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陶瓷工艺学考前复习题 2016.06 - 没有答案

陶瓷工艺学考前复习题 2016.06 - 没有答案

一、是非题:1.陶瓷工艺学是一门研究陶瓷生产的应用科学,内容包括由陶瓷原料、坯料、釉料、成型到烧成及装饰陶瓷制品的整个工艺过程及其有关的基本理论。

(√)2.采用二次烧成的素坯强度高,便于搬运和存放,利于检选,提高了成品率。

(√)3.结晶釉是由于结晶组分在釉中的溶解度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于冷却阶段从液相中析出而形成。

(√)4.中国古陶瓷的发展脉络是:陶器→印纹硬陶→原始瓷→瓷器。

(√)5.瓷石不是单一的矿物岩石,而是多种矿物的集合体。

(√)6.可塑泥料的屈服值与含水量无关(×)7.坯釉热膨胀系数不匹配会产生很多诸如开裂、冷裂、破片等缺陷。

(√)8.母岩风化后残留在原生地的粘土称为二次粘土。

(×)9.长石的助熔作用是由于本身的低温熔融而引起的。

(√)10.为了提高生产效率,可对石膏模具进行加热干燥。

(×)11.长石是陶瓷生产中最常用的熔剂性原料。

(√)12.注浆前的扣模、擦模操作要注意模型对口面必须清扫干净注意保护好模型的棱角,防止磨损。

(√)13.翻模时,在实物上涂上肥皂水是为了能够易于脱模。

(√)14.在使用粉料进行压制成型时,造粒工序是为了使颗粒在模具中填充更加均匀。

(√)15.一次烧成能有效避免釉面出现针孔、釉泡等现象的产生。

(×)16.目前陶瓷可大致分为传统陶瓷、结构陶瓷和功能陶瓷三类我们艺术生主要创作的是传统陶瓷。

(√)17.釉是指附着在陶瓷坯体表面的一种玻璃或玻璃与晶体的连续粘着层。

(√)18.干燥的目的是排除坯体内残余的结构水。

(×)19.粘土原料之一的膨润土主要成分是蒙脱石,且蒙脱石具有吸水特性。

因吸水后体积膨胀,有时大到20~30倍,故名膨润土。

(√)20.可塑泥料的屈服值与其含水量有关。

(√)21.传统陶瓷是指凡以粘土为主要原料与其他天然矿物原料经过配料混料成型烧成等过程获得的制(√)22.生坯上釉的烧成称为二次烧成。

(×)23.烧成制度就是烧成的温度升降速度。

(×)24.翻模时,在实物上涂上肥皂水是为了能够加速石膏浆的固化。

(×)25.在使用粉料进行压制成型时,造粒工序是为了使颗粒能够充分利用模具的空间。

(×)26.翻模时,在实物上涂上肥皂当釉的热膨胀系数大于坯的热膨胀系数时,釉面会产生开裂现象。

(√)27.陶器的吸水率一般小于3%。

(×)28.以石英为主要熔剂的釉称为长石釉。

(×)29.长石质瓷是以长石作助熔剂的“长石—石英—高岭土”三组分系统瓷。

(√)30.青釉是以含铁化合物为着色剂,还原焰烧成的一种高温颜色釉。

(√)31.干燥收缩大,则易引起坯体变形与开裂。

(√)32.原始瓷表面已经有一层类似釉的粘着层,故仍属于陶器的范畴。

(×)33.结晶釉是由于结晶组分在釉中的溶解度已经处于饱和状态,于冷却阶段从液相中析出而形成。

(√)二、填空题:34.陶瓷坯体中的水分主要有自由水、吸附水和结合水。

35.按照陶瓷坯体结构不同和坯体致密度的不同,把所有的陶瓷制品分为两大类:陶器和瓷器。

根据坯料的性能和含水量不同,成形方法可以分为三大类:可塑法成型、注浆法成型、压制成型。

36.粘土质坯料在烧成过程中一般可分为坯体水分蒸发期、氧化分解与晶型转变期、玻化成瓷期、高温保温期和冷却期。

37.粘土是由各种富含长石的硅酸盐矿物岩石经风化、水解等作用而形成。

那么母岩经风化等作用就地残留下来的粘土是一次粘土,迁移到低洼地方而沉积形成的粘土是二次粘土。

38.长石质瓷是以长石为助熔剂的瓷,以高岭土,石英,长石为主要原料。

39.干燥的目的:排除坯体的自由水,赋予坯体一定的干燥强度,使坯体易于运输,粘接以及施釉等加工工序;40.陶瓷原料按原料工艺特性为分为:具有可塑性的黏土原料、具有非可塑性的石英原料、溶剂原料。

41.必须使釉处于压应力状态才能提高它的机械强度,可以使釉的膨胀系数略小于坯体来实现。

42.那么母岩经风化等作用就地残留下来的粘土被称为一次粘土,迁移到低洼地方而沉积形成的粘土是一次粘土。

二者相比较而言,一次粘土的颗粒粗,其可塑性差。

43.调节坯料性能的添加剂主要有解凝剂、结合剂、润滑剂这三类。

44.坯料与釉料组成的表示方法有四种:实验式表示法、化学组成表示法、示性矿物组成表示法、配料量表示法。

45.长石主要有四种基本类型:钠长石、钾长石、钙长石、钡长石。

46.烧成制度包括:温度制度、气氛制度和压力制度。

47.注浆成型的基本注浆方法有单面注浆和双面注浆。

48.决定瓷坯干燥速度快慢的因素有温度、湿度和空气流动。

49.宋代五大名窑是官,哥,汝,定,钧窑。

50.结晶釉的析晶过程可以分成晶核生长阶段和晶核长大阶段。

三、选择题:51.陶瓷坯体可按熔剂原料的不同进行分类,景德镇地区的制瓷原料一般含有瓷石,那么其制瓷坯料属于以下哪种类型?BA、长石质瓷坯料B、绢云母质瓷坯料C、骨灰瓷坯料52.钾长石的化学式是,属于原料。

AA、K2O∙Al2O3∙6SiO2熔剂性原料B、3Al2O3∙2SiO2可塑性原料 C、SiO2 非可塑性原料53.调节坯料性能的添加剂主要有解凝剂、结合剂、润滑剂这三类。

水玻璃(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哪类添加剂?AA、解凝剂B、结合剂C、润滑剂54.裂纹釉釉面开裂是在烧成过程中产生的。

CA、升温阶段B、保温阶段C、冷却阶段55.景德镇著名的釉里红的发色组成是CA、FeOB、TiO2C、CuO56.高温塑性变形产生的根本原因是?CA 、坯体的化学组成B 、坯体中颗粒排布的均匀性C 、搅拌(混合)均匀 57.为了向某生料釉中引入Na 2O 组分可选用B A 、碳酸钠 B 、钠长石 C 、硼砂 58.为了向某生料釉中加入更多的Al 2O 3组分,应选用B A 、莫来石 B 、高岭土C 、刚玉粉 59.坯体的收缩包括干燥收缩和烧成收缩,干燥收缩大概占总收缩的?A 60.A 、1/3 B 、2/3 C 、1/2 61.调节坯料性能的添加剂主要有解凝剂、结合剂、润滑剂这三类。

水玻璃(硅酸钠的水溶液)属于哪类添加剂? A A 、解凝剂 B 、结合剂 C 、润滑剂 62.釉里红属于以下哪种陶瓷装饰方法 C A 、釉上彩 B 、釉中彩 C 、釉下彩 63.石英的化学式是,属于原料。

C A 、Al 2O 3、熔剂性原料 B 、SiO 2、可塑性原料 C 、SiO 2、瘠性原料64. 景德镇著名的青白釉中的发色组成是AA 、FeOB 、Al 2O 3C 、CuO四、名词解释: 65.可塑性:黏土与适量的水混练后形成泥团,这种泥团在一定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但不开裂,当外力去掉以后,仍能保持其形状不变,这种性质称为可塑性。

66.釉的成熟温度:在此温度下,釉料充分熔化,并均匀分布在坯体表面,冷却后呈现一定的光泽的玻璃层。

67.釉上彩:是在釉的陶瓷釉面上通过不同的方法进行装饰,然后在不高的温度下(600-900)进行彩烤,使表面具有彩色的画面的一种装饰手法。

68.釉下彩:是指在素烧坯或未素烧坯上进行的装饰,然后施一层透明釉,高温(1200-1400)烧成,色彩充分渗透到坯釉中,色泽光润,清淡雅致,彩在釉下不易变色和磨损。

69.坯釉适应性:是指熔融性良好的釉熔体,冷却后与坯体结合成完美的整体,釉面不会龟裂和剥落的特性。

70.化妆土:敷施在陶瓷坯体表面的有色土料,烧成后不玻化,一般起遮盖或者装饰作用。

71.陈腐:经过细磨后的坯料(包括可塑坯料、注浆坯料、干压坯料),陈放一段时间后可使水分均匀,提高性能,工艺上称为陈腐。

72.匣钵: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阻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

五、问答题: 73.坯体的可塑性对于制作陶瓷的整个工艺流程至关重要,试列举至少三条提高坯料可塑性的方法。

(6分) 1:将黏土原矿淘洗,除去杂质,或长期风化。

2:将润湿的黏土或坯料长期陈腐。

3:将泥料进行真空处理,并多次练泥。

4:掺用少量强可塑性黏土 5:必要时加入适当的胶体物质。

74.滑石质瓷坯料是镁质瓷的一种,但是在滑石原料投入使用前,须经过1200℃的煅烧,以提高其工艺性能,试简述原因。

因滑石微观为片状结构,易按一定方向进行排列,烧成时各方向的收缩程度因颗粒排布的不同而不同,造成开裂,而煅烧能够破坏滑石的片状结构,防止开裂现象的发生,利于成型和烧成。

75.坯体过烧时会产生起泡现象,试简述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过烧起泡是因为烧成温度过高,超出了坯体的烧结温度,导致坯体表面局部膨胀起泡。

首先,由于温度的升高,起泡周围的玻璃相粘度越来越小,其次,根据理想气态方程PV=nRT ,随着温度的升高,气孔内部压力随之增高,当气孔内压力大于外部玻璃相粘度时,就会产生起泡现象。

76.试列举至少两条生产无光釉的方法。

1:降低烧成温度,使得不到透明光泽2:缓慢冷却,产生许多细晶体而失透。

3:在普通釉中加入AI2O3的含量,同时降低SiO2的含量。

4:将原来具有光泽釉的成品浸泡于稀的氢氟酸内加以腐蚀,使失去光泽。

77.釉泡产生原因。

P462 1:釉料中高温分解物(氧化铁,硫酸盐等)含量高;釉料始熔温度偏低,玻化过早;釉熔体粘度太高或表面张力过大,对釉层内气体逸散起阻滞作用。

2:釉浆过细,过稠;存放过久,有机物腐烂发酵,杂质混入。

3:施釉时坯体过干,过热,不但使釉料未能被坯体均匀吸收,同时还易封闭住气孔,使釉中水蒸气无法排出而形成釉泡;釉浆搅拌不均匀,颗粒沉淀,表面水分多;湿坯施釉;两次施釉时间间隔太久;坯体存放时间过长。

4:素烧温度低;使用含硫量过多的燃料。

5:烧成温度偏低,釉的高温粘度大,或釉层过厚,气泡不易排出而滞留在釉层中。

6:坯体内可溶性盐在干燥过程中随水粉扩散蒸发,聚集在坯体口沿或棱角处,降低了这些部位的软化温度,在烧成中,因受热面积较大,较早玻化,气体不易逸出而形成一连串小釉泡。

78.缩釉原因。

P4641:施釉前未清理干净坯体上的坯粉,灰尘,油渍,落蜡等,使坯与化妆土,釉结合不良;素烧坯表面过于光滑,或表面有下凹或者凸起的地方。

2:坯釉配方不相适应,坯润湿性能差,高温粘度和表面张力过大,釉料中ZnO 未煅烧且用量大;釉浆在坯体上的附着能力差,坯釉的热膨胀系数相差过大;坯釉在干燥和烧成中有较大收缩差,导致釉层开裂甚至剥落,减弱了坯釉结合性。

3:釉料过细,釉浆过稠,施釉过厚,浸釉操作不当,釉浆未均匀布满坯体的全部,或局部积釉引起缩釉,施釉后宫程序操作不当,坯体受到碰撞摩擦振动,造成釉层局部剥落。

4:坯体入窑水分过高,烧成时窑内水蒸气过多,使坯釉分离,釉层剥落而造成却釉,大件坯体瓷化不均匀也会导致剥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