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课时:加减法的简便计算
教学内容:
P40/例2(综合运用加碱计算的实践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计算、观察和思考,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从一个数里连续减去几个数的简便运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数学思考: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抽象的思维能力,合理、灵活地进行计算的能力。
3、解决问题:根据具体的算式中的数据特点,选择合适的简便计算方法。
4、情感与态度:通过教学,加强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此基础上扩展学生的知识结构,从而培养学生乐于探索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理解“连减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的减法运算性质。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几种算法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关键:在观察、比较中了解减法的简便计算中数据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感知“凑整”
1、把上下两行中两数相加的和是整百、整千的用线连起来。
36 1597 263 317
37 283 164 403
2、出示三个算式。
72+39+28 72+(38+28)(72+28)+39
(1)观察、比较。
你更喜欢计算哪个算式?为什么?
(2)说明:“凑整”能使计算更简便。
这节课我们就利用这个思想来研究减法中
的一些简便计算。
二、观察主题图,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法。
出示主题图。
二、新授
1.观察图(一)中的条件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一)
小组合作讨论问题(一)的解决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方法多?
小组讨论。
(教材提示了两种算法。
一种是把每三本书的价钱相加。
采用这种方法,学生遇到的困难是,四本书取三本共有几种情况?这是一个组合问题,回答这个问题,如果直接从四本书中每次取三本,要做到不重不漏,思考难度较大。
如果反过来思考,四本取三本,也就是从四本书中每次去掉一本,就很容易得出共有四种情况。
这种反过来思考的间接思路,用于计算三本书总价,就是教材提示的第二种算法。
)
全班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整理板书。
2.观察图(二)的条件问题。
小组讨论。
汇报。
三、巩固应用优化算法
1、我会填。
513-76-24=513○(□+□)
1048-161-39=1048-(□○□)
2、我能更快计算。
1184-68-42 5347一347一972
3576-133-67 1054-13-54
思考:注意观察数据特征,怎样简便怎样算。
3、试一试,我能行。
(1)2864-37一42一21
(2)3862一319一182一481一218
4、我来当小医生。
(1)276-76+24=276-(76+24)()
(2)25+5-25+5=0 ()
(3)384-(84+29)=384-84+29 ()
(4)78+19-22=78+22-19 ()
四、小结
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完善板书。
五、作业:P42/5—7
课后反思:
1、我在教学时,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
解决生活问题中理解了连减的简便计算,体验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2、我把学生熟悉的算法巧妙地引入到怎样解决“李叔叔还剩多少页没看
“这个问题中,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3、通过讨论、交流出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然后在对比的基础上,使学生
理解了连减的简便计算。
在思考与交流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根据具体
情况,选择算法的意识和能力,发展了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