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一、人生的悲剧性萨特和尼采都深深看破了人生的真相:人生是无意义的,人生是悲剧性的,《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尼采认为,欲望无边却无法满足,生命的本质就是痛苦。

(这一点和叔本华认识一致)。

萨特认为,存在是虚无的,现实是恶心的,人正是在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的状态中生存着。

其所是是过去带给我们的不可变的本质,其所不是是将来我们还没有形成的本质,人就是否定着过去及被将来所否定的现在,而现在是双重的否定。

人的自由正在于这双重否定之中,由于人生是一个不断自身否定的过程,所以现在的我们,什么也不是。

人的存在是由自为的存在介乎自在的存在之间的。

自为的存在是人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像液体,自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外部世界的存在,像固体;而实在的存在就是固体与液体的混合体,一种半流质、半透明、粘滞的存在,像黏液一样的让人看着恶心的东西。

人的存在就像一个洞,洞中是虚无的,可这虚无要洞壁的存在来证明其存在。

人的存在除了自我意识,还有靠他人的存在来印证。

人与人之间可能有暂时的共在(我理解为共同利益),但由于人本质上是自由的,所以人的根本关系是冲突,而人又无法离开他人而存在,因此悲剧不可避免,永恒存在。

二、既然人生是悲剧的,我们是否就悲观等死呢?萨特和尼采都否定了消极的人生观,都不相信上帝和理性的存在。

他们清楚地看清了人生的悲剧本质,但并没有被这悲剧吓倒,而是各自提出了解决方案。

尼采的解决方案是,用日神精神尤其是酒神精神来疗救人生的苦痛。

日神像迷梦,让人沉醉在美妙的幻想中忘记痛苦;酒神像迷醉,让人们在生命的狂欢中忘却苦难的真相。

就像选择记忆一样,我们应有意识地麻醉麻醉自己,如果纠缠于痛苦中不能自拔,那就会走向叔本华式的虚无主义。

所以他提倡强力意志,提倡超人,人应该爆发出生命的活力和激情,爱我所爱,做我所做,赢取我所想得到的一切。

萨特的解决方案是,存在先于本质。

我们的出生是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导致了我们存在。

可我们的本质却是由我们在生命旅途中不断地选择、奋斗而决定的,这种决定本质的过程,会持续一生,直到生命终止,我们的本质才最后盖棺论定。

所以,你必须做一个主动积极的人,不断地选择--是做英雄还是做懦夫;不断地行动--为你选择的后果承担责任。

人不是被上帝造就的,人就是这样被自己造就的。

三、人是自由的几乎所有的西方人生哲学,都涉及到自由的话题。

尼采和萨特都认为,人是自由的。

但两人的认识并不一样。

尼采的自由来自于自我超越以及对悲剧人生的超越。

尼采把悲剧人生看作了审美人生,痛并快乐着,更让我们彻骨地感受到快乐难得和壮观。

人生既然是一出悲剧,那就把它当作悲剧来演吧,演得轰轰烈烈,威武雄壮。

在人生悲剧中,我们自己就是悲剧英雄,我们也要欢欣鼓舞地演这悲剧,从自身的痛苦乃至毁灭中体会生命的伟大和骄傲。

萨特说人是自由的,这并不是说人就可以为所欲为,而是说人可以有所不为,读后感《《萨特与尼采》读后感》。

拒绝,也是一种自由的权力。

人有选择不做什么的权利,这是绝对的,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是自由的。

而人选择做什么的权利,是相对的,因为别人也是自由的,这样人就和他人永远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冲突,所以说他人即地狱。

比如,你可以拒绝一次约会,享有这样的自由;但你不能选择跟一个不爱你的人结婚,因为人家不答应,你就无法享有这样的自由。

萨特鄙弃那种人生的逃兵,鄙弃不自由者。

当人意识到自己是自由的,神就无法控制他们了。

萨特憎恶悔恨,因为悔恨是一种自欺。

这是意识到了自由而又不敢去正视它,认识了而不行动,行动了又不敢承担后果,这是懦夫的表现。

自欺是不真诚的,真诚是的确不知道真相,或根据自己明白把握的真相行事。

自欺则总是使事情处在若明若暗、不明不白的摸棱两可的状态,在必须作出的选择面前不选择,将选择不断往后推而不能勇敢面对,这是一种最不负责任的状态。

四、伟大而真诚的友谊还有一个共同地地方,就是他们都曾得到过真挚的、刻骨铭心的友谊,然后,又失去它。

尼采终身未婚,最后在极度孤独中达到疯狂。

他曾和歌剧家瓦格纳是最好的朋友,尼采有很高的古典音乐造诣,自己写了很多曲子,也是很出色的诗人,写了几百首涵义隽永的诗歌。

他特别欣赏和推崇瓦格纳的歌剧,瓦格纳也非常赞赏尼采
的思想和才华,两人成为至交。

瓦格纳家的房子专门有两间是留给尼采住的。

可是,后来,尼采从瓦格纳的行为中嗅出了他极其厌恶的那种哗众取宠的戏子味,从瓦格纳作品中发现了违背古希腊精神的现代颓废现象,写了《人性,太人性了》,直接批评瓦格纳的艺术,两人从此决裂。

然而,他终生怀念这段友情,直到他神志清醒的最后一刻,他仍表示,他与瓦格纳的交往是这一生中唯一的一次幸遇。

然而,他的真诚不允许他无视两人思想的分歧,因为哲学家首先必须是一个真实的人。

他不能背叛自己,哪怕一无所有,再次面临可怕的孤独的荒漠。

萨特虽然也没有结婚,但比尼采幸运多了,有西蒙。

波娃这样的红颜知己终身相伴,两人都是存在主义者,他们希望能做到真正出于自由地一起生活,过一种真正道德的生活,不愿意他们的关系中夹杂任何外在约束成分,所以他们比婚姻证明的夫妻关系更真诚。

萨特也是真诚的人,他和后来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加缪曾是知己好友,可后来因为两人在暴力革命、斯大林主义的问题上发生严重分歧,两人决裂。

加缪不幸车祸身亡时,萨特非常痛心,并对加缪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五、总结尼采哲学和萨特的存在主义很像:两者都是行动的哲学,都是积极的人生观。

尼采和萨特的伟大不仅在于发现人生的真相,更在于面对真相的勇气。

尼采说:我们爱生命,并非因为我们习惯生命,而是因为我们习惯于爱。

对生命的爱,就是人生的魅力所在。

苦中作乐,昂奋地面对挫折,不屈服于任何挑战,扎根于现实世界而不去寻求虚幻的彼岸世界的幸福,就是人生的精神武器。

两位大师,像初升朝阳一般,驱散了萦绕心底的迷雾般的孤独、恐惧、迷惘。

是啊,生命是一种必须不断自我超越的东西,必须从高于自身的东西那里去寻求自身的意义和目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