II ( C+V+M ) =I ( V+M )+II ( V+M )。

2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