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220103□□单位工程施工组织设计(施工方案)(高压旋喷桩专项施工方案)单位(子单位)工程名称: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生公寓项目施工总承包工程地点:广州市科学城开源大道190号总承包施工单位:(法人章)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施工单位: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编制单位:广东省第一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编制人:编制日期:2014 年月日审核人:审批人:审批日期:年月日目录第一节、编制依据: (1)第二节、工程概况:…………………………………………………ﻩ1第三节、工程地质情况………………………………………………ﻩ2第四节、施工前部署、准备工作 (6)第五节、主要施工工艺及技术措施ﻩ.......................................10 第六节、施工进度计划 (13)第七节、质量要求 (13)第八节、避免工程质量通病 (16)第九节、文明安全施工措施ﻩ (17)第一节、编制依据1、本工程地质勘查报告及相关招标文件资料;2、设计施工图纸;3、《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建筑地基处理技术规范》(JGJ79-2012);5、《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6、《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2-2011);7、《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8、《建筑地基基础施工及验收规程》(DBJ15-201-91);9、《建筑工程施工现场供电用电安全规范》(GB50194-93);10、国家和行业颁布的有关现行施工规范及标准;11、本工程执行的规范、规程;第二节、工程概况1、工程概况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拟在广州市科学城开源大道190号兴建“研究生公寓”工程,由广东工业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设计,广州中科地化工程勘察有限公司提供工程地质勘察报告。
该地块占地面积391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3776平方米,地上建筑11层,地下建筑1层,总高37.5m,框剪结构,采用筏板基础,基底标高-5m(绝对标高为16.3)。
2、施工要求根据设计施工图纸,本工程基底土质处理采用二重管高压喷射注浆法,有效桩长约10m,桩顶标高-5.4m,总桩数1958根,桩径0.6m,水泥采用P.O42.5R,水灰比为1.1,每米桩长水泥含量180-220kg(局部淤泥部分220-250kg),高压喷射压力大于30Mpa,流量大于30L/min,气流压力宜取0.7MPa,提取速度可以取0.1-0.2m/min。
设计要求处理后的地基及复合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spk≥130kpa(1/L-M轴)、180kpa(A-L轴),地基承载力特征值fak≥50kpa(C-L轴另外)、130 kpa(C-L轴),单桩承载力特征值Ra≥160KN(1/L-M轴)、200KN(A-L轴),桩身抗压强度fcu=1.8Mpa(1/L-M轴)、2.3Mpa(A-L轴)。
3、桩基质量检查①施工质量检查主要应检查施工记录,桩数,桩位偏差,褥垫层厚度,夯实度和桩体试块抗压强度等。
②旋喷桩复合地基承载力检验应采用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和单桩静载荷试验。
③成桩质量检验点的数量不少于施工孔数的2%,并不应少于6点。
④承载力检验宜在成桩28天后进行,检验数量不得少于总桩数的1%,且每个单体工程复合地基静载荷试验的数量不得少于3台。
第三节、工程地质情况1、场地位置及地形地貌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拟建物场地位于开源大道中190号,交通较便利。
拟建物场地原为荔枝园、菜地和鱼塘,现基本填平,场地较平整。
2、地基土构成及土性特征ml)、耕植土(Q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层从上至下依次为:人工填土层(Q4pd)、坡积层(Q dl)、冲洪积层(Qal=pl)、冲积层(Q al)、残积层(Q el)和燕山一期花岗岩(γ2(1))。
5地层岩性分述如下:①、人工填土层(Q ml)<1>、素填土:共37个孔有分布。
褐红色、灰褐色、灰黄色、松散,湿。
主要由粘性土组成,局部含石英砂和碎石,结构不均匀,顶部0.5-1m一般为新近填土,压实程度低。
②、耕植土层(Q pd)<2>、耕植土:共32个孔有分布。
灰褐色、灰黄色为主,软塑状。
局部可塑状。
主要由粉质粘土或粘土组成,含石英砂,含腐殖质。
③、坡积层(Qdl)<3>、粉质粘土:共11个孔有分布,主要分布在风化层剥蚀残丘地貌地段及其附近地带(猫岭山山麓地带)。
灰黄-砖红间灰白色、砖红间灰黄色为主,可塑。
主要由粉粘粒组成,一般含石英砂砾10-20%,局部20-30%。
④冲洪积层(Q al+pl)<4>、粉质粘土:共51个孔有分布。
灰褐色、浅灰、灰黄色为主,可塑状,局部软塑。
主要,含石英砂约10-20%。
⑤冲积层(Qal)<5-1>、淤泥、淤泥质土:共45个孔有分布。
灰-深灰-灰黑色,流塑,饱和。
主要由含较多有机质,局部含粉细砂团块或朽木。
<5-2>、粉质粘土:共68个孔有分布。
灰白、浅灰、灰黄、橙黄色为主,软塑状为主,局部可塑。
主要由粉粘粒组成,一般含石英砂10-15%,局部夹薄层中粗砂,本层局部过渡到粘土。
土质不均匀。
<5-3>、粗砂:共30个孔有分布。
以浅灰、灰白、灰黄为主,松散状,饱和。
主要由石英砂组成,一般含泥质10~15%,局部含泥质较少,本层局部过渡到砾砂,夹薄层可塑-软塑粉质粘土。
土质不均匀。
<5-4>、中粗砂:共22个孔有分布。
以浅灰、灰白、灰黄和褐黄为主,稍密状,局部中密,饱和。
主要由石英砂组成,一般含泥质10~15%,局部含泥质20-30%,本层局部过渡到砾砂。
土质不均匀。
<5-5>、淤泥:淤泥质土:共有36个孔有分布。
深灰-灰黑色。
流塑-软塑,饱和。
主要由粉粘粒组成,含较多有机质,局部含粉细砂团块或朽木。
<5-6>、粉质粘土:共67个孔有分布。
灰白、浅灰、灰黄、褐黄色为主,可塑,局部软塑。
主要由粉粘粒组成,一般含石英砂10-20%,局部20-30%。
局部夹薄层中粗砂,土质不均匀。
<5-7>、粗砂:共50个孔有分布。
以浅灰、灰白、灰黄、褐黄为主,中密,局部稍密或密实状,饱和。
主要由石英砂组成,局部过渡到砾砂。
夹薄层可塑-软塑粉质粘土。
土质不均匀。
⑥、残积层(Q el)为花岗岩风化层残积土。
按其塑性状态,分为以下2个亚层:<6-1>、砂质粘性土:共12个孔有分布,灰白色、灰褐间褐黄为主,可塑状。
主要由粉粘粒及石英砂砾组成,一般含石英砾石约10-20%,局部夹薄层砾质粘性土,遇水易软化。
<6-2>、砂质粘性土:共79个孔有分布,褐黄间灰白色、灰白间灰褐色、褐红间灰白色为主,硬塑状。
主要由粉粘粒及石英砂砾组成,一般含砾石约10-20%,局部夹薄层砾质粘性土,遇水易软化。
2(1))⑦基岩(γ5基岩为燕山一期花岗岩,按其风化程度可分为以下4个亚层:<7-1>、全风化花岗岩:K3孔未见,其余各孔均有分布。
灰褐、褐黄间灰白色为主,岩石风化完全,岩芯呈坚硬土状,浸水易软化崩解,岩石组织结构已基本破坏,但尚可辨认,且有微弱的残余结构,干钻易进。
<7-2>、强风化花岗岩:各孔均有揭露,未钻穿该层。
褐黄色、灰褐色、灰褐间灰白、灰黄色,岩芯呈土状为主,局部呈半岩半土状,岩芯可用手折断或捏散,浸水或干湿交替时可软化或崩解。
极软岩。
<7-3>、中风化花岗岩:共3个孔(K59、K69、K90)有揭露,为分布在残积土、全风化岩或强风化岩中的孤石。
灰白色间灰黑、褐黄为主色,岩芯呈快状-短柱状,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结构,裂隙较发育。
其层位详见下表2-2。
<7-4>、微风化花岗岩:共13个孔有揭露,为分布在残积土、全风化岩或强风化岩中的孤石。
灰白色间灰黑、岩芯完整呈长柱状,中粗粒花岗结构,块状结构,较硬岩-坚硬岩。
地基土主要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发建议值3、水文地质条件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场地地下水稳定埋深为0.17-2.18m,平均0.88m,平均高程20.92m。
现场地下水位高程有差异,其变化主要受地形、土层的参透性、降雨量及基岩裂隙连通性所控制。
第四节、施工前部署、准备工作1、组织机构部署针对本部位施工特点,加强施工现场管理,配备相当能力强管理人员及施工队伍人员。
2、施工技术准备(1)、做好调查工作①、气象、地形和水文地质的调查掌握气象资料,以便综合组织全过程的均衡施工,制定雨季的施工措施。
进行勘察场地,尤其要掌握好地下管线、场地水位等资料。
②、各种物质资源和技术条件的调查由于施工所需水泥等材料数量多,故应对各种材料的生产和供应情况、价格、品种、质量等进行详细调查,以便及早进行供需联系,落实供需要求。
由于施工用电较大,落实备用发电机等。
(2)、做好与设计的结合工作由项目技术负责人组织有关人员认真学习和研究图纸,并进行自审、会审等工作,以便熟练、准确地施工。
①、通过学习,熟悉图纸内容,了解设计上要求施工达到的技术标准,明确工艺流程。
进行自审,组织施工管理人员对有关图纸进行审查,掌握和了解图纸中的细节。
②、组织各施工班组共同学习施工图纸,商定施工配合事宜。
③、组织图纸会审,由设计方进行交底,理解设计意图及施工质量标准,准确掌握设计要求。
若图纸与会审记录不符,以会审记录为准。
3、物资条件准备(1)、建筑材料的准备①、根据施工方案中的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预算中的工料分析,编制工程所需的材料用量计划,作好备料、供料工作和确定仓库、堆场面积及组织运输的依据。
②、根据材料需用量计划,做好材料的申请、订货和采购工作,使计划得到落实。
③、材料进场前报监理审核,向监理报验,合格后方可进场使用。
材料进场后做好保管和防雨工作。
(2)、施工机械准备根据施工组织设计中确定施工机具、设备的要求以及施工进度的安排,编制施工机具设备需用量计划,落实施工机具设备需用量计划,确保按期进场,准时开工。
4、现场准备(1)、场地控制网的测量,建立控制基准点施工前按总平面图的规划,在一定的距离布点,组成测量控制网,各控制点均应为永久性的坐标桩和水平基准点桩,测量放线完毕后,所布控制点、基准点应以书面形式报监理复核,复核无误后方可使用。
控制点应采取保护措施,以防破坏,利用测量控制网控制和校正建筑物的轴线等,确保施工质量。
(2)、做好现场的“三通一平”工作①、建设已对施工场地初步进行平整,进场后对不满足施工要求的局部位置进行整平。
②、在现场范围内修通临时道路,接通施工用水、生活用电。
③、由于本工程先开挖土方至基底标高后,再进行高压旋喷桩施工困难过大,为保证施工的顺利进行,拟用碎砖块或块石料在基坑底铺设施工便道,碾压密实,以保证施工设备、施工材料的正常运输和土石方工程正常施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