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心理咨询师三级技能-复习要点》(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

第一章:心理诊断技能第一节:初诊接待与资料的搜集、整理第一单元:如何进行初诊接待一、学习目标:学会按心理咨询原则与求助者进行第一次接触。

二、工作程序(共8点)(一)做好心理咨询前的准备工作1、合理配置心理咨询场所.心理咨询师应具备的条件:(1)能显示专业的特点。

(2)具有保密的功能。

(3)能提高适当宽敞的空间.(4)配置舒适的座椅。

(5) 配置必需的设备。

2、表现出心理咨询师应有的仪态3、与求助者会谈时,保持正常社交距离,保持正常的咨询位置4、注意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技巧的使用(二)使用礼貌的接待方式和礼貌的语言(三)间接询问求助者希望得到哪方面的帮助,不可直接逼问(四)询问结束后,明确表明态度(五)向求助者说明保密原则1、需要心理咨询师保密的内容。

2、保密例外。

3、遵守保密原则的重要性。

(六)向求助者说明心理咨询的性质(七)向求助者说明其权利与义务(八)与求助者进行协商,确定使用哪种咨询方式三、相关知识(一)社会交往中第一印象的重要性(二)危机的处理(三)心理问题的表现形式分类(P4)四、注意事项(一)避免紧张情绪(二)语言表达(三)反复说明心理咨询中的保密原则(四)说明心理测量功能的有限性(五)心理咨询时,在仪态方面还应该注意以下内容第二单元:摄入性会谈一、学习目标学会确定摄入性会谈法的目标、会谈内容与范围。

二、工作程序:(6点)(一)确定会谈的目标、内容与范围1、求助者主动提出的求助内容2、心理咨询师在初诊接待中观察到的疑点3、心理咨询师可以依据心理测评结果的初步分析发现问题4、上级心理咨询师为进一步诊断而下达的会谈目标(二)确定提问方式(三)倾听(四)控制会谈内容与方向(控制会谈和转移话题的技巧:)1、释义:也称内容反应,即把求助者说的内容中重要的部分反馈给求助者.(重复求助者话语的重要内容,并顺便提出另一个问题)2、中断:指在会谈中暂时休止一下。

(替他倒一杯水,请他取一样东西过来。

)3、情感反射:指心理咨询师有意识地刺激一下求助者,使他把会谈转向某类问题。

(初次会谈尽量不使用此办法,治疗中也需慎用。

)4、引导:指由目前的话题引向另一话题.(不是转换,而是引申出新话题)(五)对会谈内容归类(非经同意不得现场记录)1、个人成长、发展中的问题(经受的挫折或不良行为等)2、现实生活状况3、婚姻状况4、人际关系中的问题5、身体方面的主观感觉(直观症状)6、情绪体验、生活态度7、其他(六)结束会谈(结束会谈时必须申明和承诺的话)三、相关知识(一)会谈法简介(二)会谈法的要点(8点)1、会谈中听比说更重要心理咨询师要让求助者自由地谈论问题,而且随时都表现出对求助者谈的问题感兴趣,而且在注意听,能听懂.2、态度心理咨询师在与求助者会谈时,只能持一种非评判性态度,咨询师的态度必须是中性的。

表达“理解”,是最中性化和非评判性的态度。

3、区分和鉴别对求助者的会谈内容进行区分和鉴别十分重要。

对会谈内容做程度上的区分,对会谈内容真伪进行鉴别;区分情绪与行为,对制定心理咨询措施最重要;把关键问题具体化,是区别问题真、假、轻、重的关键,也是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步骤。

4、会谈法的种类(1)摄入性会谈(2)鉴别性会谈(3)治疗性会谈(4)咨询性会谈(5)应急性或危机性会谈5、最常使用的摄入会谈方式是背景资料采集法桑德伯格会谈提纲的主要内容(17点):P106、了解求助者的精神状态和行为特点马隆和沃德的会谈提纲(6点):P117、怎样提问题把封闭性提问变为开放性提问提问过多可能会带来如下消极作用:(1)造成依赖(2)责任转移(3)减少求助者的自我探索(4)产生不准确的信息(5)求助者可能因为处于被“审问”地位,而产生防卫心理和行为(6)提问过多可能影响交谈中必要的概括与说明其他不正确的提问方式:(1)“为什么……”的问题。

(2)多重选择性问题(3)多重问题(4)修饰性反问(5)责备性问题(6)解释性问题8、选择会谈内容的原则(3点)(1)求助者可接受:适合求助者的接受能力(2)有效:(3)积极:对改变求助者的态度有积极作用四、注意事项第一,心理咨询师的态度必须保持中立。

(不可表达出对某类内容感兴趣)第二,提问中避免失误。

第三,心理咨询师在摄入性会谈中,除提问和引导性语言外,不能讲任何题外话. 第四,不能用指责、批判性语言阻止或扭转求助者的会谈内容。

第五,在摄入性会谈后不应给出绝对性的结论。

第六,结束语要诚恳、客气,不能用生硬的话,以免引起求助者的误解。

第三单元:正确使用心理测试一、学习目标:学会正确使用心理测试。

二、工作程序:第一,想求助者说明选用量表对确诊的意义并征得求助者同意。

第二,依据求助者心理问题的性质,选择恰当的心理测验项目。

第三,测量结果如果与临床观察、会谈法的结论向左,不可轻信任何一方,必须重新进行会谈,尔后再进行测评。

三、相关知识第一,选择测评量表应有针对性.第二,为寻找心理问题的原因而使用量表。

第三,为评估临床症状严重程度而使用量表。

四、注意事项第一,不得乱用心理测试。

第二,不得使用“地毯式轰炸”方式实施心理测试。

第四单元:一般临床资料的整理与评估一、学习目标:学会对临床资料的整理。

二、工作程序(5点)(一)按如下提纲,整理归纳一般资料(可列表填写)1、求助者的人口学资料2、求助者的生活状况3、婚姻家庭4、工作记录5、社会交往6、娱乐活动7、自我描述8、求助者个人内在世界的重要特点9、其他资料(二)按如下提纲,整理个人成长史资料(可列表填写)1、婴幼儿期2、童年生活3、少年期生活4、青年期5、个人成长中的重大转折以及现在对它的评价(三)按如下提纲,整理求助者目前精神、身体和社会工作与社会交往状态1、精神状态2、身体状体3、社会活动状态(四)判断资料来源的可靠性,并予以说明(五)按资料的性质进行分类整理三、相关知识(一)对临床资料的解释第一,注重行为的观察,在现象与可能的原因之间建立联系。

第二,找出哪些东西是偏离正常标准的,然后抓住偏离标准的行为表现去考虑问题。

第三,抓住那些“显眼”和“突出”的事件,首先给以解释,并按这种解释去归纳别的事件。

(二)资料的可靠性是解释资料的先决条件验证临床资料可靠性的办法:第一,使用补充提问验证求助者的社会交往方面的资料是否可靠。

第二,使用问卷和心理测验。

第三,比较同一资料的不同来源,各种来源如果都给出类似的印象,那么这一资料的可靠性就较高.(三)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有三种给临床资料赋予意义的方法:(得出的推论只是假设)第一,就事论事。

第二,相关分析.第三,分析迹象。

(四)影响资料可靠性的可能因素1、暗示2、早期印象3、求助者的处境和人格特点(五)职业倾向对理解资料的影响四、注意事项第一,一定要仔细、严格地按技术要求,去搜集和评价各类资料的内容。

第二,心理咨询师给出评估有错误或把握不大时,应进行会诊,以保证意见的正确性。

第五单元:了解求助者的既往史,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一、学习目标:学会从求助者以往的心理咨询过程中寻找有价值的资料以利于形成正确的诊断。

二、工作程序第一,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医疗机构,详细阅读就诊的病例和资料。

第二,询问求助者以往是否去过其他心理咨询机构,其心理咨询过程如何.三、相关知识第一,了解当时医生给下的什么诊断,进行过何种治疗,疗效如何。

第二,分析当时去医院就诊的原因哪些是躯体方面的,哪些是心理方面的,以及两者的关系如何。

第三,求助者过去经历过心理咨询,很可能由于效果不好而来,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有可能就是诊断不正确.第四,有的求助者原来确实患有精神疾病,但这次的问题并不是原来的精神疾病,而是另外的问题,这些都要仔细地加以区分。

第五,还有的求助者经过以往的心理咨询后,问题非但没有解决,反而加重. 四、注意事项第一,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咨询经历的求助者,要说明详细了解既往史的重要性,以免求助者主观上认为哪些重要,哪些不重要,而忽略有价值的细节。

第二,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失误是难免的,正是由于以往别人失望的教训,才使得后来者能避免再走弯路,建立新思路。

第二节:初步诊断第一单元:确定造成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关键点一、学习目标:学习将各种方式获取的临床资料相互对照印证和比较,确定资料的真实可靠性;将各种资料进行纵向和横向比较,抽象概括出牵动各种因素的关键点。

二、工作程序(一)按下表分类填写收集到的全部临床资料(表见P22)(二)按先后次序,列出临床表现,再列出收集到的各类与临床有关的资料,进行对比和分析。

(三)找到引起心理问题的关键点。

所谓引发临床表现的关键点,期内含有二:其一,该因素是多数临床表现的原因,或者与多数临床表现有内在联系。

其二,该因素在个体发展中持久地存在着,并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改变自身的形式,但无论形式如何改变,其本身性质不变。

三、相关知识对临床诊断来说,找关键点或关键因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技能。

四、注意事项第一,必须认真对待资料来源可靠性和资料的真实性,未经验证的资料不能作为分析问题的依据。

第二,资料的分析不能有主观随意性,要符合客观逻辑。

第二单元:对求助者形成初步印象,对一般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分析初步印象:心理咨询师对求助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之后,必须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问题的严重程度和归类诊断方面,形成大致的判断,称之为初步印象。

一、学习目标:依据观察、会谈和心理测试的结果,对求助者的心理与行为问题形成临床初步印象。

二、工程程序第一,根据心理健康水平评估的十项指标,对求助者心理健康水平进行衡量。

第二,选择有效的测评工具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量化的系统评估。

第三,完成上述工作之后,再对某些含混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鉴别,初步区分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神经症性心理问题。

三、相关知识(一)关于心理诊断心理诊断:是指心理咨询师通过观察法、会谈法、实验法、测量法、量表法,获取求助者临床资料,并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求助者的心理状态和人格特征进行评定,最终对求助者的心理和行为状态的性质做出判断的过程。

(二)心理诊断在咨询心理学中的重要性心理诊断贯穿心理咨询的全过程.四、注意事项第一,心理诊断中,应避免“贴标签”。

要以现实的临床表现为依据。

第二,对难以确定诊断的案例,力争通过会诊解决问题。

第三单元:确定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的工作范围一、学习目标:学会判断求助者的问题是否属于健康心理咨询工作范围的原则二、工作程序(一)掌握判断正常与异常的心理活动的三项原则1、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性原则。

(包括是否有“自知力”和“现实检验能力”)2、精神活动的内在协调一致性原则。

3、人格的相对稳定性原则。

(二)对求助者具有典型意义的某些特异行为表现进行定性(三)确定工作范围第一,明确自己的胜任力。

第二,理论上,健康心理咨询的主要对象是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部分神经性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