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试说明沉淀有哪几种类型?各有何特点?并讨论各种类型的内在联系与区别,各
适用在哪些场合?
➢ 自由沉淀:离散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不变( 沉砂池、初沉池前期) ➢ 絮凝沉淀:絮凝性颗粒,在沉淀过程中沉速增加(初沉池后期、二沉池前
期、给水混凝沉淀)
➢ 拥挤沉淀:颗粒浓度大,相互间发生干扰,分层(高浊水、二沉池、污泥
浓缩池)
➢ 压缩沉淀:颗粒间相互挤压,下层颗粒间的水在上层颗粒的重力下挤出,
污泥得到浓缩。
2. 设置沉砂池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曝气沉砂池的工作原理与平流式沉砂池有何
区别?
➢ 沉砂池的作用是从污水中去除砂子、煤渣等比重较大的颗粒,以免这些杂质
影响后续处理构筑物和设备的正常运行。
沉砂池的工作原理是以重力分离为基础,即将进入沉砂池的污水流速控制在只能使比重大的无机颗粒下沉,而有机悬浮颗粒则随水流带走。
➢ 平流式沉砂池是最常用的一种型式,它的截留效果好,工作稳定,构造亦较
简单。
池的上部,实际是一个加宽了的明渠,两端设有闸门以控制水流。
曝气沉砂池是一个长型渠道,沿渠道壁一侧的整个长度上,距池底约60~90Cm 处设置曝气装置,整个池内水流产生螺旋状前进的流动形式。
由于曝气以及水流的螺旋旋转作用,污水中悬浮颗粒相互碰撞、摩擦、并受到气泡上升时的冲刷作用,使粘附在砂粒上的有机污染物得以去除,沉于池底的砂粒较为纯净。
有机物含量只有5%左右的砂粒,长期搁置也不至于腐化。
3. 水的沉淀法处理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试分析球形颗粒的静水自由沉降(或上浮)的
基本规律,影响沉淀或上浮的因素有哪些?
➢ 斯托克斯定律218gd u l p μ
ρρ-= ➢ 当ρs 大于ρL 时,颗粒下沉;相等时,颗粒呈悬浮状态,这种颗粒不能用
沉淀法去除;小于时,颗粒上浮,可用浮上法去除。
➢us与颗粒直径d的平方成正比,因此,增加颗粒直径有助于提高沉淀速度(或上浮速度),提高去除效果。
➢us与μ成反比,μ随水温上升而下降;即沉速受水温影响,水温上升,沉速增大。
4.已知某小型污水处理站设计流量Q=120m3/h,悬浮固体浓度ss=250mg/L。
设沉
淀效率为55%。
根据试验性能曲线查得u0=2.8m/h,污泥的含水率为98%,试为该处理站设计竖流式初沉池。
解:①采用竖流式沉淀池时,沉降速度u小于u0的颗粒无可去除,根据题意,当u<2.8m/h时,沉淀效率可满足要求。
沉淀池的总面积A=qv/u=120/2.8=43(m2)
竖井沉淀池的直径在(4~7米)范围内,可建设2座沉淀池以方便运行。
单个沉淀池面积为
A’=A/2=43/2=21.5m2
单个沉淀池直径为D=(21.5/3.14)0.5×2=5.2m
沉淀时间取1.5hr,沉淀池的有效深度为:
h=qv.t/A=120×1.5/43=4.2(m)(5)
②泥斗的体积
设污泥停留时间为48小时,则总的污泥量为:
W=200g/m3×55%×120m3/h×48hr=0.634×106g=0.634t
污泥的含水率为98%,并设含水污泥的密度为1,则污泥的总体积为:
V=W/1-98%)/1=0.634/0.02/1=32 (m3)
每个竖流沉淀池的泥斗体积为:
V’=V/N=32/2=16(m3)(5)
5.已知某城镇污水处理厂设计平均流量Q=20000m3/d,服务人口100000人,初沉
污泥量按25g/(人·日),污泥含水率按97%计算,试为该厂设计曝气沉砂池和平流式沉淀池。
解:(1)曝气沉砂池
设计要点
1)水平流速一般取0.08~0.12m/s;u=0.1m/s
2)污水在池内的停留时间为4~6min;5 min
3)池的有效水深为2~3m,池宽与池深比为1~1.5,池的长宽比可达5,当池
长宽比大于5时,应考虑设置横向挡板;
4)曝气沉砂池多采用穿孔管曝气,孔径为2.5~6.0mm,距池底约0.6~0.9m,
并应有调节阀门;
5)供气量可参照表。
表单位池长所需空气量
设计计算
1)总有效容积V=Q.t=20000m3/d÷(24×60)×5min= 70 m3
2)池断面面积A= Q/v = 20000m3/d÷(24×3600)÷0.1m/s =2.3m2
3)池总宽度B
4)池长度L
5)曝气量q=D Q
(2)平流式沉淀池
表10-8城市污水厂沉淀池设计参数
(1)沉淀池的表面积A :A=Q vmax×3600/q ;
(2)沉淀区有效水深h2:h2=q·t
(3)沉淀区有效容积V,V1=A·×h2 或V1=qmax×t×3600
(4)沉淀池长度L L=v·t×3.6 v——最大设计流量时的水平流速,mm/s;一般不大于5 mm/s。
(5)沉淀池的总宽度b:b=A/L
(6)沉淀池的只数n:n=b/b’
(7)污泥区的容积。
对于生活污水,污泥区的总容积V:V=S.N.T/1000
式中:S——每人每日的污泥量,L/d·人,;
N——设计人口数,人;
T——污泥贮存时间,d。
6.加压溶气气浮法的基本原理是什么?有哪几种基本流程与溶气方式?各有何特
点?
➢浮上法是一种有效的固—液和液—液分离方法,常用于对那些颗粒密度接近或小于水的细小颗粒的分离。
➢水和废水的浮上法处理技术是将空气以微小气泡形式通入水中,使微小气泡与在水中悬浮的颗粒粘附,形成水—气—颗粒三相混合体系,颗粒粘附
上气泡后,密度小于水即上浮水面形成浮渣层,从水中分离出去。
➢电解法——产生的气泡小于其他方法产生的气泡,故特别适合于脆弱的絮状悬浮物。
主要用于工业废水处理方面,处理水量约在10~20m3/h。
由于
电耗高、操作运行管理复杂及电极结垢等问题,较难适用于大型生产。
➢分散空气法——该法是将空气引入到一个高速旋转混合器或叶轮机的附近,通过高速旋转混合器的高速剪切,将引人的空气切割成细小气泡。
分
散空气浮上法用于矿物浮选,也用于含油脂、羊毛等污水的初级处理及含
有大量表面活性剂的污水。
➢溶气法——溶气法是使空气在一定压力的作用下溶解于水中,并达到过饱和状态,然后再突然使废水减到常压,这时溶解于水中的空气便以微小气
泡的形式从水中逸出,以进行浮选过程的方法。
7.微气泡与悬浮颗粒相黏附的基本条件是什么?有哪些影响因素?如何改善微气泡
与颗粒的黏附性能?
➢水中的悬浮颗粒是否能与气泡粘附,与水、气、颗粒间的界面能有关。
是否能粘附与该类物质的接触角有关。
当Θ→0时,∞sΘ→1,△E→0,这类
物质亲水性强(称亲水性物质),无力排开水膜,不易与气泡粘附,不能用
,这类物质憎水性强(称气浮法去除。
当Θ→180时,∞sΘ→0,△E→2 s
水-气
憎水性物质),易与气泡粘附,宜用气浮法去除。
➢“颗粒一气泡”复合体的大小不等,形状各异,颗粒表面性质亦不一样,它们在上浮过程中会进一步发生碰撞,相互聚合而改变上浮速度。
另外在浮
上池中因水力条件及池型、水温等因素,也会改变上浮速度。
一般的疏水
性或亲水性的物质,均需投加化学药剂,以改变颗粒的表面性质,增加气
泡与颗粒的吸附。
8.气固比的定义是什么?如何确定适当的气固比?
➢气固比+(g释放的气体/g悬浮固体),一般为0.005~0.006。
当悬浮固体浓度较高时取上限,如剩余污泥气浮浓缩时,气固比采用0.03~0.04
9.在废水处理中,气浮法与沉淀法相比较,各有何优缺点?
10.某工业废水水量为l200m3/d,水中悬浮固体浓度为800mg/L,需要进行气浮法
预处理,请为其设计平流式气浮池处理系统。
11.简述好氧和厌氧生物处理有机污水的原理和适用条件。
12.某种污水在一连续进水和完全均匀混合的反应器里进行处理,假设反应是不可
逆的,且符合一级反应(v=kS A),反应速率常数k为0.15d-1,求解当反应池容积为20m3、反应效率为98%时,该反应器能够处理的污水流量为多大?
13.简述城填污水生物脱氮过程的基本步骤。
14.简述生物除磷的原理。
15.活性污泥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流程是什么?
16.常用的活性污泥法曝气池的基本形式有哪些?
17.活性污泥法有哪些主要运行方式?各种运行方式有何特点?
18.解释污泥泥龄的概念,说明它在污水处理系统设计和运行管理中的作用。
19.从气体传递的双膜理论,分析氧传递的主要影响因素。
20.生物脱氮、除磷的环境条件要求和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说明主要生物脱氮、除
磷工艺的特点。
21.如何计算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曝气池容积、曝气池需氧量和剩余污泥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