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数学《克与千克》教案精编版

人教版数学《克与千克》教案精编版

4千克=()克5000克=()千克
2、在〇里填上“﹥”“﹤”或“=”。生独立完成练习二十第6题。
交流:带单位的数量比较大小要注意什么问题?
二、轻松导入
(利用故事、谜语、设置情境等形式导入新课)
三、师生互动,快乐教学
1、出示:练习二十第7题。
1结合实际去理解是否说得对。
2课后自己还可以去试一试。
2、出示:练习二十第8题
八克与千克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初次学习质量单位。它的主要内容有:认识克和千克、解决问题。其中“克和千克的认识”是小学数学量与计量知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克与千克是比较抽象的知识,必须依靠学生的体验去感知知识,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教材注意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实际操作活动进行感知。“解决问题”则注重对学生估算能力的培养,增加学生对克和千克的感性认识并联系实际,使学生初步体验克和千克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
巩固质量单位“千克”和“克”,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愉快复习
1、填空,并说说自己的怎么想的。
1千克=()克3000克=()千克
(1)掂一掂。
1袋这样的洗衣粉就重1千克。请同学们掂一掂1千克的洗衣粉,感受一下1千克有多重。
(2)找一找。
每个小组有这几样物品:一袋绿豆、一袋大米、一包鸡精、一袋水果和一筒面。找出约重1千克的物品。
提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要求:
1将五样物品分别与1千克的洗衣粉对比着掂一掂。
2找出大约重1千克的物品后与小组的其他同学说一说。
根据我们刚才称一称的结果和日常生活经验,可以看出生活中的苹果大部分是4、5个1千克,说明我们的解答是正确的。
四、愉快练习
1、完成教材第104页的“做一做”。
课件出示:估计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
解决24个梨大约重多少千克?首先要知道什么?
1千克的梨大约有几个?根据生活经验我们知道大一点的梨大约3个1千克,中等大的梨大约4个1千克。所以如果3个梨1千克,那么24个梨大约重(24÷3=8)千克;如果4个梨1千克,那么24个梨大约重(24÷4=6)千克。
学情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常用长度单位和时间单位的基础上,来学习常用的质量单位。二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特点,需要在操作中充分地感知,并逐步达到完善。同时,这部分内容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它的实践性比较强,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关注学生的已有经验,建立在操作的基础上,提供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材料,为学生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受克与千克的不同,帮助学生建立质量观念,培养学生的估算能力。
(2)认识秤。
秤是一个很大的家族,这个家族中有各种各样的秤。秤家族中你还认识谁?在哪儿见过它?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边介绍教师边用多媒体展示出各种秤。
学生明确:要知道物体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四、愉快练习
1、说说下面的物品有多重。完成教材第103页第2题,第105页练习二十第3题,并说说你是怎么认读的。
3、对比探究。
师:如果老师带来的苹果比你们刚刚称的苹果大,你能估计老师这样的苹果1千克大约有多少个吗?为什么?
生:我们刚才称出的1千克苹果有5个的,也有6个的,老师的苹果比我们的要大一些,估计4个就是1千克了。
师生共同称一称验证。
师:同样都是1千克苹果,为什么称出的数量会不一样呢?
引导学生理解:都是1千克苹果,但是大小不一样,所以个数就不一样。每个苹果大,称出的1千克个数就少,每个苹果小,称出的1千克个数就多。
③完成后就把物品放在桌上,然后坐好。
(3)请每个小组汇报。
听了每一小组的汇报,发现大家一致认为这筒面约重1千克,你们是怎么知道的?
你们认为这袋水果也约重1千克,它又没有标记,你是怎么知道它大约是1千克?
一手拎着1千克的洗衣粉,一手拎着这袋水果,觉得差不多重。要想知道你们掂得准不准,就用盘秤来帮忙。
出示盘秤:这个盘秤是用什么作单位的?(用千克作单位)
生2:1千克苹果有大约有5个,20个苹果大约是4千克。教师质疑:是不是20个苹果一定是4千克呢?什么时候20个苹果比4千克重?
师:根据我们前面称一称的结果,你能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用数学的方式表示出推理的过程吗?
引导学生按不同的苹果大小列式推理出20个苹果大约重多少千克。如果5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4)千克。20÷5=4(千克)
2、说出它们的质量。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1题。
3、连一连。
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第5题。
4、课后调查。课后小调查:“克”和“千克”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用处?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第4题。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克和千克的认识
↓↓g kg
轻:克重:千克
1个2分的硬币重约1克
课本第100—103页例1、例2,完成练习二十第1—5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生活情境中,使学生感受并认识单位“克”和“千克”,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过程与方法:通过掂一掂、称一称的活动,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密切相连,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பைடு நூலகம்值观:感知数学就在身边,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培养学生估测物体质量的意识。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估测物体质量的能力。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盘秤、苹果等
教学过程:
一、愉快复习
这一阶段我们一起认识了千克和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上节课布置大家利用课余时间调查一些物品的轻重,谁愿意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个苹果大约重200克。一块香皂重125克。一袋鸡精重100克。一袋面粉大约重25千克。)
每小袋大米100克10袋→1000克=1千克
表示物品有多重,可以用克和千克作单位
要知道物品的轻重,可以用秤称
五、拓展升华
教后反思
八克和千克
解决问题
(第二课时)
教学反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4页例3,完成练习二十第9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感受并认识质量单位,确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牢固掌握克与千克之间的关系。
(4)认识盘秤。
当指针指向1就表示物品重1千克,指针指向2就表示重2千克。学生在盘秤上称出课前老师准备的柚子有多重,柚子大约是1千克。其他小组分别称出筒面和水果有多重,它们大约也是1千克。
学生认为大米重2千克,比1千克重,感觉一袋绿豆比1千克轻。把这些物品称一称,证明学生的感觉。
3、认识感知1克。
(1)感受1克有多重。
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掌握用秤称物体质量的方法,能够根据物体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质量单位进行表达和交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建立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教学重点:
进一步建立克和千克的质量观念,运用克和千克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学生发现两边的东西一样重。
生:这10小袋味精和这1大袋洗衣粉一样重,说明1千克和1000克相等。师:对,你们回答太精彩了!为了方便,人们约定满1000克就用一个更大的单位“千克”来表示,1000克就是1千克。
请大家跟我读:1千克=1000克。
5、知识拓展。
(1)大自然中的质量。
多媒体出示:108页“你知道吗?”画面,读一读理解。
教学重点:
初步建立1克和1千克的质量观念,知道1千克=1000克。
教学难点:
用科学的方法和策略估量物体的轻重。
教学准备:
课件、台秤、天平、2分硬币、一袋洗衣粉、10袋味精等。
教学过程:
一、愉快复习
二、轻松导入
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广泛收集、调查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物体有多重,现在交流一下,好吗?
同学们在说物体有多重时,有的用“千克”作单位,有的用“克”用单位。在称物体轻重时,比较轻的东西用“克”作单位,比较重的东西用“千克”用单位。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认识生活中常见的秤并在实践活动中感知1克、1千克的物体有多重,了解克、千克的实际意义及1千克=1000克。
数学思考:初步建立克、千克的概念,渗透数学模型思想。
问题解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根据具体物体选择恰当的质量单位,培养应用能力。
情感态度: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实际解决问题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关系。
小结:看来大家对物体的质量有了一定的感受。
二、轻松导入
老师今天带来了一样东西,想知道是什么东西吗?出示袋子让学生猜一猜。
打开袋子验证。(苹果)
师:想知道一些什么?
生:1千克苹果有几个?袋子一共有多少个苹果?这些苹果大约有多少千克?
师: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三、师生互动,快乐教学
20÷5=4(千克)
如果4个苹果1千克,这些苹果重(5)千克
20÷4=5(千克
教后反思
八克和千克
克和千克练习课
(第三课时)
教学反馈
教学内容:
教材第106—108页练习二十第6—8、10—14题。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进一步巩固并认识质量单位千克与克,建立千克和克的质量观念,熟练掌握千克和克的进率并能灵活运用。
三、快乐教学
1、介绍表示轻重的单位。
说明:表示物体有多重可以用克、千克作单位。平时我们所说的重量,实际上指的是物品的轻重,克和千克就是国际上通用的单位。克还可以用字母“g”表示,千克可以用字母“kg”表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克和千克这两个新朋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