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绿地评估研究

城市绿地评估研究


然后,基于老龄群体或外来低 收人群体享有公共绿地资源比 例及其占全体常住人口比例, 计算其享有公共绿地资源的份 额指数。
统计检验显示,老龄人口人均享有公共绿地资源在地 区、圈层和扇面三个维度均存在显著差异。 其一,浦东地区老龄群体人均享有公共绿地资源水平 显著高于浦西地区(图4a)。 其二,老龄群体人均享有公共绿地资源水平呈现出从 核心圈层向外围圈层的逐渐递增趋势(图4b),外环线 以外老龄群体人均享有公共绿地资源水平约为 内环线以内的1.6倍。
绿地碳 储存
碳平衡 效应
绿量回归模型
直接 经济 效益
群落 贡献 值
地产 价格
年环 境效 益
������ ������
2.评价体系研究
指标体系研究
随着工业化社会发展及大气CO2浓度上升,碳循环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热点,而 城市绿地在城市碳氧平衡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 1979年,我国确定了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城市绿化覆盖率和城市绿地 率的二维城市绿地指标。它们在评价不同城市绿化水平时有可比性,但在评价不
THANKS
绿地 功能 差异
生态环 境评价 系统
三维 化指 标
同植物种类及其空间结构的绿地功能,特别在系统分析园林绿化生态效益时很难 准确测算 。国内外研究发现,在绿化二维指标相近时,不同的城市绿地结构和布局 也会产生不同的绿地功能。当绿地覆盖率小于40%~60%时,绿地内部结构和空 间分布更显示其重要性。近几年,绿地评价指标的研究十分活跃,王祥荣、胡聘、 刘滨谊、黄晓鸾、孟立君、周延刚等从生态、园林、景观生态学、经济等方面
再议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绿地 分布的社会绩效评价:从社会 公平到社会正义
唐子来 顾姝 关键词公共绿地分布;社会绩效;社 会公平;社会正义;上海市中心城区 作者简介 唐子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zhang@tongii.edu.cn 顾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规划师
作了大量探索。目前,城市绿量指标日益受到重视,它指生长中植物茎叶占据的空
间体积(m3),克服了二维绿化值的不足,更有效反映城市绿地生态效益,使绿地评 价向三维化迈进了一步。周一凡等基于绿量建立了上海市生态环境评价系统,还 进行了环境质量预测、绿化方案决策等研究。 ������ ������
Chapter 1
城市绿地评估研 究
郑晓虹
1.效益研究
绿地效益研究
随着工业化社会发展及大气CO2浓度上升,碳循环成为全球变化 研究的热点,而城市绿地在城市碳氧平衡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菅东生曾做过广州城市绿地系统碳储存、分布等研究,测定了绿地植 物生物量、净第一性生产量、植物碳储量、净生产量中碳量、吸碳 放氧能力。 《城市生存环境绿色量值群研究》,进行了城市绿地碳氧平衡效应、 蒸腾吸热、吸收有害气体、滞尘降尘、杀菌、减噪、抗污等生态功 能定量测定研究。 《北京城市园林绿化生态效益研究》建立了园林植物计算绿量回归 模型,以绿量为基础定量系统研究园林绿地生态效益方面处于国际领 先水平。 国内外除了对城市绿地生态功能大量定量测定外,还在生态、经 济、社会、游憩、审美、观赏等效益方面进行定性与半定量研究。 绿地社会效益是其对社会所作的贡献,包括改善城市结构和形象, 提高生活质量等。虽然城市绿地不以经济效益为主,但局部可能是赢 利的,其社会和生态效益货币化可得它的经济效益,比如收费公园、 都市农业、风景区等。美国研究表明,绿化间接社会经济效益是直接 经济效益的18~20倍。印度一位教授估算,一棵正常生长到50年的树, 对其群落的贡献价值为19.62万美元。我国上海宝钢厂绿地面积 455hm2,绿地率33.14%,人均绿地面积4.55m2,它的年环境效益为 8860万元。此外,美国曾研究树木对居住地产评估及地产价格影响, 发现理想的树木覆盖的环境地产提高6%~15% 绿地绿量与生态效益 改善小气候方面 净化空气方面的效益 固碳增氧效益 美学及其他效益 费用支出法、机会成 本法、影子价格法、 旅行费用法、模拟市 场法、效益替代法以 及能值分析法 遥感(RS)、地理信息 系统(GIS)、地理定位 (GPS)
提出城市公共服务 设施分布的社会正义绩 效评价方法
• 笔者试图建立城市公共设施分布的 社会公平和正义绩效评价方法,使 之具有系统性和普适性,能够支持 历时性比较(同一城市的纵向比较) 和共时性比较(不同城市的横向比 较)。
首先,测算老龄群体或外来低 收入群体享有公共绿地资源占 公共绿地资源总量的比。
LOREM IPSUM DOLOR
• 绿地建设水平传统评价指标的不足
• 城市绿地空间分布与不同年龄段人口之间的对应 关系反映不明显
• 缺乏对城市绿地真实服务水平的客观评价 • 城市绿地对改善空气质量的外部效应未得到体现 评价思路 在评价之初开展《绿地建设控制要素权重公共问卷 调查》工作,通过调查确定评价重点要素及各项指 标权重,建立评估体系,选取最能科学体现绿地布 局合理性因素的可达性、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空间分 布特性作为评价内容,同时加入空气质量指数进行 研究分析,借助GIS技术,通过评价分析了解现状绿 地实际服务覆盖水平、科学检测规划布局合理性, 体现城市建设“以人为本、社会公平”的理念(示,2014年武汉市公共绿地可达性高区域(步行5min内到达区域): 覆盖70km2用地(占比10%),覆盖20km2居住用地共涉及121万人(分别 比14%、20%); 现状公共绿地可达性较高区域(步行15min内到达区域):覆盖 312km2(占比46%)、覆盖91km2居住用地共涉及476万人(分别占比66 %、78%)f图7)。 (2)规划可达性评价结果 规划公共绿地可达性高区域(步行 5rain内到达区域)(图8):覆盖242km2用地(占比34%),覆盖57km2 居住用地共涉及305万人(均占比41%);规划公共绿地可达性较高区 域(步行15分钟内到达区域):覆盖548km2(占比81%)、覆盖136km2 居住用地共涉及727万人(均占L97%)(图9)。 对比现状可达情况,可见现有规划 布局方案较大提高了武汉市的绿地可达性,但从5min到达绿地方便 性来说,覆盖居住用地及人口不足总量的50%,规划方案仍然有待 进一步深化(表1)。
Chapter 2
再议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绿地 分布的社会绩效评价:从社会 公平到社会正义
唐子来 顾姝 关键词公共绿地分布;社会绩效;社 会公平;社会正义;上海市中心城区 作者简介 唐子来,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教授, zhang@tongii.edu.cn 顾姝.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分院. 规划师
本文又提出了社会正义绩效评价的份额指数方法,由此形成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社会绩效评价方法 体系(图12)。 研究显示,在上海市中心城区公共 绿地分布中,老龄群体享有公共绿地资源的份额指数略低于社会平均份额,而外来低收入群体享有公共绿地 资源的份额指数略高于社会平均份额,但两者与社会正义理念的底线要求相差不大。总体而言,上海市中心 城区公共绿地分布的社会正义绩效处于合理区间。 社会正义绩效的空间格局表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社会正义绩效与特定社会群体的空间分布相关。城 市社会空间分异越是显著,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社会公平绩效和社会正义绩效之间差异也会趋于显著。 城市社会空间极化的不断加剧趋势对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兼顾社会公平绩效和社会正义绩效提出了挑战。 尽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社会绩效评价是十分必要的,但缓解城市社会空间的极化趋势则是包容性发展 中更为需要关注的公共政策。 最后还是需要强调,城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分布的社会公平绩效和社会正义绩效都是充满争议的开放性议题, 尽管如此,笔者提出的社会绩效评价方法体系为同一城市的历时性比较和不同城市的共时性比较提供了一定 的研究基础。
统计分析显示,外来低收入人口密度和公共 绿地服务水平呈现正相关关 系,Pearson相 关系数为0.535,在0.0l 水平上显著。这 表明,各个空间单元的 公共绿地服务水平和 外来低收入人口密 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正向关 联,外来低收 入人口密度较高的空间单元拥 有较高的 公共绿地服务水平。同时,外来低 收入 人口密度和公共绿地服务水平的相关系 数略低于常住人口密度和公共绿地服务 水平 的相关系数(0.544),但高于老龄 人口密度 和公共绿地服务水平的相关系 数(0.503)。
本次评估对空气质量指标与城市绿地空间分布相关联的分析方 法路径进行了探索,以空气质量好坏直接 反映出绿地水平的高 低以及建设的必要程度。 结语 在城市绿地系统规划编制过程中,所涉及到的数据类型多, 数据量大,要使相关数据成为评估实施效果的可靠参考,需 要有针对性地对绿地信息进行提取。同时,评估路径选择和 方法的确定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且在实际应用 中,依然有些技术难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限于各种原因, 本文所概括的评价体系只是对绿地评价研究的一种探讨,在 很多方面还需在不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