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唐朝羁縻府州制

唐朝羁縻府州制

羁縻府州制评议摘要: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一个严峻的问题——如何处理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采取怀柔政策对周边少数民族进行管理和归顺,是大多数统治者的最佳政策。

而羁縻政策贯穿于中国历代王朝,在处理中央和地方,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

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早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代已更趋完备。

唐朝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颠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方面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其处理民族关系的羁縻政策更是为后世所借鉴和参考。

唐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创造出了一种全新的政治制度———羁縻府州制。

以羁縻府州制为主体的羁縻政策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联系与交往,为唐朝空前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本文主要以唐朝为例,介绍了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以及它在统一唐朝过程中起的作用和历史意义。

关键词:唐朝;羁縻政策;羁縻府州制一、何谓羁縻府州制度羁縻政策在历史上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诸如和亲、册封、贡赐等等。

羁縻府州制度也是其中一种形式。

据《史记》记载:秦定蜀贬蜀王为候。

秦统一西南后,对归降的“西南夷”酋领授为王侯,“蛮夷君长”。

其后,如汉朝在西南(益州)广泛推行“蛮夷君长”统治,这就是所谓“羁縻政策”的最初形式。

这一时期的羁縻政策,只是略加管束少数民族,为了笼络少数民族,使他们不致叛乱。

真正形成制度化,是在唐朝。

因为唐代统治者推行的羁縻府州体制是前人未曾施行的新形式。

而且所建立的府州相对历代的数量多、分布广、影响大。

从贞观四年(公元630 年)在东突厥故地设立羁縻府州以来,唐在周边民族地区,按民族部落的大小,以其大者为府,小者为州,先后设置了羁縻府州800余个。

羁縻府州制度,是指以对少数民族地区,以建立府州这一行政建制的形式,并由少数民族自己的酋领来实行统治,由朝廷对酋领册封职官称号,酋领“因俗而治”,朝廷不过问其内部事务。

也就是把统一进来的民族地区划分为都督府、州、县,实行有别于内地州县的统治政策。

这种制度使各民族在本民族行政领导和经济管理上拥有相应的权力, 也可以按照本民族的风俗习惯生活。

二、唐朝时期羁縻府州制的形成与发展中国自古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历朝历代统治者都面临着如何处理好与边疆少数民族的关系。

唐朝立国之初,在总结了历代王朝羁縻政策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了“适时适地”、“因俗而治”的羁縻府州制。

使各民族交往进一步加强, 推动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

唐朝设置羁縻府州制, 将封建王朝少数民族政治行政管理制度提高到一个更新更完善的程度。

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政策始于秦汉时期, 而经过历代诸朝的不断补充与完善, 至唐代已更趋完备。

羁縻政策是中国封建皇权统治下多民族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朝建立后, 为加强中央集权, 对政治行政制度进行了改革。

作为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的皇权统治, 在确立了其至高无上的绝对权威后, 必然会将这种权威推行到他所管辖的各个地区,直到达到民众心中有“皇权至高无上”的目的。

而且皇权权威影响力会不断地伸展扩大,表现在对少数民族的政治行政管理方面, 是郡县制度在民族地区不断拓展。

然而, 皇权权威在扩展其影响力是一个逐步的过程。

对于皇权影响力尚未达到的民族地区, 为了保证将其纳入封建王朝统治体系之中, 而又避免发生激烈的冲突,统治者采取适当的怀柔政策,尽量减少中央王朝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矛盾。

从秦汉时代起, 诸王朝逐步采取了以羁縻方式对少数民族进行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

一方面, 封建中央王朝将少数民族首领作为自己统治少数民族的代表, 通过他们来管理少数民族; 另一方面, 封建王朝又允许少数民族沿袭其传统的经济、政治、行政管理运行模式, 保留原有的社会组织形式, 并在维护、服从、认同皇权一统的前提下, 自主管理自己内部事务,从而满足了封建王朝中央和少数民族地方上层双方的现实要求。

唐王朝羁縻府州的设置符合了唐朝统治者和地方少数民族的需要,有利于实现唐朝大一统的局面。

唐朝初年, 唐高祖颁布诏书, 表示“怀柔远人, 义在羁縻”。

唐太宗即位后, 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政策。

同时, 为加强对羁縻府州的管理, 唐代又建立起都护府这一政治行政管理机构。

都护府是中央与羁縻府州之间的纽带, 代表中央政府行使对羁縻府州的管理权, 负责管理边防、行政和民族事务。

都护由朝廷命官担任, 不能世袭。

其所属属官也由朝廷任命, 所管辖的事务都要按朝廷的指令和政策进行。

羁縻府州和都护府的设立, 有助于唐王朝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和行政管理, 也有助于各民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往, 对巩固国家的统一和促进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团结壮大, 增进各民族的融合与相互了解, 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当然, 作为相对独立的管理制度, 羁縻府州与中央集权的统治本质要求, 随着时代的发展,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存在着矛盾与冲突。

皇权统治下中央政府对集权的需求不断增强, 与少数民族上层不断扩大的分权或独立的欲望之间必然产生一定的对抗。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变化,当这些矛盾达到一定的限度时,原有的和谐与平衡可能会被打破,唐朝统治者又要寻求新的解决方式。

三、羁縻府州制的历史意义唐朝时期的羁縻府州制, 适应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行政疆域的扩大, 以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对西南地区少数民族的政治统治和行政管理制度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更为严密。

在中央, 三省制的厘定, 六部的确立, 使皇权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影响更广、更大、更深; 在地方, 郡县的划一, 使更多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被纳入郡县行政管理体系之中。

而对新的更大范围内的内附的西南少数民族地区, 中央王朝则继续沿用秦汉以来的羁縻制度, 并将其达到更完善的程度。

尤其是唐朝前期, 统治阶级对少数民族实行比较开明的政策。

如唐太宗所说: “自古皆贵中华, 贱夷狄, 朕独爱之如一。

”在对少数民族开明的政策下,唐代前期是比较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的,并注意对少数民族实行怀柔政策, 从而赢得少数民族的信任, 最终形成了少数民族对唐王朝中央的归顺。

唐朝政府通过建立大量的羁縻府州和对少数民族酋领以及民族地区实行册封、互市、朝聘、招抚等措施, 使唐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多民族国家的大发展时期。

羁縻政策是历代王朝统治者处理民族问题的纲领和政策。

它首先是建立在对民族、民族问题的基本认识之上,而这种基本认识就是民族观。

民族观是世界观在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反映。

不同的阶级、集团由于他们所处的经济利益不同,而制定不同的民族政策。

因此,民族观是民族政策的根本出发点。

我国历史上虽然经历了几次大分裂时期,但是最终都是走向了统一,符合了历史上的“和久必分,分久必和”的规律。

唐代做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最兴盛的时期,统治者心中有“大一统”的思想,推行羁縻府州制度最大程度上符合唐王朝的整体和长远的利益。

首先,它直接有利于解决西部边疆诸多问题。

羁縻府州制度的推行,为实现唐代社会的稳定,打下了坚实基础,为解决西域边疆问题创造了前提条件。

同时,羁縻府州制度有利于唐朝控制丝绸之路,保障东西方的经济与文化交流。

其次,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府州制度,有利于保持少数民族对唐朝的臣属关系,加强了中央和地方的交流和联系,符合唐王朝统治者的根本利益。

唐代统治者推行羁縻府州制度对实现唐王朝的疆域统一、民族融合、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地方的少数民族而言,羁縻府州制度对推进少数民族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作用更是不可低估。

它保证了民族地区的相对稳定,使各族在一个安定的环境中得以发展,相互之间也互不相侵,增进了各民族的感情和信任,有利于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进步。

总体而言,它的建立,加深了民族地区与中原的政治、经济、文化关系,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巩固和发展了民族大融合,其历史作用是积极的,也为后世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对如何处理民族地区与中央政府关系的问题上提供了借鉴参考。

比如我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来,在处理少数民族地区关系上,是根据具体的国情和实际,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它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如自治原则、国家统一原则、民族间经济文化加强联系的原则,都可以从历史上民族羁縻统治政策中找到它萌芽发展的线索,现在,我们已建立了各民族平等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与过去的羁縻政策有着本质的区别,它尽管强调民族区域范围内“依俗而治”的自治,但这种自治得以民族平等,反对任何形式的民族压迫与岐视为前提;民族区域自治尽管也强调民族间经济文化联系的重要性,但它更强调各民族经济文化共同繁荣。

强调民族平等,追求各民族共同繁荣,这是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灵魂,也是它与历史上民族羁縻政策的本质区别所在。

参考文献:[1] 王仲翰. 中国民族史[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13 ,153.[2] 刘统唐代羁縻府州研究[M] . 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1998[3] 中国历代民族史丛书课题组. 中国民族史(1 - 8卷) [M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6.[4]彭建英著.中国古代羁縻政策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11.[5]龚荫著.“羁縻政策”论述.贵州民族研究.1991.3.[6]林超民著.羁縻府州与唐代的民族关系.思想战线.1985.5.[7]杨永俊我国古代民族羁縻统治政策的变迁及其原因探究.西北史地.1999 年第2 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