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最一句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既是收笔,也可看作是“赤壁怀古”的核心思想。
此句中“尊”通“樽”,即酒杯;“酹”指把酒浇在地上,古人以酒洒地表示祭奠;全句大意是:人生世事就象做了一场梦,还是让我把手中这杯酒敬奉给这永恒的江水和明月吧。
对此句所抒发的感情基调,历来说法不一:
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反映了苏轼消极厌世的思想,是苏轼对他在新旧党争中失败的哀鸣。
另一种观点认为,这句话表明了苏轼的超凡脱俗,表现了他的豁达乐观。
苏轼少年成名,人称天下第一全才。
由于他与新贵们有个人积怨,被对手打着反对新法的幌子横遭迫害,先是被捕下狱,而后贬谪发配。
“人生如梦”的感叹折射出几多悲凉,几多无奈。
从这个意义上说,第一种观点似乎有些道理。
但是,如果你了解苏轼的经历,就会发现这种观点的片面性。
事实上,被贬黄州后的苏轼不仅四处寻友、天天做菜,还有一篇关于赤壁的传世佳作——《赤壁赋》,请听: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
这样的心声怎么可能发自于一个颓废之人?
当然,第二种观点也有失偏颇。
试想,苏轼纵然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志士文豪,但在突然来临的残酷打击面前,他也不可能从一开始就那么超然,必然有一个痛苦的思想斗争过程。
磨难过后的苏轼觉得,人生如梦,辉煌如周瑜也好,失意如我苏轼也罢,在滚滚奔流的长江面前,一切都会成为过去,于是,他情不自禁地举杯洒地,祭奠江月。
综上所述,“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所表现的,是词人淘尽苍桑,从逆境中超脱出来的旷达与乐观,充满了理性,洋溢着昂扬向上、待机而动的积极进取精神。
这就是八百多年前的一位智者面对挫折与坎坷的态度,它给我们启示,给我们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