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首先,大家先来了解一下银元的起源1.16世纪末到鸦片战争前2.清朝道光、光绪时期3.宣统时期4.辛亥革命后5.国民党政府时期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1627年~1643年天聪/ 崇德昭陵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36年~1795年乾隆裕陵仁(无庙号)爱新觉罗溥仪1909年~1911年宣统华龙陵园全国约有2500万人染上了烟瘾,每年的经济损失达85625万两白银在18世纪,中国对鸦片的需求十分之高,而在1773年,东印度公司在孟加拉取得了鸦片贸易的独占权。
但由于东印度公司的船只被禁止运送鸦片到中国,所以在孟加拉地区生产的鸦片要先在加尔各答出售,再在那里运到中国关天培与英军在穿鼻洋进行海战。
尽管中国政府一直禁止鸦片入口,又在1799年重申禁烟,但公司仍从孟加拉透过贸易商和中介走私鸦片到中国广州等地,平均每年更高达900吨。
鸦片源源不绝的输入中国,使中英贸易形成了庞大的逆差,尽管中国输出茶叶、丝绸和瓷器,仍未能阻止白银大量流出的问题。
在1838年,当时鸦片输入中国的数量高达1400吨,中国不得不对走私者处以死刑,并派出钦差大臣林则徐监督禁烟。
禁烟与日后的销烟引发了1840年鸦片战争,最终使中国租借香港岛予英国。
“双柱”有“双球”和“人头像’两种。
1732年开铸前者,1772年开铸后者。
神话中欧非两洲原本相连,后被大力士海格立斯拉开。
直布罗陀两岸的山峰被称为海格立斯柱,这就是双柱的来历。
柱上有卷轴缠绕,成S形,S加两坚杠表示“元”也就由此而来。
卷轴上有拉丁文PLVS VLTRA,意为“海外还有天地”。
两柱间有两个球,意为要征服全球。
人像银元有查理三世、四世和费迪南七世3个版别。
1821年墨西哥独立,1825年停铸“双柱”,改铸“鹰洋”。
特征编辑含银903‰。
“双柱”并非西班牙本土铸造,1519至1521年西班牙征服墨西哥,其后发现大银矿,1732年就地大量铸造“双柱”。
此外,西班牙殖民地智利、玻利维亚、哥伦比亚、危地马拉、委内瑞拉、秘鲁等,也铸“双柱”。
英国贸易银元:1895年,英国政府利用印度的孟买,加尔各答的造币厂铸造了新的贸易银元,俗称“站人”。
“站人”银元先后在英国伦敦、印度孟买和加尔各答等两国三地制造,集英文、中文、马来文等三国文字于一体,这在世界铸币史上是非常罕见的。
特别是将中国古老的篆字记于外币之上,令人啼笑皆非。
它不仅反映了一段扭曲的历史,而且反映了英国及其英殖民地国家,一个特殊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书法的发展变化。
乾隆宝藏“乾隆宝藏”银币采用印模手工打制而成,直径26毫米,重3.6克,厚度约1毫米,钱身较薄故俗称“薄片”。
正面书“乾隆宝藏”汉字,其字面寓意吉祥,极具帝王气息。
背面为唐古忒文字,意思相同。
两面中央都有一方形框纹,具有典型中国钱文布局和穿孔特征。
方形框纹似穿孔却又未打透,独具匠心的布局设计成为了宝藏币的一大特色。
近廓有双环夹珠圈环绕装饰,按计重单位不同珠圈数量亦不相同,垂直水平铸有年份,顺时针计“五十八年”。
乾隆宝藏五十八年银币主要可分为一钱五分、一钱、五分,同纪年已发现还有少量七分五的形制存世,总共应为四种。
清朝以钱、两为单位,故以6枚一钱五分合纹银一两,以9枚一钱合纹银一两,以12枚七分五合纹银一两,以18枚五分合纹银一两。
藏币以九进制,一则可以留出一钱作铸工费。
再则也是受特殊地域位置、银钱贸易传统习惯的影响。
因为之前往来贸易中,商民之间常用的半托拉尼泊尔贸易银币,约合也是一钱五分。
至乾隆五十九年,清廷仅铸一钱和五分两种宝藏币,使得铸币衡制更趋简化统一,并重归十进位制。
由于宝藏银币象征汉满藏一家,规制明晰,西藏民众都乐于使用,所以迅速成为西藏流通最为广泛的货币之一。
自乾隆五十八年正式铸造,此后乾隆五十九年、六十年、六十一年都按此形制有不同数量铸造,其中以一钱宝藏银币铸造最多使用也最广。
相同年份相同币值中亦可以分出许多明显版别,仅乾隆五十八年一钱银币,就不下十几种版式,非常值得探讨细究。
这里再说说纪年为“六十一年”的乾隆宝藏银币,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皇帝正式禅让退居太上皇,嘉庆皇帝继位,此时国号已是嘉庆元年,那又怎会铸造乾隆六十一年宝藏币?泉界众议颇多,其中较多的一种说法是西藏因地处偏远路途艰难,乾隆禅位令到达滞后,已有少量铸造使用。
笔者个人觉得此说疑点较多,乾隆帝虽退居太上皇,实际则依然掌握实权。
何况老皇帝身体还硬朗,新帝登基大事不该是仓促决定的,各省事务应该提前准备。
况且用旧年号属欺君犯上的大罪,岂可轻易懈怠?从已收集的一些资料和现有实物银币来看,都有一定的流通痕迹,笔者揣测或因西藏地广人稀,物资运输等不便,乾隆六十年底曾提前铸造过少量新币,甚至有部分已提前流通,这些都是个人臆断,还有待藏家学者不断研究考证。
无论如何,乾隆宝藏银币诞生的意义重大。
它将多民族文化进行了一次积极的互融,在保留传统制钱模式基础上进行了一次创新尝试。
更为难得的是,它稳定了西藏的金融贸易秩序,加强了汉、满、藏各民族间的往来,抵制了境外货币的冲击。
清代落后的银两制度带来的缺点:◇形状和重量不合用,名称和种类过于复杂,成色高低不齐,平法大小不一,铸造分散,流通极为不便。
◇限制了工商业发展。
委托使英大臣在英国订购全套造币机器,并在广东钱局首铸机制银元和铜元。
其后,各省纷纷仿效,购制国外机械铸造银、铜元。
包括广东钱局在内,许多造币机均订购自著名的英国伦敦伯明翰造币有限公司。
英国大工业的介入,使银币也沾染上西方色彩。
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
“光绪元宝”当时共十九个省局铸造。
除中央户部,地方省所铸铜元,皆在其正面上缘镌写省名。
计有:1户部;2北洋;12湖北;7江南;15河南;11湖南;14江西;9山东;8广东;5清江;6浙江;13四川;10福建;17安徽;3吉林;4奉天;18广西;19新疆;20黑龙江。
银币光绪元宝1889年发行,成色为91%。
正面铸有铭文,顶部铸楷体“造币总厂”,底部铸“库平七钱二分”标识,中心直读“光绪元宝”四字,币中心还有四字直读体满文。
银币背面外圈顶部“光绪年造”楷体铭文,余部用小号英文标准字体铭“大清帝国银币”字样,内圈铸有正面腾云五爪龙一只,品相稍嫌粗糙,其审美风格独持,钱币正面鲜然可见满汉文化的融合,而钱背却明确标示了西方文化的介入。
钱币虽小,也可管窥社会文化一斑。
曾委托汇丰银行代铸,并定出铸币章程,规定它的轻重大小及配合成色。
分为五等:每元重七钱二分,配96%--97%足银;次则三钱六分,减配96%--96%.7成足银;再次则一钱四分四厘、七分二厘、三分六厘三种,均减配96%--96.4%足银。
这五等即是后来通称的“一元”、“半元”(五角)、“二角”、“一角”及“五分”银币。
起初仅在广东、福建、天津等处流通,后来盛行于上海,这是中国自铸近代银元的开始。
此后,各省群起设厂自铸。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前后,舆论对自铸银元特别支持,康有为等纷纷上书称颂广东、湖北铸币的成效,痛陈洋钱侵蚀之害,认为自铸可以消除银两解库出入之弊,调剂钱之不足,可收利权,裕国利民。
有些政府官员还认为是解决财政困难的救急良策。
大利所在,不待清廷下令推广,很快就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1899年已有十多个省区设厂鼓铸银元。
各省各自为政,管理混乱,银元原来的优点被削弱,形式、重量、成色各省不同,有的差距较大,导致各种银元的市价涨落不定。
各省银元都标上了本省省名,因品质不一,互相抵制,流通不畅。
各省滥铸,数量过剩。
清廷企图把银元铸造权收归中央,独占铸币盈利。
光绪二十五年下令除广东、湖北两局外,其余全部裁撤。
但这个措施立即遭到地方势力反对。
于是清廷又准许增加北洋、南洋和吉林三局。
1905年又设铸造银钱总厂于天津,铸造金银铜三品货币。
只留北洋、南洋、广东、湖北四局作为分厂。
两元之争:“光绪元宝”洋元出现不久,清朝朝野上下发生了银元以“两”还是以“元”为单位的争论,币制未能统一。
多数造币厂铸造七钱二分银元,少数造币厂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制定“银币分量成色章程”法定银元为库平壹两后,铸行了部分“库平壹两” “光绪元宝”。
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人认为,银两是祖宗成法,过去仿铸洋元,乃一时权宜之计,不可作为定制,并攻击“元单位”是“上损国体,下失民信,内便中饱,外长漏卮”。
竭力主张以两为单位。
以度支部尚书载泽和新官僚盛宣怀为首的元单位派则竭力主张:“不用两钱分厘名目,只须以枚计算,期与他国货币相通。
为金本位之准备,不宜执行旧日成规。
而银钱流转,以商家贸易、民间日用为大宗。
国家税收特其一端,若概用一两币制,揆之国计民生程度未能尽合。
且货币通弊,重则私熔,亦须预防。
”并从分量、成色、币制搭配和市面流通四个方面分析“两单位”不及“元单位”。
他们一方面顶住“上谕”,一方面采用迂回战术,继续大造舆论,主张继续铸行龙洋,并于1907年拟订“铸造新银币分量,成色章程”五条,开始在天津厂试铸重七钱二分的银元。
1908年年底,清政府先后两次把银元单位问题征求全国二十四个督抚的意见。
赞成“两”单位的十二人,“元”单位的九人,两、元并用的三人。
度支部主张设立币制调查局来广泛收集各方意见。
不久慈禧、光绪病故,政局变动,“元”单位趁乱出了头。
盛宣怀为载泽出谋:币制尚待调查,而民生日用所需,不可一日无交易之物,可暂时先照早已通用的银元(即龙洋),成色96%--97%分量不变。
他们还拟订统一币制办法,由中央银行统一币制。
在办法中设计的纸币、金币、银币和镍铜币,完全采用西法。
其中银元分五等,一元银币重七钱二分,含纯银六钱四分八厘。
接着发动上海总商会上书清廷,强烈反对铸一两重银币。
在内外夹攻下,摄政王企图行新政收买人心,令度支部再议币制,载泽就全盘否定了两单位。
因此,在宣统年代,只有七钱二分的“宣统元宝”银元,而没有一两的“宣统元宝”银元。
宣统二年(1910)四月,经清政府币制调查局研究,度支部奏《厘定币制酌拟则例》及《筹拟旧币处理办法》等折,清政府认为切实可行,于四月十六日颁布了一道谕令:“中国国币单位,著即定名为‘圆’,暂就银为本位,以一圆为主币,重库平七钱二分;另以五角、二角五分、一角三种银币及五分镍币,二分、一分、五厘、一厘四铜币为辅币。
元角分厘各以十进,永为定价,不得任意低昂。
著度支部一面责成造币厂迅即按照所拟各项重量、成色、花纹铸造新币,积有成数,次第推行,所有赋税课厘必用制币交纳,放款亦然。
并责成大清银行,会同造币厂,将新旧交换机关筹备完密,一面通行各省,将现铸之大小银铜圆一律停铸……将来新币发行,地方所有生银及从前铸造各项银铜圆,准其暂照市价行用,由部饬币厂银行逐渐收换,并酌定期限停止行用……”①。
民国初年:据悉,1910年12月29日,经辛亥革命后,已光复的17省代表在南京推选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