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专题四专题综合检测(二)

2020春历史必修2(人民版)课堂演练:专题四专题综合检测(二)

专题综合检测(二)(时间:6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佃56年,一位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一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的情感应当是()A .对解放战争胜利的美好祝愿B.“大跃进”开始初期的信心C .对未来中国全面开放的期待D .三大改造完成背景下的欣喜解析:抓住题干时间线索。

佃56年中国完成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

解放战争发生于1946—佃49年,“大跃进”开始于佃58年,中国改革开放是从佃78年开始的,A、B、C三项都错误。

答案:D2.下列哪一项不能反映图片所描绘的那个时代()“刻舟称瓜A .《惊动天上太白星》:“一阵锄声卷入云,惊动天上太白星,拨开云头往下看,呵!梯田修上了南天门。

”B.《人民公社是金桥》:“单干好比独木桥,走一步来摇三摇;互助好比石板桥,风吹雨打不坚牢;合作社铁桥虽然好,人多车稠挤不了;人民公社是金桥,通向天堂路一条。

”C .《致富经》:“农业科技威力大,脱贫致富好办法,就凭书上一句话,牛马它把双驹下。

”D .《我来了》:“天上没有玉皇,地上没有龙王,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解析:“刻舟称瓜”反映的是“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A 项中的“梯田修上了南天门”、B项中的“人民公社是金桥”、D项中的“我就是玉皇!我就是龙王!”等信息与图片所反映的时代相同。

C 项中的“农业科技” “脱贫致富”等信息说明这是农村改革后科技兴农的致富经。

故选C项。

答案:C3.佃56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是“我生活在幸福的年代里”。

下列事件不可能发生在这一年的是()A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B.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C .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D .中共八大在北京召开解析: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制定是在佃53年,故选A项。

答案:A4•宣传画是一种以宣传鼓动、制造社会舆论和气氛为目的的艺术形式。

下图为佃55年出版的宣传画,它宣传鼓动的主要内容是()A .农业合作化B. “大跃进”运动C .人民公社化运动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注意题干时间“佃55年”与此相符的是农业合作化,故选A项。

B、C两项是在佃58年。

D项是在佃78年。

答案:A5.20世纪50年代的一份《科学普及资料汇编》中记载:广东新会农民“创造”水稻和高粱杂交办法;陕西西安农民“成功”地将棉花嫁接到椿树上;陕西蒲城县农民试验用公鸡孵小鸡“成功”,使母鸡有更多的时间下蛋。

与这些科学“奇迹”的出现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是()A .农业合作化运动B. 土地改革运动C.“大跃进”运动D .三大改造运动解析:注意题干信息“20世纪50年代” “水稻和高粱杂交” “棉花嫁接到椿树” “公鸡孵小鸡”可知当时出现严重的浮夸风现象,故选 C 项。

答案:C6.有人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的调整归纳为四个步骤:给农民土地一一土地收归公有一一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一一种地给农民补贴。

这种变化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 .调整农村生产关系B.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C .满足农民土地要求D .农业是经济发展的基础解析:“给农民土地一一土地收归公有一一给农民土地经营权一一种地给农民补贴”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

答案:A7.(20世纪70年代中国)当时农民已在相当程度上修改了制度,使得所谓“集体经济”面目全非。

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还有没有必要再维持下去?政府是否还有必要逼迫农民去“瞒”、去“偷”、去“借”,去“扩大自留地”,去变着法儿这样那样……这就是当时摆在人们面前的一个选择。

这里的“集体经济”是指()A .农业合作社B.人民公社制度C .农村乡镇企业D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析:农业合作社引导农民走集体化道路,有利于农业生产,故A项不符合题意;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导致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这种虚假的集体经济局面无法维持下去,故B项正确;发展农村乡镇企业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故C项不符合题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故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B8.1979年邓小平对广东省委主要负责人说,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

其中的“血路”是指()A .率先建立经济特区B.率先实行经济体制改革C .率先打破计划经济体制D .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题干信息佃79年、邓小平、广东表明中央政府决定在广东率先建立经济特区,故选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D项是佃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均排除。

答案:A9.当今,被海内外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的地方是()A .海南岛B.深圳C .大连D .上海浦东解析:上海浦东开放以后,依靠上海长期积聚的经济和社会文化基础,享有上海独特的地理优势、交通优势、人才优势和产业优势,发展极为迅速,被海内外人士誉为“进入中国经济的大门,打开中国市场的金钥匙,连接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桥梁”,故选D项。

答案:D10.中共十四大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确定什么样的目标模式,是关系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一个重大问题。

”为此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A .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权C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D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析:佃92年中共十四大召开,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D项。

答案:D11.“中国就像一个混血儿,也许这个孩子很快就会在吸取父母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

”材料中“新路” 的本质含义是()A .强有力的宏观调控B.市场主导资源配置C .计划与市场相结合D .积极融入全球化解析:从材料“吸取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长处之后,独立走出一条新路”可以看出这是在结合计划和市场的手段后,逐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选C项。

答案:C12.下面是《变迁:从“一五”到“十一五”》的部分主题词摘要其中“八五”处的主题词应该是()A .改革开放走向兴起B.改革闯关治理整顿C .南方谈话改革潮涌D .指令登场市场控制解析:题目显示了对每个五年计划期间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评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八五”期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改革的进一步发展,故C项符合题意。

答案:C13.下图是1978—2008年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及占GDP比重变化图。

下列选项由图片不能说明的是()A .进出口贸易总额持续增长B.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C .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D.国内生产总值总量持续增长解析:C项中“始终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符合史实,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才初步建立答案:C14. “民国二十六年,北平的一座四合院里,一位妇人正在烹制麻 辣土豆丝和洋葱炒鸡蛋。

在准备好晚餐后,她在穿衣镜前,开始端详 起自己新购置的无袖旗袍来”。

这段描述可以体现“中西合璧”的是()①无袖旗袍②穿衣镜③麻辣土豆丝④四合院A .①②B .①③C .②③D .③④解析:无袖旗袍是中西合璧的产物;土豆是新航路开辟后从美洲 传到中国的,麻辣口味的土豆丝体现了中西合璧。

穿衣镜是西式家具; 四合院是中国北方典型民居,都体现不了中西合璧。

答案:B15. 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④饮食方式B .②③ D .①④解析:本题中的关键时间是民国时期,最能反映社会生活变革的 应是人物发型与照明手段。

答案:B16. 学习历史可以用想象的方法来“重建”历史场景。

假如你生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A .①②C .③④活在佃13年的中国,可能会看到以下哪一情形()A .第一部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放映B.街上路人互行脱帽鞠躬礼C .《申报》刊登北伐的消息D .李大钊发表《庶民的胜利》解析:A项中《歌女红牡丹》摄制于1931年;B项的出现是在辛亥革命后;C项中北伐始于佃26年;D项是在1918年;故选B项。

答案:B17.下面漫画《发辫之将来》从本质上表明,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来为爭九那沾世A .盲目崇尚西洋风尚B.刻意保存传统精华C .旧有观念根深蒂固D .主动破除国人陋俗解析: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准确理解漫画的含义。

漫画显示,图中人物剪掉一段辫子是“崇尚西法”,留下一段辫子是“保存国粹”。

从当时的世界潮流看,保留辫子属于守旧,落后于世界潮流,因此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上一部分人旧有观念根深蒂固,故C项正确,D项错误;从留下一段辫子是“保存国粹”可知A项错误;留辫子是专制的产物且不符合世界潮流,故B项错误。

答案:C18.下面这组图片反映了近代以来中国女子服饰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社会原因有()①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②社会变革的推动③“欧风美雨”的影响④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A .①②B.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③④解析:服饰质地和款式的不同属于服装自身的原因,不是社会原因,故排除带①的选项,故选C项。

答案:C19.近代中国社会风俗受到西方民主思潮影响的典型表现是()A .欧式洋房出现B.吃西餐成为时尚C .出行乘火车、轮船D .剪辫易服、废止缠足解析:注意题干的要求“社会风俗” “西方民主思潮影响”,中国近代的剪辫易服、废止缠足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故选D项;“欧式洋房出现” “吃西餐成为时尚” “出行乘火车、轮船”与西方民主思潮无关。

答案:D20.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 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材料不能反映中国近代()A .学习西方的渐进性B.物质文化的多元性C .社会生活的包容性D .社会生活的多样性解析:材料中鲁迅先生的话“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个世纪缩在一时”体现出中国社会的迅速变迁,而不是渐进性,故选A 项。

答案:A21.《故都杂咏》中写道:“啧啧沿街卖报声,成天奔走送新闻。

秀才不出门前去,一样全球消息灵。

”材料表明近代报纸()A.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B.丰富了大众的娱乐生活C .宣传民主革命政治主张D .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解析:根据“全球消息灵”,可知报纸加速了社会新闻的传播,故选D。

答案:D22.清朝著名诗人黄遵宪曾作诗曰:“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

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

”这是在描写()A .火车B.电车C .电扌报D .电话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交通工具的进步。

“钟声一及时,顷刻不少留”说明该事物有时间限制,无法随意更改时间,由此可排除C、D 两项;再由“虽有万钧柁,动如绕指柔”,可知该事物比较庞大,但行动起来速度很快,很显然指的是火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