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火辩证的否定观是建立在对肯定和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理解的基础上的,它认为辩证否定究其实质而言是通过事物内在矛盾运动而进行的自我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并用过自身的否定,实现事物的自我运动、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辩证否定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事物的发展从根本上说,就是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是旧质向新质的飞跃。
没有辩证的否定,就不会有质变和事物的发展。
因此,辩证的否定是实现事物发展的重要环节。
其二,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的环节。
新事物产生于旧事物,并在旧事物的母腹中成长起来。
新事物对旧事物的否定,不是把旧事物简单地全盘抛弃,而是在抛弃旧事物消极的不合理的因素的同时,保留并且改造吸收了旧事物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作为自己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所以,辩证的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
唯物辩证法认为,作为联系和发展环节的否定,实质是“扬弃”,即既克服又保留。
克服体现了事物发展的非联系性,保留体现了事物发展中的连续性,辩证的否定就是连续性与非连续性的统一、继承与发展的统一。
辩证否定观与形而上学否定观是根本对立的。
形而上学孤立地、片面地看待肯定和否定,将肯定和否定割裂并绝对对立起来,在绝对不相容中思维。
其公式就是:肯定是不包含任何否定的绝对肯定,即肯定一切;否定是不包含丝毫肯定的绝对否定,即否定一切。
它们的做法是,要么全局肯定,要么通盘肯定。
在明确辩证否定观的同时,也要明确逻辑否定的意义。
辩证否定讲的是事物的自身否定及其在意识中的正确反映;逻辑否定也是事物在意识中的反映,是辩证否定在特定条件下的一个方面,是判断是非、正确与否的抽象思维。
两者不能混淆。
比如毛泽东的著名的反动派既是假老虎,又是真老虎的著名论断就是辩证的否定;而数学中的定理判断的正确与否,比如一加一等于二而不等于三,就属于逻辑的否定。
辩证的否定观要求人们对待一切事物都要采取科学分析的态度,充分考虑事物存在的条件,既要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又要在否定中看到肯定。
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
例如对待历史文化遗产、对待历史人物的功过、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工作、对待外国文化等,都应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做到既克服又保留,既继承又发展,合理地为我所用。
那种全盘接收或一概排斥的态度都是错误的。
在实际工作中,肯定一切,就是只看到好的,看不到坏的,只能赞扬,不能批评。
否定一切,则认为一切都不好,一无是处。
这两种态度都混淆了是非界限,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
①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对立的发展。
它们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唯物辩证法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世界,形而上学则是用孤立的观点看世界。
λ第二唯物辩证法用发展变化的观点看世界,而形而上学则用静止不变的观点看世界。
λ第三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形而上学则否认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把事物变化的原因归结为外部力量的推动。
λ②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马克思认为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指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
它把事物看成是彼此孤立、绝对静止、固定不变的,看不到事物的相互联系,忘记了它的产生、消灭和运动以及点动的相对趋势,把变化仅仅归结为位置移动和单纯数量的增减,视为外力推动的结果,有似于物理学中的矢量(位移)。
由于反感教条主义的只讲形式,不究实质,黑格尔把形而上学作为与“辩证法”相对立的一种机械教条的研究方法来批判,因此形而上学也可以表示教条主义,指用孤立、静止、片面的眼光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孤立的永远不变的。
马克思沿用了黑格尔的这种定义。
[2]在孙正聿的《哲学通论》中叙述如下:人们通常是在两种不同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其一,是在近似于“哲学”的意义使用这个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一种追求和论证超验的“存在”即超越经验的关于世界的统一性原理的理论。
由于传统的思辨哲学家都把“哲学”视为关于超验的世界统一性的理论,所以他们也在这个意义上把“形而上学”视为哲学的同义词或代名词。
其二,是在与“辩证法”相对立的意义上使用“形而上学”这个概念。
在这个意义上,“形而上学”是指一种以否认矛盾的观点看待世界的哲学理论,是指一种在“绝对不相容的对立中思维”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的核心问题是现象与本质的对立,围绕这个问题,哲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
(本词条主要来源于冯契编的《外国哲学大辞典》,略作修改和整理)总述通俗的讲,形而上学有两种意思。
一是指用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去看待事物(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二是指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研究超自然的哲学。
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中文译名“形而上学”取自《易经·系辞》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
既在字面意义上相近,在实际意义上也很符合,属于经典的翻译。
第一种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对于初学者而言,这个定义似乎很难理解,而且也提供不了什么实际的内容,但是请相信,这个定义是能反映其内涵和外延的最好的定义了。
这一点,只要明白了形而上学的内涵和外延,才会明白。
下面详细解释这一定义。
先打个比方,一把直尺插进水里,你的眼睛看见那把直尺是弯的。
但是,你关于直尺的知识与你的光学知识告诉你:直尺不是弯的,是直的,你之所以看见它是弯的,是因为光的折射现象。
这就是你透过现象,看到了本质。
因为,我们可以想,当我们用自己的感官去看世界的时候,这个世界,是否也是像那把直尺一样,不是把它的本质正确地呈现给了我们、我们所看到的是不是只是这个世界的表象而对它的本质一无所知或有所误解?所以,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就是世界的本质。
对于这个问题有各种回答,比如: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的、世界的本质是某种观念、精神,世界是从上帝那里流出来的,等等。
这个就叫做“本体论”,也就是狭义上的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还有它广义上的含义。
既然说,形而上学的任务是研究世界本质的,那么就存在这样的问题:我们有没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如果说有能力,那么,应该用什么办法去研究?对于前一个问题,有人回答说:“我们有能力研究世界的本质。
”(可知论)有人说:“我们没有这个能力。
”(不可知论)对于后一个问题,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理性的逻辑推演去认识世界的本质(理性主义),有人主张必须通过直观经验去把握(经验主义)。
这个就是“认识论”,广义上的形而上学,应该包括本体论和认识论。
广义上说,研究超越感性经验存在的学问,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
而开头给出的形而上学的定义,指的就是这个。
“实在”指的是事物被现象掩盖了的本质(其实没有不被掩盖的本质,这种说法本来就欠妥,此处这么用乃是便于理解),人们通过一个事物的现象认识其本质。
但是人类的认识是发展的,许多过去认识到的“实在”被新的科学发现证明也只是现象,因此人们必须思考,一个事物存不存在终极的实在。
有认为存在终极实在的,即世界的原理事先已有定论的;也有认为认识是不断发展,不存在终极实在的。
此外,如果存在终极实在,人类能不能掌握这个终极实在也是一个问题。
如果掌握了,就等于掌握了宇宙根本规律,算命等就具有了科学性。
因此,简而言之,大概可以这样认为,形而上学就是研究本质的学问。
它是高于物理学的,物理学研究现象及规律,而形而上学研究其存在及实质。
形而上学第二种在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等人的著作里,“形而上学”,还有另外一个意义。
先说个古老的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传统的思维方式,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是:是即是,非即非,所以,这个世界上如果不是先有鸡,就是先有蛋。
然而,这种思维方式在这里陷入了窘迫之境:如果先有鸡,那么这只鸡是怎么孵出来的呢?如果先有蛋,那么这个蛋是怎么生出来的呢?从而陷入了无穷的循环之中。
科学的回答是:这个世界上,鸡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鸡,意为鸡不一定从来都是孵化出来的;蛋,也不是从来就是这样的蛋,也不一定从来都是鸡生出来的。
而是在生物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这样的形态的。
这就跳出了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完成了一个“对立统一”(即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矛盾”),因而解决了这个问题。
鸡和蛋是进化而来的这只是依据,并非问题的答案,题目要求是分先后,也就是时间顺序。
如果解决问题找不到答案,就可以弄一种模棱两可的说法,然后以之为真理的话,那么世界上所有的无赖都是先知了。
用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鸡和蛋作为一种存在,鸡生蛋,蛋成鸡,交替出现这是一种存在形式。
在时间轴上,鸡和蛋的形态一直在变化,如果把当今存在的鸡和蛋的形态作为标准,则先进化为现代形态者为先。
而卵生比鸡的出现更早,也就是说鸡在还未成为鸡之前就在下蛋。
所以是先有蛋,后有鸡。
如果以鸡和蛋的原始状态作为依据,那么鸡和蛋是处在一种循环之中,按照时间轴一直追溯到原核细胞分裂的时段,甚至追溯到生物产生的阶段,再甚至追溯到物质能量的来源,此题依旧难以找到答案。
但是利用形而上学的方式可以阶段性的研究鸡和蛋在每一时刻的存在形式。
而马哲只是在非此即彼的推理逻辑上来反对这种逻辑,并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传统的那种思维方式,叫做“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即定式思维,用这种思维考虑问题,就不可避免会陷入像“先有鸡还是先有蛋”那样的两难处境、得出自相矛盾的、混乱的答案。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提出了四个著名的二律背反(也就是类似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的特征就是:他的两个相反的答案都可以得到充分的证明),指出这个问题。
他把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归结为:人类的理性不可以认识客观世界。
黑格尔则反对康德的不可知的观点,他提出,如果跳出非此即彼的思维怪圈,就不会陷入矛盾、混乱。
这就是辩证法。
(然而辩证法仍然没有解决,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问题)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
列宁、毛泽东,也沿用了这个用法,所以,中国的政治课本上,对“形而上学”的解释,依然是第二种解释。
然而,学术界使用“形而上学”这个词时,一般是采取第一个含义。
5思想观点相对论指出,所谓的存在形式只是自身的时空的参照系所赋与的形式,对其所作的全真的判断只是这一参照系所存在的,对其它的参照系而言,其结果是不适用的。
这就是说,并没有一个绝对优越的时空参照系,因此,所有的真理的有效性都将只对应产生真理的只身的时空参照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