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犯罪预防摘要:当代大学生犯罪现象越来越严重,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针对这一现象,本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当代大学生的伏罪特点、原因以及如何预防大学生犯罪。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犯罪特点;犯罪原因;预防犯罪引言大学生犯罪,是当今世界的一大严重社会问题。
深入研究大学生犯罪问题,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不仅关系到社会治安、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的安全,而且关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目前,大学生违法犯罪的原因已涉及经济、文化、教育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多种消极因素综合作用的后果。
大学生犯罪现象如果得不到遏制,就会毁掉一批又一批青少年的美好前程,进而影响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其危害的严重性、长远性不言而喻。
因此,大到国家、社会的各个部门,小到社区、学校、家庭,都有责任互相配合、共同行动。
针对当前大学生犯罪的现状与趋向,加大防范力度,建立一个科学有效的全方位预防网络。
当代大学生犯罪率不断上升的基本原因在于市场经济带来的急剧变迁和社会机制以及个人机制的弱化、学校弊端的影响、多元文化、不良媒体文化的影响以及人文主义的缺失。
防范和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基本对策在于必须形成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健全体制、改进作风、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法制建设以及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各方面综合出发。
大学生犯罪的现象日益严重,给社会造成了重大损失。
下面就如何做好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减少大学生犯罪,浅谈几点看法。
一、当代大学生犯罪的特点:(一)、犯罪数量逐年增加。
据调查,大学生犯罪案件数量及犯罪人数自1999年起开始上升。
2004年比2003年增加了54.5%,2005年较之2004年又增加了97.1%。
(二)、犯罪类型多样化。
大学生犯罪多以伤害型和财产型为主,但同时出现了一些新类型案件。
大学生犯罪开始向多样化和智能化发展,犯罪手段比一般犯罪表现出高智能、高技术性以及高隐蔽、高危害性。
比如轰动一时的郑州银行被劫案,主犯儿子是警校毕业的学生,具有很强的反侦察能力,因此,是破案难度增加;还有某些博士硕士利用所学科学知识,从事高科技犯罪等等。
(三)、犯罪主体范围扩大。
在前几年,犯罪大学生多出普通大专院校,而现在来自重点大专院校甚至名牌院校的犯罪大学生较往年明显增多。
据上海一项关于“校园犯罪”的调查,在犯罪的51名大学生中有16人来自重点院校,占了总数的31%。
在大学生犯罪中,其中不乏博士生和硕士生,例如在2001年大学生犯罪案件抽样调查28件34人中,就有硕士研究生2件2人法官在调查中还发现,女大学生犯罪也在增加,在2002年67名犯罪大学生中,女大学生有11人,其中盗窃10人。
二、当代大学生犯罪的原因(一)、受社会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改变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
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 这说明人的一切活动都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色彩,只有人的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全面发展,促进了社会的全面进步。
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腐朽生活方式的偏激倾向。
于是,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坑蒙拐骗、以权谋私等社会不良现象时有发生。
正是社会上这种盲目追求物质利益的不良风气刮进了校园,动摇了“象牙塔”内众多学子纯洁上进的思想,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错位。
对物质享受的过分追求诱发和刺激了大学生们去进行偷盗、抢劫、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有的大学生甚至抛弃了个人的基本道德,出卖肉体出卖灵魂。
据调查,女大学生盗窃,除了少数是因为经济窘迫所致外,绝大多数是因为虚荣心过强,受社会不良习气的影响,喜欢攀比,贪图享乐造成的。
马克思针对由货币导致的拜金主义的社会现象深刻指出:“它把坚贞变成背叛,把爱情变成恨,把德行变成恶行,把恶行变成德行。
”再如当前社会上日益盛行的大学生“陪聊”、傍款和卖淫等现象,都说明了市场经济不仅带来了经济的繁荣,也给大学生的思想和价值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使得他们的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和错位。
(二)、大学生心理不成熟大学生正处于青年时期,其生理和心理都迅速走向成熟但还没有成熟。
他们感情丰富,心理起伏大,易冲动,自控能力差;他们没有走向社会却渴望走向社会;他们缺乏社会阅历和人生经验,但社会却纷繁复杂,所以,如果没有正确引导的话,大学生很容易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犯罪,主要原因有自控力较差,心理脆弱,无法应对挫折。
大学生中独生子女是绝大多数,远离父母独立生活之后,对挫折没有准备,一旦遇到比较大的事件,容易产生过激行为。
如大学生吕某强制猥亵妇女一案,吕某与女朋友在热恋之中突然失恋,面对突如其来的感情打击,吕某难以接受,某日凌晨恰好遇见被害人,一时无法抑制心中的冲动,便起了歹意。
还有一些大学生因出身贫寒,或有某些缺陷,一方面对家庭和社会不满、仇视,另一方面敏感自卑,自我调控能力差,无法应对社会的一些不公和挫折,对人生悲观,以至于不能自拔,最终走向极端。
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去年发生的震惊全国的某大学生凶杀寝室室友案了。
22岁的马加爵是某大学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平时内向不爱和同学多说话,由于家境贫寒,出生在农村,长期处于自卑心理。
因一天晚上和寝室几位同学打牌发生口角,心里不愉快,以为同学是在嘲笑、愚弄他,一怒之下用铁锤将同窗四年的寝室室友杀害,手段之残忍。
2、心理迷乱,情绪失控。
恩格斯曾说:“我们的意识和思维,不论他看起来是多么超感觉的,总是物质的、肉体的器官几人脑的产物。
”随着高校扩招步伐的逐渐加快,大学生失业现象也日益频繁,许多大学生的自我预期值开始下降。
他们不再拥有昔日大学生身为少量“社会精英”的自豪,而是对前途充满渺茫,这就使他们极易产生消极颓废心理,导致心理迷乱,情绪失控,失足犯罪。
比如学生黄某,因某日心情烦躁,感觉前途无望,遂在同宿舍其他同学去上课的情况下,偷了同宿舍女孩每人一件东西。
黄某说,她就是将盗窃作为排解自己心情的一种手段。
再如清华大学学生刘海洋用浓硫酸泼大熊猫一案,北京某高校学生马忠义携带仿真枪绑架案,都是因心理迷乱,情绪失控诱发的犯罪。
“这是出于一种犯罪变态心理”。
从心理学把这种现象称为“同化”,同化是指个体的态度及行为与其所处社会环境的社会行为规范标准逐渐接近的过程。
同化不是个体对社会压力的屈服,而是对自己的特定社会环境的一种自愿调适,社会心理学对态度的研究表明,“同化是内化的前提,是形成与转变个体信念、态度的重要环节”。
中国法学会副会长陈光中教授,在听说了近期的几起大学生犯罪事件后说。
他指出,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思想的变化,使得青年一代的观念也大大不同于从前。
“他们的思想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颓废、自私等各种不良现象的出现,甚至以此为起点开始走向犯罪。
” 而据前两年对全国17.6万名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心理疾病患者高达20.23%。
可以说心理迷乱,情绪不稳是青年学生典型的心理疾病,也是当代大学生失足的又一大诱因。
3、对社会不满,报复性。
大学生尚年轻,但却渴望自立、自尊,获得别人的平等相待,不愿受管束,希望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种心理特点,随着年龄的成熟而越来越强烈,特别是当他们具有一些不良品行时,谁如果管教他们,轻则反感、对抗,重则予以报复。
4、生理不健康。
情绪发生的速度和强度,均与个体的年龄、性别、神经类型、呼吸系统、血液循环系统、身体素质等生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
但是,生理因素是个体的自然属性,不带有社会属性;生理因素只为个体的心理和行为提供一种可能性。
大学期间,大学生的生理迅速走向成熟,开始对性充满了好奇和渴望。
从青春期开始的逐渐性成熟以及性意识的增强必然使这些刚刚成年的年轻人关注异性。
这本无可厚非。
但是,如果不引导他们形成良好、正常的性道德观念,再加上受到各种暴力、色情文化的不良影响,就有可能在神秘感、好奇心的驱使下产生性犯罪行为。
如当今校园里发生的多起奸杀命案中就不乏此类情况。
据反映,某些高校还存在男大学生偷看淫秽书籍、录相不过瘾,偷偷招妓甚至集体招妓的现象。
这是大学生性心理不健康的体现,也是走向犯罪的一个开端。
(三)、受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
优秀的文化可以提高人的思想,促使人们奋发上进,低级、庸俗的文化会腐蚀人的灵魂,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
近年来,一些领域道德失范,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滋长,封建迷信活动和黄赌毒等丑恶现象泛滥,文化事业受到消极因素的严重冲击,危害大学生身心的东西屡禁不止,使大学生的认知产生偏差。
有些大学生由于意志比较薄弱,很容易接受外界的影响,而对于不良现象和行为,也往往缺乏辨别能力而跃跃欲试。
随着自我意识的增强,他们非常重视自己能否得到同龄伙伴的承认和赞许,并把它看得比父母、师长的评价还要重要。
一些武侠、言情小说、影视片人物,特别是带有传奇色彩的“黑社会”人物对他们起着极坏的影响,诱导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另外法制教育的不健全、以及电子游艺厅、黑网吧的侵袭,都是产生大学生犯罪的不良社会因素。
(四)、教育是立国的根本,学校教育体制不健全。
从学校方面的因素来看,学校教育体制存在缺陷。
学校教育观的偏颇、教师素质问题以及校园暴力都会给青少年的成长带来极为不利的影响。
比如学校只抓升学率而忽略对学生人生观和思想品德的教育等都会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带来破坏性的影响。
此外,一些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法律政策教育形式单调,内容僵化,针对性不强,导致一些大学生接受教育的效果不理想。
特别是学校招生规模逐年扩大,而校方对学生的管理却未加强,存在重知识“输入”而轻思想品德的“塑造”,缺乏科学的管理机制,有的学生夜不归宿、逃课旷课、赌博醉酒等也无人过问。
由于未做到防微杜渐,导致个别学生自觉性越来越差,自我控制能力越来越弱,很容易突破道德的防线而走上犯罪歧途。
(五)、受婚姻、家庭的影响。
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
家庭的教育培养,深刻影响着子女的人生观和道德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潜伏着青少年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危机。
大学生犯罪家庭方面的原因,主要是由于家庭不适当的教育方法和教养方式造成的不良影响。
比如,在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有的家长往往只重视智力教育,而忽略了对子女健康人格的培养。
在教养的方式上多采取简单、粗暴的家长制手段。
这种消极的教育方式,容易使子女形成敏感多疑、自卑易怒、偏执敌对等不健康的品质,也可称之为人格障碍。
当子女考入大学后,有的家长又将精力转移到经济支持上,而对其现实表现和心理成长关注不够。
一旦子女犯罪,他们才感到惊讶和后悔。
反之,有一些家长则从小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孩子当“小祖宗”,对他们的要求无条件一一满足,尤其在他们进入大学后,更是对其放纵。
这些大学生往往以自我为中心,优越感强,受不得丝毫委屈,一旦心理失衡,就用暴力解决问题,很容易走上犯罪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