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七章 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


• 明示选择:当事人在缔约前或争议发生 之后,以文字或口头明确作出法律选择 的意图。 • 默示选择:各国态度不一;
• 1、少数国家只承认明示选择,不承认任何形式 的默示选择。土、秘、尼日利亚、中国等 • 2、有限度地承认默示选择,捷克、荷兰、美国 • 3、承认默示选择,允许法官在审理案件时推定 当事人的意图,多数国家和国际公约持此态度。 英、法、德、奥、瑞士、泰国等
②合同的标的是位于外国的物、财产 或需要在外国完成的行为(《票据 法》96条)
国际货物运输合同,既不考虑合同 当事人的国籍,也不考虑当事人的营业 地或住所,而是看所运输货物的发运地 或目的地是否位于国外,也就是说看所 运货物是否位于国外。 • 在关于国际海上运输的《1978年联合国 海上货物运输公约》以及关于国际航空 运输的1929年的《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 些规则的公约》中都有此种规定。
– (合同缔结地、合同履行地、当事人本国、债务人住所 地、法院地、物之所在地等)
• (二)分割论与单一论 • 分割论是指将合同分割为几个不同方面,分别适用 不同地方的法律。 如合同的形式、履行、缔约能力、解释、撤销等。 这一理论可以追溯到意大利的法则区别说。巴 托鲁斯主张对合同的不同方面适用不同的法律。后 来许多国家的理论和实践都沿用了这种分割方法。 • 主要是三分法:合同形式、能力、内容和效力 美国、瑞士 《布斯塔曼特法典》
合同准据法的确定方法(重点)
• • • • • 意思自治原则 客观标志原则 最密切联系原则 特征性履行方法 合同自体法理论
• 一、含义 • 当事人通过协商自行选择合同所应适用的法律。 是国际私法确定合同准据法的一项基本原则。
第二节 意思自治原则
• 这是一项古老的原则。在14世纪意大利波伦 亚大学教授萨利塞(Salicet)的著作中已 出现过这种观念。到15世纪,巴黎大学教授 罗朱斯· 库尔蒂乌斯(Rochus Curtius)明 确指出,合同之所以适用行为地法,是因为 “当事人默示同意适用该法”。这就为当事 人选择法律的观念开辟了道路。
四、当事人选择法律的范围
• 1、当事人选择法律是否包含冲突法; • 绝大多数国家和公约认为当事人选择的法律仅仅 是实体法,而不包括冲突法。
• 例如1980年《罗马公约》第15条规定:“凡适用依本 公约确定的任何国家的法律,意即适用该国现行的法 律规则而非适用其国际私法规则。”
• 2、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是否应当与合同有客观联系 • 即当事人选择法律的空间范围。
请问:
• 1、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对本案有无管辖 权?为什么? • 2、法院应适用何国法律来确定赠与合同 的效力(由哪国法律确定)? • 3、法院对本案应如何判决?
一、国际合同的概念
• 合同是当事人设立、变更或消灭某种民事权 利义务关系的协议。合同是民法上产生债的 主要原因。 • 是指涉及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利益的合同。 • 国际合同的国际因素:传统上从主体、客体 和法律事实三方面来加以判断。实践中,在 这三个方面之外也可能涉及不同国家利益, 而使合同具有国际因素。
第七章 国际合同的法律适用
第一节 概述
案例分析
• 深圳某外商投资企业总经理甲国公民A和 其秘书乙国公民B签订了一项赠与合同, 合同规定A赠送B价值200万元人民币的 钻石戒指一只。但条件是B必须和A共同 在该外资企业工作十年,并且在10年内B 不得与他人结婚,否则A可收回赠送的钻 石戒指。双方明示选择甲国法作为该赠 与合同的准据法,依甲国法该赠与合同 有效。三年后B与他人结婚,A欲讨回钻 石戒指不成,诉至深圳市中级人民法院。
③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关系据以
产生的法律事实发生在外国
• 也就是说合同的订立或变更发生在国外, 从而使合同具有了国际性。
• 另外,涉及外国法的适用,外国仲裁机 构的选择等,也可能成为一项国际合同。
• 背景:合同的法律冲突
• 涉外合同由于含有涉外因素,所以在合 同的诸方面会涉及到不同国家的法律, 而不同国家的法律存在差别,例如关于 合同要约的生效、合同的成立、合同的 撤销等方面,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就存 在着根本区别。因此,就同一合同会产 生法律冲突,需要确定其应适用的法律。
• 历史:合同准据法(the applicable law of contract)是英国学者韦斯特勒 克(Westlake)在法律关系本座说理论 基础上提出的一个概念,最初见于其 1858年《国际私法论》一书,但对于何 为合同的准据法,并未阐述。 • 戴西在1896年其所著的《冲突法》第1版 中认为,合同准据法就是合同双方当事 人打算,或能合理地认为他们打算使合 同受其支配的那一个或那几个法律。
• 1525年,法国法则区别说的代表人物杜 摩林在对加内夫妇夫妻财产制的法律咨 询案中,认为夫妻财产制应视为一种默 示合同,夫妻双方已将该合同置于其婚 姻住所地法的支配下。后人把这一论述 概括为意思自治原则。 • 在理论上,最先接受意思自治原则的是 荷兰法学家胡伯,随后德国的萨维尼、 意大利的孟西尼、美国的施托雷都接受 了这一学说。
维他食品公司诉乌纳斯轮船公司案
(Vita Food Products Inc.,v. Unus Shipping Co.,1939)
• 1939年,该案原告维他食品公司与被告加 拿大乌纳斯轮船公司订立了一份租船合同, 由原告租用被告所有的船只从纽芬兰装货 去纽约。根据提单规定,合同受英国法支 配,并约定被告对于其船员因过失而造成 的损害负责,后来因船长过失引起了货损, 此案上诉到英国枢密院。审理此案的英国 枢密院赖特法官认为,合同虽然与英国毫 无联系,而当事人却选择了英国法,这并 不妨碍合同适用英国法。
• 主张二:意思自治是相对的、有限制的, 当事人必须选择与合同有实际联系的法 律。 • 如《美国统一商法典》第一章第105条规 定,有关货物买卖合同,当事人可以任 意选择另一国、州的法律,但这些国家 或州的法律必须与合同有“合理的联 系”。
二、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
• 明示选择和默示选择 目前,大多数国家的法律和有关国际条约 同时接受这两种方法。例如1986年《海牙 公约》第7条规定,当事人选择法律的协议 是明示的,或者从整体看合同规定或当事 人行为清楚地显示了这种选择。 • 但也有少数国家只承认明示选择,不承认 任何形式的默示选择,例如土耳其、尼日 利亚、秘鲁等国家。
二、国际合同法律冲突的解决
• 指如何确定合同的准据法,即依照冲突 规范确定合同应适用的法律(国内法、 国际法)。 • 关于合同准据法的确定,国内外国际私 法学界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理论和观 点。 • 主观论 V. 客观论——方法 • 整体论 V. 分割论——范围
• (一)主观论与客观论 • 所谓主观论是指合同的准据法应由当事人自主选择。 • 所谓客观论是指合同准据法应当根据合同与某个场 所(或地域)之间的客观联系来确定。
• 主要涉及两个问题,
–一个就是合同订立后能否选择法律, –另一个就是能否变更原来的选择。 –一般都允许,但也有限制
多数国家允许,但对当事人的变更选择作了一 些限制:不得使合同归于无效或使第三人的合 法利益遭受损害。 例如1980年《罗马公约》第3条第2项明确 规定,当事人在任何时候可以变更原来所选择 的法律,但是这一变更不能损害合同形式上的 合法性,同时也不能对第三者产生不利的影响。
①合同当事人方或双方具有外国国籍,或者虽
不具有外国国籍,但住所设在外国
大陆法系→国籍;英美法系→住所 • 法人国籍确定标准的不同,不确定性 • 法人的国籍往往掩盖其所从事的国际交 易同有关国家之间的真正联系。 • 因此,在一些国际立法文件中,例如 《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明确 规定以合同当事人的营业所在不同国家 作为合同的国际因素。
劳埃德案
劳埃德诉吉伯特的大致案情是:原告(英国人)与 被告(法国人)在丹麦的托马斯签订一租船契约,约定 由为被告所有的“橄榄号”船舶将原告的货物由哈提运 至利物浦。在航行过程中,船舶因遭遇风暴而受损,船 长于是将船舶停泊在葡萄牙的一个港口,并以该船舶、 运费及货物作为抵押,借款对该船舶进行修缮,随后将 货物运抵目的地港。因货物数量不符合提单的规定,提 单持有人于是在海事法院针对船舶、运费及货物提起诉 讼。随后,原告作为货物所有人向被告提出了赔偿请求。 英国王座法庭最后根据法国法,驳回了原告的诉讼 请求,该案之所以适用法国法,是因为法院认为,案件 的事实表明,当事人有适用法国法的意图。
• 在立法上,1865年《意大利民法典》最 早明确接受意思自治原则,并将其提高 到首要原则的高度。该法第25条规定: 任何情况下,如当事人另有意思表示, 从当事人的选择。 • 此后,日本、西班牙、土耳其、波兰、 美国、德国、瑞士等国也都在立法上确 立了意思自治原则的地位。此外,一些 重要的国际公约,如1980年欧共体《罗 马公约》以及1986年海牙《合同法律适 用公约》等都接受了这一原则。
• 在实践中,英国是第一个采用意思自治 原则的国家。1760年,曼斯菲尔德勋爵 在Robinson v. Bland案中指出,作为一 种例外,当事人可以选择缔约地以外的 法律。到1865年英国法院通过利比利亚 半岛东方海运公司V.香德案和劳埃德V. 吉伯特案,最终确立了意思自治原则在 合同法律适用领域的支配地位。美国于 1825年由马歇尔法官在韦曼V. 索沙德 (Wayman v. Southard )案中引入意思 自治原则。此后,大多数国家也都承认 了这一项原则。
第二节 意思自治 原则
• 意思自治原则的好处: • 1、有利于当事人预见法律行为的后果和维护法 律关系的稳定性; • 2、有利于争议的迅速解决。 • 曾有反对
绝对的意思自治与相对意思自治
• 主张一:意思自治是绝对的、无限制的, 当事人可以选择与合同毫不相关的法律。 • 以英国冲突法理论和判例为代表。此外, 日本、奥地利、比利时、瑞士等国在立 法中也没有要求必须选择与合同有客观 联系的法律。 • 1978年《代理法律适用公约》、1980年 《罗马公约》以及1986年《海牙公约》 也都没有禁止当事人选择与合同无任何 联系的法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