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摘要:Internet在中国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Internet电子邮件连接和TCP/IP全功能连接。
至今,已有七条国际专线接入国际Internet。
本文介绍Internet在中国发展的历史、现状和前景,介绍目前我国活跃在Internet领域的各个主要网络的结构、规模、应用以及它们的发展计划。
一、引言Internet经过二十年的发展,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它已成为世界上覆盖面最广、规模最大、信息资源最丰富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它在当今世界各国推行的NII(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GII(全球信息基础设施)计划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
近年来,我国也拉开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帷幕。
“三金”工程为龙头,一大批信息网络工程正在各部委各层次中加紧进行。
尤其重要的是,近十年来,我国的基础电信事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在公众电话网越来越普及的基础上,相继建成了中国光缆网、中国公用数字数据网(CHINADDN〕和公用分组交换数据网(CHINAPAC〕。
形成了以北京为中心,覆盖全国的数据通信网络,这些公用基础网络的建成,为我国发展信息产业创造了必备的条件。
在我国的众多信息网络中,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和国际Internet的互联互通。
Internet 在我国的发展十分迅速,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
回顾Internet在我国发展的历史,可以粗略地划分为二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87-1993年,我国的一些科研部门已开展了和Internet联网的科研课题和科技合作工作,通过拨号X.25实现了和Internet电子邮件转发系统的联结,并在小范围内为国内的一些重点院校、研究所提供了国际Internet电子邮件的服务。
第二阶段是从1994年开始,实现了和Internet 的TCP/IP联结,从而开通了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数个全国范围的计算机信息网络项目相继启动,Internet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本文将详细介绍这二个发展阶段的相关情况。
二、第一阶段:实现和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的互联据Internet Society公布的最新资料表明,当今的Internet已覆盖了173个国家,其中96个国家是实现了和Internet的TCP/IP联结,可以使用Internet所提供的各种服务。
而另外77个国家,由于条件限制,目前只是实现了和Internet的电子邮件联结。
可见,Internet在很多国家的发展都是经历了这二个阶段。
我国也不例外,在1987-1993年,我国只是开通了通达世界各国的Internet电子邮件联结。
早在1986年,由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即当时的国家机械委计算机应用计术研究所〕和德国卡尔斯鲁厄大学(Karlsruhe University〕合作,启动了名为CANET(Chinese Academic Network〕的国际联网项目,于1987年9月,在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内正式建成我国第一个Internet电子邮件节点,通过拨号X.25线路,连通了Internet的电子邮件系统。
并于1987年9月20日22点55分,通过Internet,向全世界发出了第一封发自北京的电子邮件:“越过长城,通向世界”,这在国际学术计算机网络界和中国留学人员中引起很大的反响,纷纷来电致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CSNET、BITNET主席们也发来贺信。
CANET成为我国第一个Internet国际电子邮件出入口后,在国家科委的支持下,即向我国的科研、学术、教育界提供了Internet电子邮件服务。
并于1990年10月,正式向Internet 网管中心登记注册了我国的最高域名Top Level Domain "CN",从而开通了使用中国自己域名的Internet电子邮件。
继CANET之后,国内其他一些大学和研究所也相继开通了Internet电子邮件联结。
198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所通过其国际合作伙伴(美国斯坦福加速器中心SLAC),实现了国际电子邮件的转发。
1990年,由电子部十五所、电科院、上海复旦大学、上海交大等单位和德国GMD合作,实施了基于X.400的MHS系统--CRN(Chinese Research Network〕项目,通过拨号X.25,联通了Internet电子邮件系统。
同年,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 也和加拿大UBC合作,实现了基于X.400的国际MHS系统。
在此阶段,国内科技教育界的用户可以通过公用电话网或公用分组交换网进入上述这些电子邮件转发系统,进而使用Internet电子邮件。
随着我国科技教育事业的进一步开放,越来越多的用户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是当今科研工作的必要工具和环境,认识到Internet是促进我国科学技术发展、促进我国改革开放事业的有力工具,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仅靠几个规模有限的电子邮件转发系统已不能满足我国科学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要求建设我国科技教育计算机网、并实现和Internet全功能连结的呼声越来越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国的计算机网络进入到第二个发展阶段-------实现和Internet的全功能连结。
三、第二阶段:实现和Internet的TCP/IP连接,提供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1.中国国家计算与网络设施NCFC(The National Computing and Networking Facility of China)NCFC是由世界银行贷款"重点学科发展项目"中的一个高技术信息基础设施项目,由国家计委、国家科委、中国科学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国家教委配套投资和支持。
项目由中国科学院主持,联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共同实施。
NCFC网络分为两层:低层为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三个单位的校园网;高层为连接国内其他科研教育单位院校网及连接国际Internet的NCFC主干网。
工程建设于1990年开始,1992年完成了中科院院网(CASnet,连接了中关村地区三十多个研究所及三里河中科院院部〕、清华大学校园网TUnet和北京大学校园网PUnet。
NCFC主干网于93年底建成,以高速光缆及路由器将三个院校网互联。
1994年4月正式开通了与Internet的专线连接(64Kbps〕并于1994年5月21日完成了我国最高域名CN主服务器设置,实现了和Internet 的TCP/IP连接,从而可向NCFC的各成员组织提供Internet的全功能服务。
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简称NCFC网络中心〕承担了NCFC网络的NIC和NOC的功能,设立了中国最高域名(CN〕服务器。
负责运行管理绝大部分二级域名,负责为全国用户注册登记三级域名。
该中心已设立了电子邮件服务器、FTP服务器、Gopher服务器、News服务器、多媒体的超文本信息WWW服务器等,这些服务设施面向国内外,为用户提供各种信息服务。
运行二年多来,NCFC网络已初步建成一个实用可靠的网络,全天24小时运行,其规模正在迅速扩大,目前已连接了一百多个以太网,近三千台机器,一万多个用户,每天通信量达300MBytes,是一个性能高、通信量大、服务设施齐全的科研教育网络,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在国内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对推进Internet在中国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科学院除了在京的30多个研究所外,在全国24个城市内设有12个分院,直属研究所123个,拥有近十万人的科技队伍。
随着NCFC的成功建设,中国科学院京外单位的联网计划于94年5月被提上日程,俗称"百所联网"项目。
其目标是在北京地区已入网的30多个研究所的基础上,把网络扩展到全国24个城市,实现国内各学术机构的计算机互联、互操作,并和Internet互联。
网络结构分为三层:主干网(广域网)、城域网、局域网。
网络主要用于科学研究及科研管理,包括如下五个方面:a、多媒体电子邮件系统b、中科院管理信息系统c、网络科学计算服务d、信息检索服务。
包括科学院数据库信息,图书文献信息,科技市场信息,公用信息等e、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百所联网”项目已基本完成。
作为中国科学院的信息基础设施,它大大改善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基础环境,并为促进科技开放、推动科学研究工作的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同时,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科技水平,促进我国整体科技事业的发展,中科院正在考虑在NCFC和百所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全国科技网,为中国科技界提供一个信息基础设施。
2.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China Education and Research Network)1994年,由国家计委投资,国家教委主持的中国教育科研计算机网络开始启动,该项目的目标是建设一个全国性的教育科研的基础设施,利用先进实用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把国大部分高等学校和中学连接起来推动这些学校校园网的建设和信息资源的交流共享,从而极大地改善我国大学教育和科研的基础环境,推动我国教育和科研事业的发展。
该项目由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十所高等学校承担建设,CERNET将建成包括全国主干网、地区网和校园网在内的三级层次结构的网络。
设在清华大学内的CERNET网络中心负责主干网的规划、实施、管理和运行,同时承担CERNET-NIC和NOC的任务。
地区网络中心分别设在北京、上海、南京、西安、广州、武汉、成都等地,这些地区网络中心作为主干网的节点负责为该地区的校园网提供接入服务。
整个主干网采用多环拓扑结构,以保证任何二个主干网节点之间都有备用通道。
所有主干网节点之间采用DDN专线实现连结(64K~2.08M〕。
CERNET 计划建立三条国际专线和Internet相连,至今,第一条128K专线已经开通,CERNET也是基于TCP/IP的网络,它除了可以提供访问Internet的所有服务之外,许多网络应用研究、信息资源开发、网络安全研究等项目(近120个〕正在进行,它将为国内用户提供中文网络环境,各种中文信息库等。
整个工程将分二期进行。
首期工程(1994-1995〕着重于各级网络中心的建设、主干网的建设和国际通道的建立。
第二期工程(1996-2000〕,连接全国大部分高等院校入网,而且将有数千所中学、小学加入到CERNET中。
同时,将提高主干网的传输速率,并采用各种最新技术为全国教育科研部门提供更丰富的网络资源和信息服务。
CERNET的首期工程已于1995年12月完成,连接美国的128k国际专线已开通运行10个月,全国主干网(共11条64kbpsDDN专线)于1995年10月全部开通,各级网络中心已经建成,并提供NIC和NOC的服务,至今已有100多所高等院校实现了和CERNET的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