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幾何公差
1.定義:幾何公差係表示物體幾何型態之公差:包括形狀公差及位置公差,亦
即一種幾何型態或其所在位置公差,係指一公差區域。
而該型態或其位置,必須界於此公差區域內。
2.應用準則
(1)應用長度或角度公差有時無法達到管制某種幾何型態之目的,則需註明
幾何公差,幾何公差與長度公差或角度公差相牴觸時應以幾何公差為
準。
(2)某一幾何公差可能自然限制第二種幾何公差,若此兩種幾何公差區域相
同時,則不必標註第二種幾何公差,若第二種幾何公差之公差區域較小
時,則不可省略。
1.平行度公差限定時,同時亦限制該平面之真平度誤差。
2.垂直度公差限定時,同時亦限制該平面之真平度誤差。
3.對稱度公差限定時,同時亦限制真平度與平行度誤差。
4.同心度公差限定時,同時亦限制真直度與對稱度誤差。
3. 幾何公差符號
4.標註例
公差框格:公差標註在一個長方形框格內,此長方形框格分成兩隔或多格,框格內由左至右依順序填入下列各項
●左起第一格內,填入幾何公差符號。
●第二格內,填入公差數值,若公差區域為圓形或圓柱,則應在此數值前
加一"ψ"符號。
●如需標示基準,則填入代表該基準或多個基準之字母。
●如有與公差有關之註解,如"6孔"或"6x"可加註在框格上方
●在公差區域內,對形狀之指示,可寫在公差框格之附近或用一引線連接
之
A B C
指向公差限制之部位指
示
公
差
之
符
號
說
明
公
差
之
大
小,
單
位
mm
說
明
基
準
面
,
沒
必
要
時
可
省
略
圖例說明
1.真直度
全部軸線須在一個直徑為0.04之圓柱形
公差區域內。
2.真平度
箭頭所指之平面須介於兩個相距0.03的
平行平面之間
3.真圓度
在任一與軸線正交剖面上,其周圍須介於
半徑差為0.03的兩同心圓之間。
4.圓柱度
本圓柱之表面須介於兩個同軸線而半徑
差為0.02的圓柱面之間。
圖例說明
5.曲面輪廓度
實際輪廓曲面須介於兩個曲面之間,此兩曲
面是以真確輪廓曲面上的各點為球心,以公
差數值為直徑,所作許多學球的兩個包絡
面。
6.平行度
與一基準面平行之面上表面須介於與基準面平行且相距0.03的
兩平面之間。
7.垂直度
圓柱之軸線須在一個直徑為0.03且其軸線
與基準面垂直之圓柱形公差區域內。
8.傾斜度
與一基準線成傾斜之面傾斜面須介於與基準軸線成75°且相距
0.1的兩平行平面之間。
圖例說明
9.位置度
每一孔之軸線須在一個長方體之公差區域
內。
此長方體之端面0.2X0.05,各對稱的
位於孔軸線之真確位置的兩側。
10.同心度
左右兩個圓柱部分不分主從的關聯基準。
其
軸線須在一個圓柱形公差區域內,該圓柱的
直徑為0.04。
11.對稱度
孔之軸線須介於兩各平行平面之間。
該兩平
行面相距0.03且對稱於兩個基準槽之公有
中心面。
12.圓偏轉度
在沿圓錐面上任何一點所量得與該面之法
線方線的偏轉量不超過0.1。
注意:此公差不限定該圓錐面之傾斜度及真
直度。
圍繞基準軸線C旋轉
圖例說明
13.總偏轉度
軸向總偏轉度圓柱端面與測定器間作徑向相對移動,圓柱端
面上任意點之軸向偏轉量不得超過0.1。
測定
器或機件應置於基準軸線之正確位置,沿著理
論正確輪廓線,作相對移動。
圍繞基準軸線D旋轉
14.曲線輪廓度
說明
在一個與本圖投影平面平行的平面內,實際輪廓曲線須入於兩個曲線之間。
此兩曲線是以真確輪廓曲線上的各點為圓心,以公差數值為直靜作所多小圓的兩個包絡線
註:1.圓偏轉度公差:係指某一幾何型態在任何位置,經過該機件圍繞基準軸線作一完全迴轉後之最大容許改變量(即針盤指示器指針之全部運動
量)。
機件迴轉時,不得有軸向或徑向相對運動。
此改變量量取之方向即是引線之箭頭所指的方向。
圓偏轉度公差可能包括以下各項誤差:真圓度、同心度、垂直度、真平度等。
2.總偏轉度公差:係指某一幾何型態在任何位置,經過該機件圍繞基準軸
線作不定數完全迴轉後之最大容許改變量(即針盤指示器之全部運動
量)。
測定器或機件應至於基準軸線之正確位置,沿著理論正確輪廓作相對運動。
此改變量量取之方向即是引線之箭頭所指的方向。
二、表面符號
1.基本符號(標註時,數字及文字說明以朝上、朝左為原則)
(1) 切削加工符號
(2) 表面粗超度
(3) 加工方法之代號
(4) 基準長度(單位為mm,若基準長度為0.8則可省略不寫)
(5) 刀痕方向符號
(6) 加工裕度
2.說明
(1) 切削加工符號
(2) 表面粗糙度
工作物經過各種加工製造後,表面形成精粗不等的情形稱為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單位為μm( 1 μm = 0.001 mm = 10-6 mm )
◆粗糙度種類:(R
a 、R
z
、R
max
)
●R a(中心線平均粗糙度):在表面輪廓曲線擷取某一測量長度(基準長度),
將範圍內上下面相加除以基準長度即能得到。
●R z(十點平均粗糙度):基準長度內表面輪廓曲線之第三高峰與第三低谷的
和稱之。
●R max(最大粗糙度):基準長度內表面輪廓曲線之最高峰與最低谷的和稱之。
中國國家標準(CNS)係採用中心線平均粗糙度,其粗糙度數字後不加a。
但若為十點平均粗糙度,則粗糙度數字後需加z;最大粗糙度,則粗糙度數字後需加s
三者關係:4R
a = R
z
=R
max
◆表面粗度值
●超光面(▽▽▽▽):加工表面光滑如鏡面(範圍 0.01a ~0.16a)
●精切面(▽▽▽):幾乎福法以觸覺或視覺分辨加工表面稱之(範圍 0.25a
~1.6a)
●細切面(▽▽):加工之表面用手觸摸似甚光滑,但仍能由視覺分辨其刀痕(範
圍 2.0a ~6.3a)
●粗切面(▽):表面可由視覺及觸覺分辨殘留之刀痕(範圍 8.0a ~25a)
●光胚面(~):一般鑄造、鍛造、壓鑄、輥軋、氣焰、電弧切割等無血加工
所得之表面(範圍 32a ~125a)
◆粗糙度等級(在數字前加N,一共分為12級)
(3) 加工方法之代號
13. 擦光Buffing() 擦光
14. 砂光(Sanding) 砂光
15. 滾筒磨光(Tumbling) 滾磨(4) 刀痕方向符號
(5) 加工裕度
加工裕度2mm
(6) 基準長度
●一般加工,未註明基準長者,採用0.8mm為主
●超光面→0.08mm,0.25mm
●精切面→0.8mm
●細切面→2.5mm
●粗切面→8mm,25mm。