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内容:语文中学语文
授课教师:***
第三章说明文阅读
概括说明内容
概括说明内容
一. 重新认识“概括能力”
概括在智力活动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没有概括就没有概念,没有概念就无法进行逻辑思维。
所以鲁宾斯坦说:“思维是在概括中完成的。
”思维的最显著特征是概括性。
概括和学习的迁移关系密切。
美国心理学家贾德认为,概括是产生学习迁移的关键,学习者只有对他的经验进行了概括,获得了一般原理,才能实现从一个学习情景到另一个学习情景的迁移,才能“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
总之,概括能力是智能的基本功,学生将知识概括化的过程就是将知识结构转化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就是将知识智能化的过程。
概括的学习就是意义学习,概念学习,所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十分重要。
二. 拓展延伸
而对于我们初中学生来说,概括能力的体现可以说是无处不在。
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要求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概括文章主题、概括人物性格特点、概括段落大意、概括故事情节等等。
不管是记叙文、议论文,还是说明文,概括能力的培养都很重要。
本章说明文阅读学习的第一节,就是概括说明内容。
究其根本,是对学生读文能力、分析能力、语言概括能力、提取文本主要信息能力等的训练。
三. 做题思路
1. 做阅读先读题,要带着问题去读文章。
文章最少读两遍,第一遍通读,第二便运用“圈点勾画+批注”的阅读方法细读,读的过程中,一定要尽量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并且对于一些标示性的语言要勾画出来,对于一些关键性的句子也要勾画出来,这些对于做题好处很大。
2. 在概括说明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紧密结合文章。
要在心里树立这样的信念,所有问题的答案在文章中都能找到,有的可以直接拿来用,有的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出来。
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
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
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3. 概括说明内容时,要注意概括的是一个自然段的内容,还是整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如果是整篇文章的,就可以把之前归纳的段意捏合到一起,用简洁的语言重新整理就可以形成答案。
再有就是一定不要落下要点。
四. 做题步骤
1. 读题,画出题干
2. 带着问题读文章,读文的过程中尽量概括每一段的段意
3. 再读题,对应问题回读原文,确定答案区间。
4. 筛选信息时要抓关键词,以及提示性的词语
5.提取信息要全面,概括语言要简洁。
“说明对象为什么要从别的对象说起”类题目,先要看两个对象间是否存在某种内在的关系,二要看说起的对象与说明对象间是否存在比较关系,从而突出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对象+特征
概括说明内容
阅读1 (2015济南)《中国竹,意无穷》
15.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竹的。
(3分)
阅读2 (2015青岛)《烽火台的诉说》
12.结合全文,简要概括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分)
阅读3 (2015潍坊)《给地震波一个空间》
23.“地面钻孔”为什么可以消减地震灾害?请说明其中的道理。
(3分)
阅读4 (2015潍坊)《给地震波一个空间》
25.科学家为“给地震波一个空间”开展了哪些研究工作?请结合全文概括。
(3分)
阅读5 (2015泰安)《修复大脑不是梦》
29.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干细胞和其他几种细胞之间的关系。
(3分)
30.怎样理解第⑶段句子中的“新突破”?(4分)
阅读6 (2015东营)《人类创造力如何起源》
17.本文从哪几个角度阐述了人类创造力的起源问题?(3分)
19.简要概括“文化棘轮效应产生的条件。
(4分)”
阅读7 (2015菏泽)《唐宋大诗人诗中的物候》
11.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领悟考验感悟 B.领略考验感觉
C.领悟考证感悟 D.领略考证感觉
12.从文章内容看,本文作者认为江南春天来临的信息是什么?(2分)
阅读7 (2015临沂)《平凡的色彩,不平凡的发明》
16.本文介绍诺贝尔物理学奖蓝光发光二极管的研发,为什么要从传统光源写起?(4分)
阅读8 (2015滨州)《从幻想走向现实的全息技术》
21.下面的说法或推断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全息摄影只能记录光在某个方向的强度信息。
B.从不同的角度观看全息照片,可以看到相同的图像内容,跟观看真是物体的感受一样。
C.目前裸眼立体显示已经能达到较高的分辨率,正在逐步走向大众。
D.在电影院戴3D眼睛观看的3D影片,是用智能全息投影仪放映的。
阅读9 (2015德州)《扇面书画的形式美感》
17.概括第②段的主要内容。
(2分)
18.本文主要从扇面书画的和两个角度介绍了其形式美感。
(2分)
19.将下面两句话填入原文划线处,[甲]处应为,[乙]处应为。
A.正如明代书家祝允明所比喻的,在扇面上写字犹如舞女在瓦砾上跳舞,“环肥燕瘦,终减态耳”。
B.所谓“只画鱼儿不画水,此中自有波涛在”、“长河无点墨,似见笔纵横”,映现的就是这种意境。
阅读7 (2015枣庄)《你可知道,地球上的物种有多丰富》
18.用一句话补充出第④段空缺处的内容。
(3分)
20.阅读⑨⑩两段,概括列出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有哪些。
(3分)
阅读8 (2015聊城)《会呼吸的建筑》
11.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2分)
A.仿生建筑就是“会呼吸的建筑”。
B.“向日葵建筑”能够随时跟踪太阳的方向进行旋转。
C.“仙人掌建筑”可以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
D.塔楼是“马蹄莲建筑”的结合主体。
阅读9 (2015上海)
13. 根据拼音写汉字。
(2分)báshè___
14. 第⑦段画线句在文中的意思是指。
(2分)
15. 面条的普及与发展有哪些原因?请概括。
(6分)
16. 下列对本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世界上最早的面条出现在新疆。
B阿拉伯人是最早发明干面条的。
C全球年消费方便面100亿块左右。
D人们经常在欢庆的日子里吃面条。
17. 下列这段文字可以放在本文哪一段末尾?请具体阐明理由。
(5分)
在一幅欧洲中世纪时期的油画上,有一名妇女正在揉面,而另一名妇女在把又细又长的生面条挂在架子上准备晾干。
这表明距今1000年前,面条又神秘地出现在地球的另一端——欧洲。
阅读10 (2015年安徽)《拟态——神奇的自然礼物》
5阅读①—④段,用文中的词语填空。
(2分)
枯叶蝶和螽斯都有外形和两个方面的拟态,而螽斯的拟态还表现在方面。
7.从第四段看,拟态的主要特点是什么?(3分)
9.从全文看,拟态有什么作用?(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