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4年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含答案)

2014年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含答案)

2014年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作业(含答案)作业11 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这些功能正常或市场表现出何种生物学效应?答:①免疫防御,是机体抗御,清除病原微生物等外来抗原性异物侵袭的一种免疫保护功能,即通常所指的抗感染免疫作用。

免疫防御反应异常增高可引发超敏反应;反应过低或缺失,则可引发免疫缺陷病或对病原体高度敏感。

②免疫自稳,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清除体内衰老,损伤或变性细胞,而对自身免疫成分处于耐受状态,以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的一种生理功能。

免疫自稳功能失调,可引发自身免疫性疾病。

③免疫监视,是机体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的一种生理性保护作用。

免疫监视功能失调,可引发肿瘤或病毒持续性感染。

2 简述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答:①抗原的理化性质,⑴化学性质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通常是大分子有机物质,蛋白质最具有免疫原性。

⑵分子大小,具有免疫原性的物质分子量一般大于10KD,通常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⑶化学结构和组成,大分子有机物质并不一定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⑷分子构像和易接近性,当抗原分子构想发生改变,使表面特殊化学基团隐藏在抗原分子内部,这时该分子免疫原性即消失。

⑸物理状态,聚合状态抗原的免疫原性通常较其单体要强。

②宿主的因素,⑴异物性,通常机体仅对外源性物质产生免疫应答,而对自身物质产生免疫耐受。

⑵遗传因素。

⑶年龄,性别,健康状态。

3 简述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生物学功能答:①可变区功能,可变区功能主要是识别特异性抗原,主要靠超变区识别。

②恒定区功能,⑴激活补体系统,导致补体经典途径激活。

⑵调理作用,促进吞噬细胞对抗原的吞噬作用。

⑶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增加其对靶细胞的破坏作用。

⑷介导I型超敏反应,引起过敏。

⑸穿过胎盘屏障和粘膜,对新生儿抗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4 简述补体的主要生物学活性答:①溶解细菌和细胞溶解作用。

补体激活产生的膜攻击复合物在细菌或细胞表面形成穿膜亲水通道,可以产生溶解细菌和靶细胞的作用。

②调理作用,补体产生一类非特异性调理素,它们与细菌或其它颗粒性抗原结合后,可以被吞噬细胞识别结合。

③免疫黏附与清除免疫复合物作用。

④炎症介质作用,包括过敏作用,趋化和激活作用,即激肽样作用。

⑤参与特异性免疫应答。

5 简述II型干扰素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答:①上调抗原提呈细胞MHC-II类分子的表达,提高抗原提呈能力。

②上调靶细胞表面MHC-I类分子,增强杀伤性T细胞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的细胞的杀伤作用。

③促进CD4阳性T细胞向Th1细胞转化。

④与Il-4具有拮抗作用,可以一直Th2细胞生成,从而降低体液免疫。

⑤激活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NK细胞。

⑥诱导靶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⑦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作业21 简述免疫器官的组成和主要功能答:①中枢免疫器官,具体包括⑴骨髓,其主要功能是使B细胞在骨髓中发育成熟。

⑵胸腺,其主要功能是使T细胞在其中发育成熟。

②外周免疫器官,具体包括⑴淋巴结⑵脾脏它们是成熟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寄居和接受抗原刺激后产生免疫应答的主要场所。

2 简述适用性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和主要特征答:适应性免疫应答主要分为三个基本过程:①识别活化阶段,是指抗原提呈细胞加工处理,提呈抗原和特异性T/B淋巴细胞识别抗原后在细胞间黏附分子协同作用下,启动活化的阶段。

②增殖分化阶段,是指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接受相应抗原刺激后,在细胞间共刺激分子和细胞因子协同作用下,活化增殖分化为免疫效应细胞的阶段。

③效应阶段:是将细胞分泌抗体和小艇T细胞释放细胞因子和细胞毒性介质,并在骨有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下产生免疫效应的阶段主要特征为:①识别自身与非己的特性。

②特异性。

③记忆性。

3简述超敏反应的基本类型及超敏反应发生的机制答:超敏反应共分为4种类型,I型,II型,III型,IV型。

①I型超敏反应即通常所说的过敏反应,主要由特异性IgE抗体介导产生,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是参与超敏反应的主要细胞。

机制分为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

如青霉素过敏。

②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的作用下,引起以细胞溶解和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如输血反应。

③III型超敏反应是由于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底膜后,并在其它免疫细胞的参与下引起的病理损伤。

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IV超敏反应是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的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核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要特征的炎症反应。

如接触性皮炎4 从以下几个方面比较人工自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异同课本P137表格填上即可5 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有哪些答:①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死疫苗接种量大,接种次数多。

活疫苗能在体内繁殖,接种量少,接种次数少,一般只接种一次。

接种史要注意接种对象,时间,方法。

②接种途径。

死疫苗应该皮下注射,活疫苗可皮内注射,皮上划痕,或经自然感染途径接种。

③接种后反应,通常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淋巴结肿大,有些人发热,头痛,一般无需处理,数天可恢复正常。

④禁忌,如下情况不宜免疫接种,⑴免疫功能缺陷,⑵高热,严重心血管疾病,肝肾病等,⑶妊娠期及月经期,⑷湿疹及其他皮肤病等。

作业三1 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细菌结构有哪些?举例说明答:①荚膜,主要是细菌分泌的一些粘性物质包绕在细胞壁外围而成,具有保护细菌低于吞噬细胞的吞噬与消化的功能。

②菌毛,菌毛为细菌表面数量较多的丝状物,其主要功能是与宿主呼吸道,消化道等多处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特异性受体结合,增强细菌的感染力。

③芽孢,主要是细菌在一定环境下形成的自我保护的结构,其主要功能是使细菌抵御外界不良环境的刺激,从而加大其抵抗力。

2 比较内毒素与外毒素的主要区别课本P195表格填入即可3 简述并举例致病菌的感染类型及全身感染的临床常见类型答根据病情缓急和长短不一可分为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

根据感染的部位和性质不同可分为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根据感染人群所处环境而分为社会感染和医院感染。

其中全身感染主要有些列一些情况:⑴菌血症,如伤寒沙门菌第一次侵入血液可导致。

⑵毒血症,如白喉棒状杆菌,破伤风杆菌引起的感染。

⑶内毒素血症,如脑膜炎奈瑟菌所指的脑膜炎。

⑷败血症,如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感染。

⑸脓毒血症,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脓毒血症。

4 举例说明病毒侵入机体及在机内扩散的途径答: 病毒侵入机体的主要途径包括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

具体:水平传播又可以分为经粘膜侵入和经皮肤侵入,比如流感病毒可以经过皮肤粘膜侵入,乙型脑炎病毒可以通过蚊虫叮咬从皮肤粘膜侵入。

垂直传播主要通过胎盘产道等部位由亲代传给子代,比如乙肝病毒。

病毒在体内播散的方式主要包括细胞-细胞间播散,如流感病毒。

血液播散,如腮腺炎病毒。

神经播散,如疱疹病毒。

作业41 简述引起肠道感染的常见肠道病原菌及致病特点答:具体包括大肠埃希菌,痢疾志贺菌,伤寒沙门菌,克雷伯菌致病特点:①大肠埃希菌:在肠道内一般不致病,某些血清型菌株致病性强,能引起人的急性腹泻。

当侵入场外组织或器官时,可引起化脓性炎症。

②痢疾志贺菌,主要引起人类细菌性痢疾主要表现为发热,里急后重,排出脓血便。

③伤寒沙门菌主要引起人肠热证,典型症状为发热,相对缓脉,白细胞减少,肝肿大,玫瑰疹。

④霍乱弧菌,主要引起人患霍乱。

临床表现为剧烈腹泻,剧烈呕吐等。

2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和免疫性有何特点答:结核分枝杆菌可引起多种组织器官的结核病,以肺结核多见。

从致病性来讲,结核分枝杆菌无外毒素,也无内毒素,其致病力主要靠细菌体内含有的大量脂质成分,从而抵御吞噬细胞的吞噬,从而造成各种迟发型超敏反应。

3 列举5种可以经过血液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它们可以引起何种疾病答:①HIV病毒,可以引起人类艾滋病。

②乙型肝炎病毒,可以引起人乙肝。

③丙型肝炎病毒,可引起人类丙型肝炎。

④丁型肝炎病毒,可以引起乙肝患者患丁型肝炎.⑤人疱疹病毒,可以引起人带状疱疹。

4简述检测HBV抗原抗体系统的用途和各项指标的临床意义答:用途:①确定人是否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感染者。

②献血人员血液初筛。

③确定人员对乙肝病毒是否有免疫力。

④体检项目。

临床意义:乙肝两对半共分为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五项。

其中感染性指标为HBsAg,HBeAg,HBcAb。

恢复性指标为HBsAb,HBeAb。

5 HIV通过哪些途径传播?怎样预防HIV感染?答:HIV传播方式主要有三种:①血液传播,通过血液制品,共用针头传播。

②性接触传播,包括同性和异性之间的接触。

③垂直传播,由母亲分娩时或其它机会传播给胎儿。

预防HIV感染主要有以下方式:①严格筛查供血者的血液,从来源上杜绝HIV病毒。

②避免不洁性行为。

③大力宣传HIV感染途径,使人们避免HIV可能的感染途径。

6致病的真菌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可引起人类哪些部位的感染?答:主要类型包括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

浅部感染真菌主要感染人的皮肤,毛发,指甲可引起各种癣症。

深部真菌感染可引起抵抗力降低者多脏器的炎症,如肺炎,膀胱炎,肠炎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